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分析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 第二节 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第十课 结合表现手法,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作者在写作中,常常会借助一些表现手法,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或含蓄、或深刻,从而达到耐人寻味的目的。因此,结合作者在写作中所运用的某种表现手法,分析这种手法在表达上所具有的作用,就能够从中领悟出作者在句子中所蕴藏的更深一层的意思。 例如《会飞的蒲公英》一文中,作者就是以“会飞的蒲公英”为题,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使这一题目蕴藏了更深一层的意思:母亲希望女儿不满足待在偏僻大山里的现状,应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像蒲公英一样会飞,飞得更高远。 在结合表现手法的同时,再综合运用“结合具体语境”的方法,就更有助于我们对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了。例如《会飞的蒲公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待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结合这一具体语境,我们就更能容易理解“会飞的蒲公英”的深层含义了。 请看范文 眸 子 之 光 ①我这个陈旧的诗人,带着无限的惆怅和迷茫,像一张废纸似的飘、飘,轻轻地飘回了家。 ②我对人们还有啥用了?没啥用谁还能瞧得起? ③回家的第二天,我便百无聊赖地逛起了街。(大街上,大大小小的商场一座挨一座。五花八门的广告让人眼花缭乱。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络绎不绝。喇叭声不绝于耳,全是推销商品的:“咬牙白给你!”“高台跳水大降价!”“跳楼大甩卖!”……这些空前绝后的妙语佳句让我这个诗人都自愧不如。) ④我又一阵惆怅和迷茫。我也曾经红火过一阵子,在国有大企业里搞宣传工作,写了无数篇脍炙(kuài zhì)人口的好诗,发表在国家大大小小的报刊上,令一些诗迷好个崇拜。可是后来,市场经济的大潮渐渐地把我的诗冲得一文不值,我便啥也不是了。 ⑤此时,我也想给自己来一个“咬牙白给你!”“高台跳水大降价!”“跳楼大甩卖!”可是,谁要我呀? ⑥晚上,我在家里漫不经心地看起了电视。 ⑦门铃响了,老伴过去开门,迎进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妇女,她身后还跟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儿。A(小女孩儿穿着一身花格连衣裙,秀发披肩,白白净净,一双大眼睛挺好看的。) ⑧中年妇女冲我微微一笑,问:“您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欧阳峰吧?” ⑨我差点儿从沙发上滑坐到地上,这年头还有人称我大名鼎鼎的诗人?我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叫欧阳峰。”然后示意她和那个小女孩儿落座。 ⑩中年妇女落座后,便向我说明了来意:“我女儿想跟你学诗……” 11.小女孩忙接口说:“妈,不光我一个人想跟欧阳老师学,”她把脸转向我说,“欧阳老师,我们学校整个诗会的会员都想跟你学诗。” 12.我苦涩(sè)地一笑,说:“学诗有啥用?市场经济,大把大把地抓钱比啥都强。” 13.B(“不!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人活着不仅为了吃,为了穿,精神食粮没有也是万万不行的。有人发了财,但不等于他内心充实。诗会让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特别像您这样大名鼎鼎的诗人,更会……”) 14.“我是一个陈旧的诗人。” 15.“啥是陈旧的诗人?诗人永远是诗人,是受人尊敬的诗人。欧阳老师,我们尊敬您,更需要您!” 16.我突然发现,C(小女孩儿眸子里闪着光,一种恳切之光,)让我的心好个一动。 17.D(小女孩双手比划着,又说:“您到我们学校诗会给我们当老师吧!我们需要您,就像需要阳光,好得到灿烂;就像需要雨露,好得到滋润;就像需要微风,好得到轻拂。”) 18.不愧是小小诗会的会员,说起话来满有诗韵。 19.我发现,小女孩儿眸子之光更亮,更恳切了。这眸子之光似星光、似月光、似阳光,让我激情满怀,我终于答应了小女孩儿的要求。 20.送走了小女孩儿和她的母亲,我眼前总是闪动着这个小女孩儿眸子之光。哇,我爱这眸子之光,这眸子之光让我力量倍增,兴奋得一夜未眠。 [本课解题] 对结尾段画线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我”从小女孩儿眸子之光看到孩子们追求丰富多彩生活的精神,感到了力量,不能不兴奋。 B.小女孩子儿眸子之光是对“我”的鼓励,让“我”对生活充满力量。 C.小女孩儿眸子之光象征着人们对“我”的需要,对“我”的尊敬,从而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力量,我感到了兴奋。 D.小女孩儿眸子之光是孩子求知欲的写照,让“我”感到了新一代的成长,于是“我力量倍增”。 [精辟讲解]结尾段画线句子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用小女孩儿“眸子之光”来象征着人们对“我”的需要和尊敬,结合作者的表现手法来考虑,只有C项的理解符合象征意义。另外,结合文中开始时“我”的惆怅和迷茫,到后来力量倍增,“欧阳老师,我们尊敬您,更需要您”等具体语境来分析,也不难看出只有C项的含义是正确的。 本课思考题 1.你如何理解文中“陈旧的诗人”的含义? 答: 。 引点:注意结合第④自然段的关键词语加以理解。 2.第①自然段中的“飘”是虚写,还是实写?作用是什么? 答: 。 引点:人走路能飘吗?注意“惆怅和迷茫”五个字。 3.把第②自然段的两个反问句变成两个陈述句好吗?为什么? 答: 。 引点:注意反问句的作用。试变成陈述句,与原句比较解题。 4.第③自然段括号里是 描写,属 描写。 引点:很多场面都影射着一定的社会背景。 5.第⑨自然段中的“这年头”指什么年代? 答: 。 引点:依上文,揣摩词语的指代义。 6.谈谈你对本文开头作用的理解: 。 引点:注意开头并没有统领全文内容,也没突出文章主旨。 7.文中括号A对小女孩作了 描写;括号B作了 描写;括号C作了 描写,括号D作了 和 描写。 引点:语言描写也是对话描写,应注意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区别。 参 考 答 案 第十课 1. 诗被市场经济大潮冲得一文不值,诗人被市场经济时代淘汰了,弄得啥也不是了。 2. 是虚写。衬托“我”的惆怅和迷茫的心情。 3. 不好。反问句语气更强烈,在这里更有否定意义,更能表达“我”此时惆怅和迷茫的心情。 4. 场面 社会环境 5. 市场经济年代 6. 开头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写出了“我”惆怅和迷茫的心情,为下文小女孩的眸子之光让“我”力量倍增,让“我”兴奋作了铺垫。 7. 外貌 语言 神态 动作 语言 ![]() 指导老师张士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