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盛和夫:越难的事,越要坚持做(深度好文)

 吴工图书馆 2022-06-16 发布于山东

△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盛和利他关注我们~


图片

本文金句:

在环境变动频繁又剧烈的今天,经营者如果缺乏“无论如何也要达到目标、履行承诺”的坚强意志,经营将难以为继。

图片

一、即使目标难以实现时,也不能“向下调整”

我认为,所谓经营就是经营者意志的表达。目标一旦确定,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非实现不可,这种坚强意志在经营中必不可少。

但是,不少经营者眼看目标达不成,或寻找借口,或修正目标,甚至将目标、计划全盘取消。

经营者这种轻率的态度,不仅使实现目标变得根本不可能,而且会对员工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我对此事的深刻体验,是在京瓷上市之后。企业一旦上市,就必须公开发表公司下一期业绩预报,对股东做出承诺。

但许多日本经营者往往以经济环境变化为理由,毫无顾忌地将预报数字向下调整。但是在同样的经济环境下,有的经营者却能出色地完成目标。

我想,在环境变动频繁又剧烈的今天,经营者如果缺乏“无论如何也要达到目标、履行承诺”的坚强意志,经营将难以为继。

一味地将经营去“凑合”状况变化,结果往往不妙。因为向下调整过的目标,遭遇新的环境变动,不得不再次向下调整。

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必将完全辜负投资者和企业员工的信赖。既已决定“要这么做”,就必须以坚强的意志贯彻到底。

还有一个要点,虽说目标就是经营者的意志,但是必须获得员工的共鸣

起初是经营者个人的意志,但随后必须让全体员工发出“那么,让我们一起干吧!”的呼声才好。

换言之,体现经营者意志的经营目标必须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意志。员工一般不肯率先提出让自己吃苦的高目标,决断得由经营者下。但自上而下的高目标,需要自下而上的响应。

这就是“要把经营者的意志变为员工的意志”。

做到这点不难,比如事前先讲一番激励的话:“咱们公司前景光明,虽然现在规模还小,但将来的巨大发展,大家可以期待。”

然后开宴会,一起干杯后就开口:“今年我想把营业额翻一番。”身旁坐着办事差劲却善于揣摩上司心理的家伙,让他们接话:“社长,说得对!干吧!”

于是那些脑子好使、办事利索但冷静过度的人就难以启齿。

不然,一听高目标,他们就会泼冷水:“社长,那可不行,因为……”

讲一大套行不通的理由。但这时的气氛使消极者不好反对,而且不知不觉中甚至随声附和。高目标往往就在全员赞同之下得以通过。

经营也是心理学。即使是低目标,若让“冷水派”先发言,他们也会说:“难,不可能完成。”气氛消沉,经营者期望的高目标就可能落空。

我认为,一定要设定高目标,然后向高目标发起挑战当然目标过高,一年,两年,甚至连续三年完不成的话,高目标就成水中月,镜中花。其副作用是:今后谁也不会认真理会经营者制定的经营目标了。

然而,还是要有比上一年高出一截的经营目标。否则不足以激发员工士气,公司会失去活力。

下面的办法多用不好,但在京瓷还小的时候,我采用过。“瞄准月销售10亿日元。达成,全员去中国香港旅游;达不成,全员去寺庙修行。”——在目标完成还是完不成的微妙时刻,我这样宣布。

结果大家一阵猛干,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因此,我们租了包机,全员赴港三日游,借此又与员工增强了一体感。

不是简单地下命令完成目标,而是要出各种主意鼓励员工,使经营目标与员工共有,从而实现它。当然重要的不是手腕,而是无论如何必须达成目标,为此,经营者要想尽办法,借用一切机会,直率地将自己的意见传递给员工。

