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盛和利他关注我们~ 在环境变动频繁又剧烈的今天,经营者如果缺乏“无论如何也要达到目标、履行承诺”的坚强意志,经营将难以为继。 ![]() 一、即使目标难以实现时,也不能“向下调整” 我认为,所谓经营就是经营者意志的表达。目标一旦确定,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非实现不可,这种坚强意志在经营中必不可少。 但是,不少经营者眼看目标达不成,或寻找借口,或修正目标,甚至将目标、计划全盘取消。 经营者这种轻率的态度,不仅使实现目标变得根本不可能,而且会对员工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我对此事的深刻体验,是在京瓷上市之后。企业一旦上市,就必须公开发表公司下一期业绩预报,对股东做出承诺。 但许多日本经营者往往以经济环境变化为理由,毫无顾忌地将预报数字向下调整。但是在同样的经济环境下,有的经营者却能出色地完成目标。 我想,在环境变动频繁又剧烈的今天,经营者如果缺乏“无论如何也要达到目标、履行承诺”的坚强意志,经营将难以为继。 一味地将经营去“凑合”状况变化,结果往往不妙。因为向下调整过的目标,遭遇新的环境变动,不得不再次向下调整。 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必将完全辜负投资者和企业员工的信赖。既已决定“要这么做”,就必须以坚强的意志贯彻到底。 还有一个要点,虽说目标就是经营者的意志,但是必须获得员工的共鸣。 起初是经营者个人的意志,但随后必须让全体员工发出“那么,让我们一起干吧!”的呼声才好。 换言之,体现经营者意志的经营目标必须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意志。员工一般不肯率先提出让自己吃苦的高目标,决断得由经营者下。但自上而下的高目标,需要自下而上的响应。 这就是“要把经营者的意志变为员工的意志”。 做到这点不难,比如事前先讲一番激励的话:“咱们公司前景光明,虽然现在规模还小,但将来的巨大发展,大家可以期待。” 然后开宴会,一起干杯后就开口:“今年我想把营业额翻一番。”身旁坐着办事差劲却善于揣摩上司心理的家伙,让他们接话:“社长,说得对!干吧!” 于是那些脑子好使、办事利索但冷静过度的人就难以启齿。 不然,一听高目标,他们就会泼冷水:“社长,那可不行,因为……” 讲一大套行不通的理由。但这时的气氛使消极者不好反对,而且不知不觉中甚至随声附和。高目标往往就在全员赞同之下得以通过。 经营也是心理学。即使是低目标,若让“冷水派”先发言,他们也会说:“难,不可能完成。”气氛消沉,经营者期望的高目标就可能落空。 我认为,一定要设定高目标,然后向高目标发起挑战。当然目标过高,一年,两年,甚至连续三年完不成的话,高目标就成水中月,镜中花。其副作用是:今后谁也不会认真理会经营者制定的经营目标了。 然而,还是要有比上一年高出一截的经营目标。否则不足以激发员工士气,公司会失去活力。 下面的办法多用不好,但在京瓷还小的时候,我采用过。“瞄准月销售10亿日元。达成,全员去中国香港旅游;达不成,全员去寺庙修行。”——在目标完成还是完不成的微妙时刻,我这样宣布。 结果大家一阵猛干,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因此,我们租了包机,全员赴港三日游,借此又与员工增强了一体感。 不是简单地下命令完成目标,而是要出各种主意鼓励员工,使经营目标与员工共有,从而实现它。当然重要的不是手腕,而是无论如何必须达成目标,为此,经营者要想尽办法,借用一切机会,直率地将自己的意见传递给员工。 有一年年终,我感冒发高烧,但仍连续参加所有部门的辞旧迎新“忘年会”五十多次,在会上不遗余力地阐述对明年事业的展望与构想,以求获得全体员工的理解和协助。 这样竭尽全力,把自己的构想全盘告诉员工,要说的话说尽,我已感觉浑身虚脱,似乎绞尽了自己的全部能量,将其原封不动地转移给了员工。 “能量转移”这个词用在这里,恰到好处。我就是这样尽最大努力,使经营目标与员工共有。 调动员工的热情,朝着体现经营者意志的经营目标奋进,企业的成长发展将不可阻挡。 ![]() 二、以“活在当下”的态度,制定经营战略 商业评论家和企业经管顾问往往会持有这样的观点——“这种'只顾当天’的做法无法让企业发展壮大,企业需要长期的经营战略。至少要制订未来一整年的计划,并让计划具体到每天或每周”。 偶尔听到这类说法,我也会觉得有点道理,但这其实并不符合现实情况。有的企业家每天从早忙到晚,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时,不禁感叹:“啊!今天的工作总算是完成了。” 在这种状态下,根本没有条件去思考长期计划。有的经营顾问会说:“只知道完成当下的工作,这样的企业无法做大做强。” 对此,我持有不同观点。 我从不建立长期计划,因为即使建立长期计划,要达成几乎不可能。
