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谈的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红楼梦》可以说是以三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开的。贾宝玉,绝对男主,是贾政和王夫人所生的二儿子,由于哥哥贾珠早逝,宝玉深得贾母和元妃的宠爱。林黛玉是贾政的妹妹贾敏的孤女,虽是寄人篱下,但的确深得贾母的宠爱以及贾府上下的尊重。薛宝钗是王夫人之妹薛姨妈的小女儿,家势显赫,虽比不上贾府富贵,但着实是大家闺秀。林黛玉和薛宝钗并列为金陵十二钗之首。
这场爱情悲剧是一早就注定好了的。其一是先前谈到绛珠仙子的还泪之说,其二是金玉良缘之说。宝玉的玉石之上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而宝钗佩戴的金锁上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一段金玉良缘是受到家中长辈以及元妃认可的。
再谈谈人物性格。宝玉是尊重和喜爱女子的,他觉得天底下的灵气都到女子身上去了。这一点很有现代绅士的风度。宝玉甚至提到,为什么女子长大之后都要嫁做人妇,而且都变了模样呢。这是对固有社会规则的质疑和挑战,这一点在他虽有才学但不好功名上面也有体现。宝玉喜欢黛玉,俩人的情感在书中写得很明白。他俩从小一起长大,耳鬓厮磨,情投意合。黛玉的性格清冷孤傲,内心细腻敏感,总是伤心生气。所以书中常有的桥段就是宝玉又惹林妹妹哭了,免不了几日的置气和赔罪。
有一次,宝玉对黛玉说道:“我的五脏都碎了,你还只是哭。”
爱是难解的,黛玉的脾气算不上顶好的,但是宝玉能够懂她包容她。更重要的是,喜欢宝玉的女子虽多,能懂他的似乎也只有黛玉。宝玉曾经说过,林妹妹从不说让他考取功名这样的混账话,不然也早就疏远了。这里重点diss的其实就是薛宝钗。
再回到薛宝钗,是现代意义的白富美,而且博学多才,举止端庄,随分从时。这样的人设在古今中外,都是标准且优质的结婚对象人选。谈到宝玉的亲事,贾府长辈会选择宝钗而不是黛玉的理由也很简单,无关乎家庭背景,只是因为黛玉的性格孤僻而且身体不好,要论做儿媳妇是比不上宝丫头的。
如果这个决定权是在长辈手里,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在当下的时代背景,没有人过问宝玉和黛玉的意愿。薛姨妈倒是有问过宝钗的意思,宝钗只是说道当女儿的亲事自然是父母或是兄长做主的,怎么能问起她来。所以说宝钗是懂事的,同时又是迂腐的,这也是她不被喜欢的原因之一。再加上平日里的相处,宝钗不可能看不出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分。因此她在婚事上的态度也是让人感觉麻木和无力。
贾母一干自然也知道宝玉是爱着黛玉的,袭人也明明白白地指出了这一点,但众人放不下宝钗这样优秀的媳妇人选。于是王熙凤想出了调包计,棒打鸳鸯。然而宝玉和宝钗的婚事早就走漏了风声,只叹当时的宝玉已经失了玉,终日痴傻,黛玉身为女子,无可奈何却改变不了什么。最后,宝玉成亲之时,黛玉积郁成疾,泪尽而亡。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直至掀起盖头之前,宝玉一直以为身边坐着的是黛玉。
“我有一个心,前儿交给林妹妹了。她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在我肚子里头。”
婚后,宝玉精神恍惚过来,才知道林妹妹已经亡故了。书中后面的几回,让我恍惚感觉宝玉通过旁人的劝解和自洽,已经放下了黛玉,接受了宝钗,开始了浑浑噩噩、按部就班的生活。直到最后,宝玉中了第七名举人,贾兰中了一百三十名。贾府有时来运转的态势,而宝玉却已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这段情缘算是完结。
宝玉对黛玉说过的:“你死了,我做和尚!”
他最终还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