有一年年终,我感冒发高烧,但仍连续参加所有部门的辞旧迎新“忘年会”五十多次,在会上不遗余力地阐述对明年事业的展望与构想,以求获得全体员工的理解和协助。

这样竭尽全力,把自己的构想全盘告诉员工,要说的话说尽,我已感觉浑身虚脱,似乎绞尽了自己的全部能量,将其原封不动地转移给了员工。

“能量转移”这个词用在这里,恰到好处。我就是这样尽最大努力,使经营目标与员工共有。

调动员工的热情,朝着体现经营者意志的经营目标奋进,企业的成长发展将不可阻挡。

图片

二、以“活在当下”的态度,制定经营战略


商业评论家和企业经管顾问往往会持有这样的观点——“这种'只顾当天’的做法无法让企业发展壮大,企业需要长期的经营战略。至少要制订未来一整年的计划,并让计划具体到每天或每周”。

偶尔听到这类说法,我也会觉得有点道理,但这其实并不符合现实情况。有的企业家每天从早忙到晚,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时,不禁感叹:“啊!今天的工作总算是完成了。

在这种状态下,根本没有条件去思考长期计划。有的经营顾问会说:“只知道完成当下的工作,这样的企业无法做大做强。

对此,我持有不同观点。

我从不建立长期计划,因为即使建立长期计划,要达成几乎不可能。


建立长期经营计划,其间必有超出预想的市场变动,甚至不测事态发生,计划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或向下修正,或不得不放弃,这类事司空见惯。不严肃的、无把握兑现的所谓计划,还是不建为好。

员工见多了这样的计划,会产生“反正完不成也没关系”的想法,甚至漠视计划。一旦经营者再次设立经营目标,员工反倒失去向高目标挑战的热情。

更糟的是,销售目标没达成,费用和人员倒按计划增加了,即销售减费用增,经营吃紧,日子变得更难过。

我从京瓷创立起,一向只搞年度经营计划。三五年后的事,谁都无法正确预测,一年的话,还能基本看清楚。然后将年度计划细分,变为每一天的目标,千方百计,不达不休。

“认真努力地过好今天,明天自然能胸有成竹;认真努力地过好明天,这周自然能胸有成竹;认真努力地过好这周,这个月自然能胸有成竹;认真努力地过好这个月,这一年自然能胸有成竹;认真努力地过好这一年,明年自然能胸有成竹。哪怕不去特意制订计划,也能做到胸有成竹。因此,应该活在当下,时刻做到全神贯注。这才是关键所在。

这话听起来或许像无可奈何的狡辩,但我仍坚持自己的观点。

虽然以经营顾问为代表的专家们异口同声地强调:“战略是公司发展的必要条件”“公司需要长期规划”“企业家应该制定具体的目标和计划”,但我还是认为,只要通过每天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就势必能开创未来。

周而复始,贯通始终,就这样事业岁岁年年增长,发展不停。京瓷就如同尺蠖一般,一步一步成长到了1万亿日元的企业。 

无论企业处于何种经营环境,都要设立高目标,制订具体的经营计划,并且带领组织向着目标踏实迈进,只有这样的经营者才是在混沌时代开辟活路的真正的经营者。

图片

三、凡事都有两面性,不要怕自己是门外汉


所谓“事业”,顾名思义,就是把看似人人都能做的“事情”当作一个严肃的“行业”来耕耘。

许多中小企业家之所以无法盈利,问题出在方式方法上。

在刚创立京瓷时,京瓷只有一种产品。

大家一开始都是门外汉,同时也都是拼命努力的实干家。但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因此只会做一种产品,即所谓的“单品类生产”。

既是“菜鸟”,又“只会一招”,的确十分不利。

一般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创业是非常困难的,但其实并非如此。

俗话说“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看似希望渺茫的创业条件,却往往是千里之行的起点。

有的人说,“没有技术的新兴企业只有死路一条”,我对此不敢苟同。

“一穷二白”“一无所有”恰恰是创业的前提。假如因为缺乏技术或者产品单一而灰心丧气,那就注定一事无成。

凡事皆有两面性,正因为是门外汉,才能做到“无知者无畏”,即不被所谓的“常识”束缚,敢于打破陈规、突破既定惯例,进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但刚才也说了,缺乏技术和产品单一可以理解,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这样的现状毕竟会让企业家渐渐感到不安,

