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大意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2.感受木兰这一艺术形象地魅力。3.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 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教学难点: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持手法,并 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教学方法:朗读法、复述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历史上涌现了很多英雄,如项羽、荆轲、岳飞、文天祥等,这些英雄,都是男性。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女英雄吗?(木兰、 穆桂英、刘胡兰、江姐),今天,我们将通过对《木兰诗》的学习,具体深入地了解一位巾帼英雄——木兰的形象。二、作家作品:《木兰诗》选自 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木兰诗》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壁”。《木兰 诗》的社会背景应是北魏与柔然的战争。三、疏通诗意:1.学生先听录音朗读,再自读课文2.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3.教师检测 学生理解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一步梳理、强调词句意义。四、整体感知:1.在朗读的基础上,概述故事情节。明确:木兰代父从军、 木兰奔赴战场、木兰征战沙场、木兰还朝辞官、木兰会见亲人(板书)第二课时一、人物赏析:1.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哪些 语句可以看出?(1)“唧唧复唧唧……唯闻女叹息”——勤劳孝顺(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3)“万里赴戎 机……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4)“木兰不用尚书郎……送儿还故乡”——不慕名利,热爱和平(5)“脱我战时袍……对镜贴花 黄”——爱生活、爱美(6)“出门看伙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原因是什么?因为她身上体现了人们所向往的优秀品质,一是保家卫国,忠孝两全;二是不畏艰险,英勇善 战;三是不慕名利热爱和平;她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子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二、分析叙事方法:1.这首诗在叙 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明确:详写——从军缘由、战前准备、征途思亲、还朝辞官、家人团聚略写——关山飞度、征 战沙场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结构上,详略得当。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 战争的冷淡和疏远的心理。三、分析语言特点1.第三段把东南西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明确:排比、互文。(1)渲染战 前紧张的气氛,突出战事紧迫。(2)表现木兰的精明干练。(3)表明木兰对从军的重视。2.“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哪些 修辞?有何作用?明确:对偶和间隔反复,突出征途遥远,行军神速,揭示木兰离乡思亲。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什么修辞,有何表 达效果?明确:互文、对偶,表现木兰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4.第六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她怎样的 心情?明确:排比,表现了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四、小结:木兰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试想你就是木兰,请你说说 替父从军前后的心理活动。或者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五、拓展:探究此诗的主题思想:(1 )对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2)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3)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六、作业布 置:背诵全文,熟练翻译文章。七、板书设计:应征:深明大义,忠孝两全代父从军,初涉沙场出征:忙碌准备,奔赴战场多年征战——不畏艰辛,浴血奋战辞官:不慕名利还朝还乡:亲人团聚赞词:以兔为喻,讴歌赞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