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服务了上万名一线医生之后,我们发现口碑好的医师都掌握了这“三板斧”

 为什么73 2022-06-16 发布于北京

并为广大医者绘制了一条从知医(立志学医),到行医(开始临床),再到明医(颇有成就),最后到大医(修身化人)的成长路径。

图片

在这条路径中,我们深刻地反思到:要促进中医本身的发展,就需要更多青年中医的参与。

而要留下更多优秀的青年中医,就需要帮助他们摆脱“十年冷板凳”,在短时间内突破门诊量!

门诊量,成为跨越“行医”的关键门槛!

01

临床水平 ≠ 门诊量


在一般认知里,我们都以为,只要临床技术够硬,门诊量一定会提升。

确实,临床技术是否过关,是门诊量能否提高的基础,没有技术作为支撑,一切的技巧都是“花里胡哨”!

过去九年,灵兰一直以来也都是围绕如何提高医者的“临床技术”来构建学习体系。

几年实践下来,确实有不少医生,在学习灵兰的临床课程后,水平显著提高,患者量明显增加。

但还是有不少医生,技术过关,门诊量却始终上不来!

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又忽略了什么呢?

是医德吗?

好像不全是,大多数医生发心都很正。

最终要归结为“悟性”吗?

我们认为,教育工作者把失败的原因推到学生“悟性”不够上面,那不是学生的原因,而是教育者的失败。

02

口碑好 门诊量高的医生有共同点


所以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观察,身边口碑好、门诊量多的医师,有没有共同点?


而好中医,到底能不能训练出来?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确定,好医生,可以训练出来!

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先后经营过多家中医馆,并成功“孵化”了几十位青年中医,在短时间内,帮扶他们从零患者到日诊三十。

这位老师叫林志欣。

林老师说:“通过多年来的观察和实践,我发现,临床技术是门诊量的基础,但并不是全部!

好的医生,既要有好的技术,还要有足够高的认知和经营的思维。

门诊量的突破,技术是基础,但还有一些关键要素,在技术之外。”

林老师非常笃定:当看清了医疗的本质,一个医生愿意去知己(认知自己)、知彼(认知病人),并结合自身特点去设计医疗模式,青年医生一样能实现“破局”,不用再坐“冷板凳”,也能有足够的患者量。

而这些,都有系统的方法论,且完全能够训练出来!

它比学习临床技术要简单很多,但对于一位急需突破门诊量的医生来讲,却十分重要。

03

行医进阶三板斧

接得住 看得准 治得好


作为过来人,我们都知道,从毕业到临床,有两道至关重要的“槛儿”:

一个是学到一技之长,治得好几个拿手的病;

一个是日诊量从0到10,有稳定的患者量。

跨过这两道门槛,行医之路才算踏上正规,才有了保命护身的基础,也才有更多的可能性追求明医和大医,实现医者的理想。

而要实现门诊量的突破,我们就要有接得住,看得准,治得好的本事。

口碑好、患者量高的医生,无不符合这三点。

我们认为,“接得住,看得准,治得好”青年医生和门诊量不高的医生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可落地、可训练、可复制的。

那才能真正帮助即将或已经进入临床的医生不再“坐冷板凳”,在最好的年纪实现足够的价值。

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进入中医行业,从而推动中医本身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