从而担心“公司将来路在何方”以及“产品滞销导致公司倒闭”等,即所谓的危机感。

一旦充满“危机感”,不满足于现状的“饥饿感”也会油然而生,但这些企业家并没有向现实低头。

他们不但充满叛逆精神,而且永不服输,于是化危机感和饥饿感为动力,努力奋起,硬是闯出一片天地。

虽然没有技术,也非业内专家,但俗话说“穷则思变”,为了冲破发展瓶颈,于是开始不断创新。

总而言之,在危机感和饥饿感的驱动之下,企业家会使出浑身解数,从而使自己的创意开花结果。

图片

四、人们认为“根本不可能的事”,我一直在做

人就是这样,哪怕勉强,但只要领先别人,状态就会出来,甚至能够发挥出120%、150%的力量。搞过体育的人懂这个道理,因状态良好而获胜,这时就会浑身充满力量。

但是,在落败时,就是马拉松跑在后面时,真的会感到腿脚沉重、使不出力。

所以,我认为:“要紧跟先头团队!”

为什么我能这么说呢?我在创立京瓷时,只有28个人。

但从企业十分弱小的时候起,我就不断向员工们诉说:“首先我们要成为西之京原町第一!成为西之京原町第一之后,就要成为中京区第一!成为中京区第一之后,还要成为京都市第一!成为京都市第一之后,再成为日本国第一!成为日本国第一之后,最终要成为全世界第一!”

因为当时说过这种远离常识的话,与此相应,从公司创立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夜以继日拼命工作。这同马拉松一样,就是持续超速奔跑。

对此,员工就有牢骚:“稻盛先生,照这样拼命,身体能吃得消吗?”坐早晨最早的班车来上班,晚上末班电车回家,连睡眠的时间也挤掉了,努力程度超越了人的极限。

“这么高速奔跑,长时期的经营能坚持下去吗?”大家都抱有这种疑问。

我对员工们这么说:“打个比方,日本的经营竞赛就是企业马拉松比赛,京瓷是后来加入的。比赛从1945年8月15日战争结束时开始,大家一齐起跑。京瓷创建于1959年,就是晚了14年。把14年假设成距离的话,就是先头部队已跑出了14公里,这时京瓷才开始起跑。马拉松要跑完42.195公里,现在已经拉开了14公里的差距。何况我们又不是一流的专业选手,如果按普通速度去跑,根本不可能取胜。那样经营企业没有意义,既然如此,不如一上场就全力疾驰,这样才能缩短差距。” 

从创业时讲这番话开始,不过十余年,京瓷就在大阪证券交易所二部成功上市。二部上市意味着京瓷以迅猛之势追上了跑在前面14公里的第二团队,将它纳入视野并跑进了这个团队。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那夜,在滋贺县京瓷工厂的广场上,全员集合,用松树圆木扎成高台,燃起篝火。当时员工的规模已有数百人。不管一股也好,两股也好,我让全体员工都持股。我以篝火作为背景,就二部上市意味着什么,对大家讲了下面一段话。

“感谢大家这10多年来的辛苦劳动。从公司创立开始,大家就拼命工作。从旁人看来,'像那样发狂般地奔跑,不可能持久!’但我们却一直以全速在跑马拉松。或许正如大家所说,'这么拼命过分了,这样工作过头了!’确实,我们的工作是过了头。证据就是我们已经追上了先跑了14公里的第二团队,这肯定是辛苦过头了。但是,跑到今天这一步,我们已经习惯了,已经适应了,我们一点也不感觉疲劳。下一个目标,就是马拉松的第一团队,就是东京证券一部上市公司,让我们追上那个先头团队吧!” 

