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告||5 月23日《孔子大学堂》由周兴老师带来《孙子兵法》 之五——上中下策

 胡绍仪笔扫千军 2022-06-16 发布于湖南

孙子提出了“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思想,我概括为“境界说”是最高境界。但你翻开战争史,能做到这一点的毕竟是少之又少。如果都能做得到,也就无所谓最高境界了。因此,我说《孙子兵法》是给所有看的,不是给少数几个人看。这种理想的境界,既然不是每个人,每件事都能做得来的,所以在《谋攻篇》的第二段,孙子又提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我把它概括为“层次说”——即上、中、下三策。有人也许会问,孙子不是讲四个层次吗?你怎么分了三个层次。这需要从原文的意思去理解,简略说明一下:孙子虽然是分了四个层次,但伐谋,与伐交可划为一个层次,因为,为这两项都是不需要经过战争,或流血来解决问题的,而且重要的一点是,一般研究孙子的学者忽略了,就是孙子唯独“伐交”,没有展开来谈,其余三项都较详细地做了说明。我的第二理由是在这篇结尾处,也提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不败,一胜一负,必败,这也是三种形态。总之,孙子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了三个层次,这意义十分重大,中国古代的谋略家、政论家,分析问题、判断形势一般采取的办法决策都是上、中、下三策。

孙子把实现利益目标的谋略的考量分为层次,表明他的方略选择思维方式是自上而下。行先从最高层次上寻求制胜之道,如果求之不得,然后再根据事情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逐级向下移动。也就是说首先在分析双方利益矛盾各要素,看看能否从战略高度运用谋略来解决问题,这种办法最为省力,付出代价最小,甚至不需要付出代价,这就是“伐谋”。如果达不到目标,再看一看能否运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但需要付出一定代价。以上两种情况都不使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如果必须使用武力,则需要首先考虑可否在野战条件下解决问题,尽量避免攻坚战。这叫“伐兵”。如果不得已,那么只能采取“攻城”的办法,这样方式费时费力,会使双方都损失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会得不偿失。

例如:刘邦平定英布之叛,薛公就出了上中下三策;刘备入川,庞统献计,也是上中下三策;司马懿平辽东公孙渊也是上中下三策;毛泽东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提出三种前途。后来战争的进程完全就按照他们的预测,这就叫军事科学,跟实际发展的规律完全相符。

当然,上中下三策不是教条的死的,需要灵活运用,或上下结合,或上中结合,或上中下结合,总之需要综合考量。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应用这一思想,从而做出更加正确的抉择呢?学孙子兵法,悟成功之道,敬请关注——周兴说《孙子兵法》

兴,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学高级班授课教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发展应用委员会委员、特聘专家;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多年来致力于《孙子兵法》的研究,著有《孙武本传》《制胜之道》等著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