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篇 【心尧爱影视书籍】 📚 最近抽时间把我们的书房整个收拾了一遍,书柜也重新设计、重新码放。感觉焕然一新。 分门别类整理完之后,发现居然攒了这么多关于北京的书。 大到北京的建都建城史,小到一条街巷和胡同;远到人烟稀少的幽燕之地,近到昨天才拆掉的一座庙宇。过眼云烟般的旧日时光,全部浓缩到一间屋舍、一家店铺或者一声吆喝里。 这么说来,一切都未走远。 而这一切,都墨刻在书中的字里行间。 爱读书,正因为它能够带给我瞬移至往昔的感觉。面对历史,我们究竟错过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挑出来几本比较不错的书(我认为啊)分享给大家。但愿有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探访并记住它们。有人还能记得,是莫大的欣慰。 1.《帝京景物略》
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众多版本里最喜欢故宫出版社的这一版。从纸张到装帧设计,再到内页的排版和插图,都恰到好处。 我们离几百年前的北京如此接近,感谢那朝那代的人记录下的这些文字。明代北京城东西南北四方,以及郊外一些著名的景点都有详细记述。 我们曾按照书中所写的地方尽可能去实地探访过,遗憾的是很多都只剩一个名字。更有甚者,连名字都不再被后世提起,灰飞烟灭后只剩书中文字的痕迹。 故宫出版社这个系列叫做 “明清美文十种” ,除了《帝京景物略》还有以下这些: 2.《什刹海——老北京的怀旧图景》、《什刹海志》 专门记录什刹海的两本书。
第一本是画册,杨信手绘,非常精美。是我们在正阳书局的旧书架上偶然寻得,只要10块钱。 与一本书偶遇的惊喜渐渐弥漫,这惊喜仿佛有着茉莉的香气,清新、倾心。 在积水潭附近生活了小二十年,对周边的景致烂熟于心,如数家珍。每逢看到描写关于这附近的书籍,都会特别留心。想看看我生活的地方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 而《什刹海志》更偏专业和学术,是由什刹海研究会和什刹海景区管理处共同编辑的。 侯仁之先生为该书作了序,他在序言中说: “风景优美的什刹海被世人称誉为北京的璀璨明珠,蕴涵着许多历史文化名迹的什刹海地区被人们盛赞为京华圣地。过去的一些文献关于这一地区有不少记载。但缺少一部《什刹海志》可以说是一大憾事。” 全书共分十二篇,涉及什刹海地区的方方面面,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罗列各篇目如下: 第一篇:地理、名称和行政归属的演变 第二篇:水利 漕运 第三篇:农工商 交通运输 第四篇:文学 艺术 第五篇:文教 科研 体育 卫生 第六篇:名胜古迹(上)/ 第七篇:名胜古迹(下) 第八篇:街巷 第九篇:民俗民风 第十篇:景区规划建设与管理 第十一篇:旅游 第十二篇:人物 这些学术性的书籍虽然读起来会偶觉枯燥,但书中穿插的人文、历史、建筑和名胜却十分吸引我。 我们总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就连平常说着“毫无兴趣”的事情,若是喜欢的那个人专注于此,自己也会产生“好像也挺有趣的”这种想法。 真是奇怪啊,哈。 顺便说一下,书中第十篇《景区规划建设与管理》,当年的规划很多并没有完全落地,有些半途更改,有些从未执行。 也许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了。 3.《北京街巷图志》
有一阵儿我们拍城里大街小巷的时候没少参考这本书。最难得的是里面有不少作者当年拍的老照片,新旧一对比,这变化就出来了。 书里提到的老地名、老胡同好多都拆掉了。只能看看照片当作安慰。 庆幸我们现在也追随着前人的足迹,记录这个城市。但真的不希望未来的人只能从我们的照片里去认知现在的世界。 4.《王府》
第一次读到这套书是在北京方志馆的图书馆里,而其中属《王府》这本最深得我心。 北京城曾住过多少王公贵胄,他们当年的宅子后来的命运怎么样了?曾让几代人引以为豪的资本之后怎么就变卖了?那些挂着文保牌却不对外开放的地方,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这本书都会给你答案。 书中清楚地介绍了每一座王府的历史、规制,最重要的是标明了详细地址,非常方便感兴趣的人们前去寻访。 不过要做好心理准备,很多保存完好的王府现在都禁止参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