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年 过年、过大年,在中国历史非常悠久,从上古时代,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过年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过年,吃大餐自不用多说,全国各地都有举行庆贺新春的活动,并且是各有各种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迎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她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我家也不例外,父亲在世时,每每大年三十吃年饭的时候,都要先敬祖人,然后才能让我们吃年饭。无论是丰盛还是简朴,桌子上面的四周,都要被父亲摆满了酒杯和碗筷,整整齐齐。摆好后,父亲接着就跟每个酒杯里倒上白酒,但都只是象征意思地倒了点点,约莫是酒杯的七、八分之一,并且每个碗里也都盛了些米饭。我很小的那些年,团年饭也没能吃上白米饭,就拿红薯干当饭吃。那个时候,我们还小,非常不理解父亲的这些行为。为什么好好的酒菜要让祖人们先吃、先喝?我们只能静静地站在桌子外旁,远远地靠在墙边,看倒冒着热气的饭菜,等候着父亲让我们入席的号令。最令人失望的是,这多年,我们从未看到有哪一位先祖驾临过桌边!不仅如此,每次这种仪式,父亲都是非常虔诚地去做的。父亲准备年饭菜,吩咐我们用祖传的冥钱印子在一捆捆黄腊纸上挨个打印章。打纸也很有讲究,每沓不能超过二十多张,超过了,下面的纸上就打不出“钱印”,那么这张钱就是费钱了。其实,在黄腊纸上打钱印,纸面产生坑凹不平,能让纸与纸之间产生空隙,这样,就有利于腊纸的充分燃烧,这一行为只不过是被神话包装了,说成是冥钱的印制过程。我家的印章是粟树木做成的,有三个支脚,每支脚底端是由一枚古铜钱,嵌入而形成的钱印刻版。 相传,这种烧纸习俗是从东汉时期就开始的。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他弟弟想学,就是学不好。造出的纸黄黄的、糙糙的,卖不出去。后来,蔡伦的弟媳看到左邻右舍用陶钱、五株钱来祭祀,于是她就想用这黄纸来做祭祀的冥钱。经过她的努力促销,还真的在平民间流传开了。自那以后,用来祭祀的钱就用这黄纸代替了,而且还有了个“黄裱纸”的专称,从此,冥钞完成了从实物形式向虚拟形式的转变过程,并登上了大雅之堂。现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冥币的制作更精致了。这些冥钞或“阴司纸”又发展成印着“冥通银行”或“冥都银行发行”的冥钞,冥钞正面有玉皇大帝的像,背面写着正行长是玉帝,副行长是阎罗王。正面还有两位王爷的签名。面额动辄每张千万元,有些更是面额亿元。最近考古专家在浙江金华发现了雕版的冥币封袋,封袋填写受祭者的名讳,以防其它鬼魅抢夺,封缄就是为了保证纸锭不散落的。 之所以说父亲虔诚,是因为在为先人们准备好米饭和酒菜后,父亲就手拿一把破旧的黑色洋纸伞(那个时代只有油纸伞),走到堂屋门口的天井边,双手撑开伞把举向上,从天井口处望向天空,一脸严肃的表情,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是不是念的梵语,反正我们是听不懂的。将伞进行几个收张之后,父亲就把伞收折起来,一路走到桌边,把伞再次撑开,然后围桌子周边走一圈,嘴里念着:“某某先人请入座”……过程中,我们都得紧跟其后,排成一队,不得言语,不得乱动。否则,惊动了祖人,他们就不会进来。用黑伞的原因,说是魂魄在进屋时不能见到阳光。收完伞后,家人要都依次在烧纸堆面前磕上三个响头,然后才能起来,收集好碗里的饭,把杯里的酒洒在桌子旁边,收好多余的餐具,这才算祭祖仪式礼毕。长大以后,父亲拗不过我们,这些礼仪就被简化了,只保留了烧纸、上香和放鞭炮的仪式。 整个过程做完以后,父亲是一脸的轻松,虽然做年饭忙得团团转,但脸上还是露出了一缕缕欣慰的微笑。于是乎,全家人都在这种祥和欢快的气氛中,美美地吃完了父亲做好的团年饭。记得后来有一年,我问父亲,每年都是我家在给先祖们贡饭贡酒的,为什么底下我堂叔家里就不祭祖了呢?父亲诙谐地笑说:那是因为先祖们特亲赖我家,所以以后也肯定会保佑你们兄弟姐妹幸福快乐、无病无灾的。再说,我们是大房的,也应该多担当的。父亲说完,我却不屑道:等您百年后,我们都不在农村,那谁来给您们烧纸上香呢?父亲沉吟片刻后说:真到那一天,你们都不在农村,说明你们出息了,在外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那就说明我现在烧香敬祖真的起了作用,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如果你们讲孝心,能记得我们,随便烧点香纸就可以。没空不烧,我也不怪你们,只要你们过得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这话听起来虽然很是伤感,但这是父亲的肺腑之言。因为此刻,我可以清晰地看到父亲额头上,那些布满皱褶的长纹,瞬间就坦然地舒展开来,这是发自心底深处的喜悦和真情在流露。听到父亲这番话,一股无限的敬重和万般的愧疚之情,却在我心中顿生!敬重父辈们对后代的无私奉献和殷殷期待,犹如涓涓流水。愧疚我辈在自我发展之时,往往会忽略或是忘记了根本。 所以,多年以后,在父亲不在的每年吃团圆饭前,我们都会多摆几只碗筷和酒杯,倒上白酒,盛上米饭,在心中高呼着:我的列祖列宗们,我敬爱的父亲母亲,你们的孝子贤孙请您入席,过年哪! 从历史长河发展观点来看,理性的和科学的祭祀活动虽然不是唯物的,但起码他是构成我们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历程,是人们对先祖表达思念之情的一种方式。中华文明能够屹立于世几千年而不倒,惟恐不与文化的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正是一脉相承的含义罢了! 今年的团年饭,我将和妻儿,还会买上袋装的黄腊纸,号上名讳,带上香烛和烟花到城墙上燃放。并以此来寄托我们对先祖和逝去的亲人们的哀思!愿天国的先人安息!愿中华民族更加繁荣昌盛和伟大! 写于壬寅年五月初十 ![]()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韩璐,男,湖北荆州市人,本科学历,出生于湖北大悟。现从事建筑行业,高级工程师职称,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注册会员,爱好文学和创作,多篇文章、诗歌散见于当代作家、今日作家、冬歌文苑、雅韵社刊等刊物上发表,于2018年参加全国第五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时《故乡的龙灯》一文曾获散文组三等奖。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