员工见多了这样的计划,会产生“反正完不成也没关系”的想法,甚至漠视计划。一旦经营者再次设立经营目标,员工反倒失去向高目标挑战的热情。 更糟的是,销售目标没达成,费用和人员倒按计划增加了,即销售减费用增,经营吃紧,日子变得更难过。 我从京瓷创立起,一向只搞年度经营计划。三五年后的事,谁都无法正确预测,一年的话,还能基本看清楚。然后将年度计划细分,变为每一天的目标,千方百计,不达不休。 “认真努力地过好今天,明天自然能胸有成竹;认真努力地过好明天,这周自然能胸有成竹;认真努力地过好这周,这个月自然能胸有成竹;认真努力地过好这个月,这一年自然能胸有成竹;认真努力地过好这一年,明年自然能胸有成竹。哪怕不去特意制订计划,也能做到胸有成竹。因此,应该活在当下,时刻做到全神贯注。这才是关键所在。” 这话听起来或许像无可奈何的狡辩,但我仍坚持自己的观点。 虽然以经营顾问为代表的专家们异口同声地强调:“战略是公司发展的必要条件”“公司需要长期规划”“企业家应该制定具体的目标和计划”,但我还是认为,只要通过每天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就势必能开创未来。 周而复始,贯通始终,就这样事业岁岁年年增长,发展不停。京瓷就如同尺蠖一般,一步一步成长到了1万亿日元的企业。 无论企业处于何种经营环境,都要设立高目标,制订具体的经营计划,并且带领组织向着目标踏实迈进,只有这样的经营者才是在混沌时代开辟活路的真正的经营者。 ![]() 三、凡事都有两面性,不要怕自己是门外汉 所谓“事业”,顾名思义,就是把看似人人都能做的“事情”当作一个严肃的“行业”来耕耘。 许多中小企业家之所以无法盈利,问题出在方式方法上。 在刚创立京瓷时,京瓷只有一种产品。 大家一开始都是门外汉,同时也都是拼命努力的实干家。但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因此只会做一种产品,即所谓的“单品类生产”。 既是“菜鸟”,又“只会一招”,的确十分不利。 一般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创业是非常困难的,但其实并非如此。 俗话说“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看似希望渺茫的创业条件,却往往是千里之行的起点。 有的人说,“没有技术的新兴企业只有死路一条”,我对此不敢苟同。 “一穷二白”“一无所有”恰恰是创业的前提。假如因为缺乏技术或者产品单一而灰心丧气,那就注定一事无成。 凡事皆有两面性,正因为是门外汉,才能做到“无知者无畏”,即不被所谓的“常识”束缚,敢于打破陈规、突破既定惯例,进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但刚才也说了,缺乏技术和产品单一可以理解,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这样的现状毕竟会让企业家渐渐感到不安, 从而担心“公司将来路在何方”以及“产品滞销导致公司倒闭”等,即所谓的危机感。 一旦充满“危机感”,不满足于现状的“饥饿感”也会油然而生,但这些企业家并没有向现实低头。 他们不但充满叛逆精神,而且永不服输,于是化危机感和饥饿感为动力,努力奋起,硬是闯出一片天地。 虽然没有技术,也非业内专家,但俗话说“穷则思变”,为了冲破发展瓶颈,于是开始不断创新。 总而言之,在危机感和饥饿感的驱动之下,企业家会使出浑身解数,从而使自己的创意开花结果。 ![]() 四、人们认为“根本不可能的事”,我一直在做 ![]() 五、越是不行的时候,越要坚持住 ![]() |
|
来自: 吴工图书馆 > 《国学佛语修行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