看到这张Columbia唱片公司的内景,墙体装饰成为一排LP唱片的侧脊,仔细看看,果然一张古典音乐的唱片也没有。

当然不用说,就我认识的部分而言,这些流行音乐不仅是公司的代表作,也是真正影响社会的作品。然而,在古典唱片业的黄金年代,不少作品不仅是唱片公司的代表作,也是牵动公司的作品。
鲁宾斯坦的回忆录中,非常有趣的一段,就是他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唱片即将由于霍洛维兹的新录音面市而下架。

因为彼时,唱片制作的成本远高于今日,发行的规模更是百倍于当下。唱片公司需要调集的资金规模大,所面对的市场,带来的收益与风险都可观。于是,哪怕是“柴一”这样的曲子,在某一段时间里,唱片公司也仅会让一个版本面市发行。
当时鲁宾斯坦与霍洛维兹都在胜利唱片公司(Victor)发行录音,老霍与托斯卡尼尼的新唱片面市后,他先前的唱片居然也被下架。哪怕当时鲁宾斯坦已是顶级红人,也没有获得特殊对待。他随之发飙。
不过,这并非钢琴家直接在Victor灌录的唱片,而是1932年,他与巴比罗利合作的录音(开头贴出的音频,即该版本的第一乐章)。仅是这款录音在美国由胜利唱片公司发行。

鲁宾斯坦灌录“柴一”的第一次录音

霍洛维兹与托斯卡尼尼合作的录音
鲁宾斯坦去找RCA古典部门的人,对方告知他母盘坏了。钢琴家反唇相讥:“一定是你亲手弄坏的”。然后,他直接去找了胜利唱片的顶头上司,美国无线电联合企业的创始人,萨尔诺夫(D. Sarnoff)。就在钢琴家恼火的过程中,Columbia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有人提醒鲁宾斯坦,那位大人物不喜欢别人投诉他的手下。钢琴家进了萨尔诺夫的办公室,“他非常客气地接待了我,只是面无表情......”。对方问鲁宾斯坦到底有什么要求,钢琴家表示:很简单,你一定能帮上忙,就是我准备离开,请帮我解除和胜利唱片公司之间的合同。

鲁宾斯坦灌录“柴一”的第二次商业录音
萨尔诺夫听后有些激动,表示他无法相信,鲁宾斯坦这样的钢琴家,离开他们而去一家不如他们的公司。Columbia的橄榄枝,大人物竟早已了然于胸。
后来钢琴家不仅被挽留,唱片发行的问题也解决了。甚至于,RCA古典部门的高层还有人因此被炒。
显然,哪怕鲁宾斯坦当时转会成功,Columbia那堵LP墙上也不会有他的录音。而当下,还有钢琴家能这样和某位类似大人物说话吗?讲不定还真有,但其所呈现的,同鲁宾斯坦、霍洛维兹等人标定的高度,已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说,俱往矣......

当然,现在也有让人神往的大师,往后能否聆听现场,却已然添加许多变数。
皮尔斯(Maria João Pires)原本宣布隐退,但由于状态实在太好,目前看来是退不了,关注度比先前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成为欧洲乐坛的光荣之一。“内循环”以前,友人特别去日本看了她的现场,说是已然超越DG时代的演奏,有着催眠般的魅力。
那时希望尽快在国内听到,如今随缘......翻出她在“20世纪伟大钢琴家”系列中的那一套,钢琴家确实弹得好。她一直避开倾向于英雄气质的作品,很后来才同哈丁合作,录了贝多芬《第三号协奏曲》。

皮尔斯灌录贝多芬的奏鸣曲时,也避开了偏重戏剧性的作品
皮尔斯的触键那么精致优雅,对整体风格的考量亦然。置于“20世纪”那个系列中,她是当之无愧的。可与此同时,如此背景也让我们看到艺术的直白——在一些巨匠演奏家的纵横捭阖之侧,皮尔斯的演奏优雅而偏“轻量级”的特点表露无遗。
这两日循环双cd中的第一张唱片,巴赫、莫扎特、肖邦诸作,都是钢琴家最有名的录音。印象最美妙的,却是舒曼的《阿拉伯风格曲》。
弹奏那个装饰稍稍华丽的主题,皮尔斯的触键似乎不深,塑造的连奏弧线虽美,却似乎也没有流露丰富的表达性,而更偏重整体的流畅雅致。但为何,演奏这么有吸引力?
就是因为,真正弹出高品质的淡雅,绝非弹不深又只能让线条平铺直叙,而后尽可能以音色加分。正相反,那样的演奏者是触键的深度到了,分句和弧线的塑造也能随心,而后在这些“深水”之上,弹出一派水面无波的娴静之美。

归根结底,底子不到,啥也白搭。将皮尔斯的淡雅,同一些新秀的淡而无味相对照,可证明艺术的衰退首先是功底的衰退。这和演奏风格是势大力沉,还是偏轻量级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