我这样激励大家,接着继续全速奔跑。在二部上市后没几年,京瓷就跑上了“东证一部”。登上一部后没过几年,京瓷股票超越索尼,雄踞日本股价第一。而不久以后,京瓷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也就是说,人们认为“根本不可能的事”,我却从创业开始一直干到现在。

刚才谈到,在我创建第二电电时,周围的人都异口同声:“不可能!”“既没有经验,又没有专业知识,那家伙不可能成功!”然而,我做成了,所以京瓷才能发展成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优秀企业。

美国有一个团体名叫华盛顿卡耐基协会。这是钢铁大王、闻名世界的卡耐基创立的研究机构,在天文物理、地球物理和生物研究等方面拥有许多世界水平的研究所。

我有幸被邀,成为该协会最早的外国理事。在该协会1991年年度报告书的首页,某位理事长的评论引用了我的一句话。这位理事长名叫玛基辛·辛格,是一位女性。

她本人是世界有名的优秀生物学家。她的评论开头引用我如下一句话:“我们接着要做的事,是人们认为绝不可能做成的事。

(What we like to do next is what people tell us we can never do.) 其实,有名的普利策奖得主、记者兼作家戴维特·巴尔巴斯坦姆,在其于1991年所著的《下一世纪》一书中引用了我这句话。

作者自己说:“我活着,就是为了写这本书。”这本书在美国发行后非常畅销,在日本也已经翻译出版。在这本书中,他特地写了“京瓷·稻盛和夫”一章,在阐述下个世纪将如何演变时把我作为例子。

他在10多年前曾与我见过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年,他来京都住了几天,采访了我。采访的内容归纳在这本书里。“我们接着要做的事,是人们认为绝不可能做成的事。”他把我讲的这句话写进了书里。

玛基辛·辛格理事长读了这本书,引起了共鸣,所以又引用了我这句话。我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我想做如下说明:“人们认为绝不可能做成的事,我一如既往,一直做到今天。因为跟上了先头团队,才有了今天的京瓷,才有了第二电电。专家们批判我'那是莽撞无谋,那不可能成功’。如果按照他们的常识办事,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希望你们也务必记住这句话。

人们从常识讲的“绝不可能,这是不可能做成的事”,我们就要去做。要靠百折不挠的韧性和燃烧的斗魂,才能做成功。

经营者绝对需要这样的斗魂。自己不想成为京瓷那样世界第一的企业,在温泉街上有一家小旅馆就够了,在札幌开家面店就行了。没有必要把公司做那么大,所以也不需要那么拼命努力。

如果这么想的话,就大错特错了。要成为拉面横街第一的面店,一般的普通努力是不够的。无论在什么小地方、小行业要成为第一,都必须付出不同寻常的努力。

另外,如果说要成为拉面横街第一,就要有第一的素质的话,那么成为札幌第一、日本第一也是一样,经营的要诀都是一样的。

“微不足道、这么一点儿的小生意,再努力也有限。”如果这么想的话,企业就无法发展。

无论什么行业,无论多么细小的工作,一定要付出不同常人的努力,那是跟自己做斗争。

只要持有激烈的斗魂,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公司一定能够成长发展。

图片

五、越是不行的时候,越要坚持住

成就事业的关键,比才能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当事人的热情、激情和执着。

要如同甲鱼一般,一旦咬住就决不松口。当你认为不行了的时候,正是工作的真正开始。 

如果拥有强烈的热情和激情,那么,不管是睡着还是醒着,从早到晚,整天都会冥思苦想。这样一来,愿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朝着实现这个愿望的方向前进,使我们走向成功。 

要想成就辉煌的事业,必须有燃烧般的激情和热情,坚韧不拔,奋斗到底,不成功决不罢休。 

年轻时,我曾在某企业做过演讲,主题是“推进研发工作的方式方法”。当时,台下坐着那家企业的研究人员,大约有200人。该企业具有高水准的技术实力,不少人拥有博士学位。 

演讲结束时,有听众提问:“京瓷公司的研发成功率是多少?”我答道:“凡是京瓷公司所从事的研究项目,其进展都会很顺利。” 

