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由三联书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其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就周刊风格而言,《三联生活周刊》将新闻与文化和生活融为一体,颇具特色。关于《三联生活周刊》一直强调的“生活”二字,主编朱伟说:“我们说的是一种生活观,作为一个新的时代里生长的新型的知识分子,在这样新的时代里他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观。”所以,《三联》往往非常不正经地谈论“新时代的生活观”,有时候,还不嫌事多,甚至刮起阵阵“妖风”,不是谈好吃的,就是谈好穿的,有时候还谈点好看的。至于“忠实”与否,实在不好置喙。今天,其公众号推送署名王有有有有的文章——《“局里局气”的老干部风,成了都市男友理想模板?》,谈论男人的穿衣,里面就有不少“妖言”: 男人走出家门那一身行头,有多大比例是家里女人给买的?……你在大街上看到的一个男人,他穿的不是简简单单的衣服,而是女性心中丰富错杂的理想男性模版……人们通过穿在身上的衣服,与其说是展示风格,不如说是彰显社会地位……(部分)男性自我展示的高级道具,从前是车钥匙,后来流行过大厂工牌,都是当代社会“制服诱惑”的若干种样本……妖言常惑众,就像男人总是容易被女人迷惑一样,我竟心甘情愿,被它诱惑着,胡思乱想起来,鬼使神差地想起自己穿衣的种种不堪来。小时候,只有到大年初一,才能穿上二姐缝的一身新衣,那是绝对的全球限量版,纯手工制作,全球仅此一件。无论颜色,也无论款式,只要是新衣服,总是欢喜地穿上。但穿上全球限量版新衣的我,还是羡慕家里经济条件好的少数同龄人穿着的工厂化生产的羽绒服。读高中的时候,非常羡慕别人穿诸如警服、军装之类的制服。穿制服的那几个同学,也总是校园里最神气的存在,常常趾高气昂招摇过市,当然,他们的制服,肯定不是家里的女人买的。然则家贫且困,一直没办法如愿。读大学的时候,勤工俭学,口袋里好歹多了几个铜板,虚荣心便膨胀起来。见别人穿着运动名牌,可那几个铜板又远远不够,于是便在学生街夜市上花十几块钱买几件LOGO像钩子或像豹子一样的仿冒名牌,特别是足球服篮球服,清一色的钩子和豹子。兴致勃勃地穿上,却忐忑不安,总担心碰上正主儿。然后就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参加工作了。标配是圆领文化衫配西裤,黑皮鞋配白袜子。文化衫扎进西裤,绑一根正儿八经的黑皮带,皮带头一定是锃亮锃亮的,上面一定印着醒目的LOGO,不是皮尔卡丹就是花花公子或者YSL,当然,真的肯定是买不起的。皮带的左边别上个BB机,右边屁股上别上一大串钥匙,怎么别关系不大,但BB机一定要露出来,越醒目越好。更有些成功的人士,皮带上经常别着两三个BB机,钥匙串又大又重,叮当作响,仿佛昭示着全部的家当。跟在他们身后,总是担心那皮带被扯断,露出红艳艳的底裤来。再后来,标配还是圆领文化衫配西裤,黑皮鞋配白袜子。文化衫扎进西裤,绑一根正儿八经的黑皮带。皮带上不再别着BB机了,皮带的右侧常常别着一个手机套,里面装着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原来放在右边屁股上的钥匙串,为了平衡,只好委屈地移位到了左边。冬天坐公交车的时候,穿的上衣太厚,实在不好塞进裤子里,又担心别人看不到腰间别着的手机套,所以,衣服常常敞开着,敞不开也要想方设法让它敞开着。手机铃声响起来的时候,那往往是一天中最满足的时候,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接听手机时说话声音总是那么大!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通常是衬衫配西裤,有时候还要打上领带。这“局里局气”的装束可不是什么时髦,老师的着装是有要求的,必须与当时的校园氛围相协调。记得有位女同行,青春靓丽,上课时穿着新潮,吊带配热裤,结果家长投诉,同行侧目,学生唏嘘,不久,就辞职了。后来,进入21世纪 ,换了一个新地方。有一回,穿着一件黑色的立领大衣搭配黑色的裤子黑色的皮鞋去上课,天冷,把领子全部拉起来,通体上下一抹黑,学生惊呼:克格勃来了!黑社会来了。还有一回,竟然穿着球衣球裤球鞋去上课,被领导数落了一通。再后来,红枣枸杞西洋参,就没有什么后来了,越发随意了。每年高考前,总有些男人穿上妩媚且艳丽的旗袍,在一众学生和同仁面前搔首弄姿,美其名曰为考生加油。私以为,不管出发点多么纯良,总改不了骨子里的那股妖媚之风。男人倒底该怎么穿衣?其实啊,大多没那么讲究,有啥穿啥,男人们往往更喜欢多打一会儿球或多玩一会儿游戏,哪里有工夫去想女人心中那些个丰富错杂的理想模版?大家可别忘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别林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他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脸色发青地瞧着并嘀咕着: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关于这个问题,跟学生解释了很久,最后只能打个比方,谈起了老师的着装——难道中学老师穿得像个朋克来上课还成体统吗?学生们肯定起哄:救命,再合适不过了!)最后,王有有有有女士(我猜她一定想当个“四有”新人)说:“是的,最后就温柔善良地以我爸结尾。中老年男人我爸,这些年都挺高兴,衣服都是女儿买,买什么他都照单全收,穿什么都神气活现。但用户体验如何,还得问我妈。我妈说,你买可以,别买那白色的了,谁有功夫天天给他洗。”油腻如我也东施效颦一回,结个尾:你温柔善良个锤子!你中年老爸为什么神气活现?不是因为穿了什么衣服,而是因为女儿买衣服他不得不照单全收,当然,老婆买的也是一样。用户体验如何?为什么只能问你妈?你爸,他敢说真话吗?另外,顺便说一句,“工夫”表示时间,“功夫”不表示时间,指人的本领。你妈不是没本事给你爸洗衣服,是没时间给你爸洗衣服,这里不能用“功夫”,而要用“工夫”。作为《三联》的老读者,其实非常喜欢这种不正经的腔调,归根结底,因为这才是好玩的“新时代的生活观”,感谢并致敬王“四有”女士,让《三联》的“妖风”来的更猛烈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