于是,立刻有人提出质疑:“这怎么可能?我们公司在业内的技术实力名列前茅,可研发成功率也只有40%~50%,您居然说京瓷公司的所有研发项目都能取得成功,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对此,我回应道:“在京瓷公司,所有研发都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 听我这么一说,在场的人哄堂大笑。 

如前文所述,在京瓷,员工们的思维方式是“认为不行的时候,正是工作的开始”,因此几乎没有“由于气馁而放弃”的先例。

一旦开始研究,就要做到成功为止。

当然,项目的实际成功率不可能达到100%,也有两三个在中途终止了。业务领域也是如此,在竭尽全力后,发现有的实在行不通,于是适时退出。

但根本信条从未改变,不管是研发还是业务方面,我都要求全体员工不断努力、坚持到底。

经营企业时,“坚持到底”是成功的不二法门。越是忍不住要放弃时,越要坚持下去,直至取得成功。

然而,现实中的大部分企业家都会半途而废。这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能够持续支撑的资金储备,要想坚持到成功那一刻,必须具有充裕的资金。

换言之,要想把“认为不行的时候,正是工作的开始”落实为公司的理念,就必须采取留有余裕的经营方式。

京瓷哲学中有“在相扑台的中央发力”一说。如果身在相扑台中央,就说明离边线还有一段距离上的富余。因此才有条件和对手持续角力。

人们通常所说的“不行”往往是指真正无力回天的状态。脚即将跨出相扑台边线,即便大喊“我还要努力”,也是徒劳。

反之,京瓷公司一直把“留有余裕”作为经营方针,所以,当京瓷处于“不行”的状况时,其实仍然还有希望。

比如,一位企业家从事着两项事业,一项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本业,一项是自己开拓的新事业。可这项新事业出现了赤字,且连续几年都不见起色,于是企业家就试图放弃,但因为公司还能依靠本业盈利,所以可以把新事业坚持做下去。

不过,不管是从零创业,还是涉足新领域,“留有余裕”的道理也并非总是适用。

就以我创业初期的经历来说,如今回想起来,当时各方面都完全没有富余。当时,我与7位合伙人创立京瓷的最初目的是“向世人展示稻盛和夫的技术实力”。

在之前的公司里,有领导对我的研究持反对态度。学会等组织则存在学阀,由于我毕业于地方大学,又在濒临破产的公司工作,因此我的论文不受重视。无论我取得了多么出色的研究成果,都得不到应有的评价。

于是,我的合伙人就把创业目的定为“向世人展示稻盛和夫的技术实力”。当时,合伙人还对我说:“假如公司发展不顺,即便出去干体力活赚钱,咱们也要保障稻盛能够继续开展研究。

这样坚持几年,咱们就能拿着他的研究成果,向同行和世人展示。” 换言之,在京瓷公司创立时,就提前做好了“不行”的最坏打算。

不少企业家仅仅因为流失了一两名员工,或由于资金周转困难,事业发展不顺,便开始嗟叹“不行”。对于这种态度,我不敢苟同。

有的人还说:“汽车也被高利贷公司收走了,剩下的只有债务和几名员工,我只有放弃。”

但在我看来,没有汽车,好歹还有自行车。哪怕连买自行车的钱都没了,城市里有的是别人扔掉不要的自行车,随便捡一辆,骑着它去跑业务也行。

归根结底,抱怨“事与愿违”者,往往是自己主动设置障碍的人。“没有汽车就没法跑业务”、“没有上百万日元的资金就无法运作”……像这样给自己设置障碍、限制自己能力发挥的做法,当然会导致事业失败。

在我看来,只要肯努力,哪怕身无分文,照样能成功。我刚才谈到,必须要“留有余裕”,但如果现实环境非常严酷,即使没有“余裕”,也要坚持努力,不惜拼尽所有。

“不管背上了多少债务,好歹还有一条性命。自己至少还有手有脚,身体健全。”要抱有这样的无畏精神,坚持到底。

总之,“留有余裕”是我所提倡的理想状态,但即便一无所有,也要继续努力。作为企业家,这种志气和胆魄不可或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