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 Up》总第96期 2016年8月12日 第30期 今天中午休息给我妈打电话,我妈高兴地告诉我说:姑娘,你朋友圈写的文章,我给你点赞了。 我写的文章?我没分享啊?我跟她开玩笑地回她:你这么高兴,我还以为你给我打赏了呢! 其实是我今早上班前转发了一篇关于家庭教育观的微信文章《子若强于我,要钱做什么?子若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我一读,就想到我爸妈了,一辈子辛辛苦苦为了我们姐弟仨,挣钱、攒钱都给我们花,想照顾我们一辈子都不够,看了果断分享,其实我就是想给他们看的,想让他们明白以后不要再想着攒钱留给我们,自己该享享福了。果然,不到中午,这篇分享收获两个赞,一个来自我妈,一个来自我爸,这俩人儿,齐了。 我们依赖微信社交的好友都不再少数,朋友圈分分钟刷新十几条,更新特别快。上次回家偶然看老妈的朋友圈,除了我们姐弟仨,还有两个跟她关系好的老姐妹,再没谁了,在她朋友圈里,能看到我一周多之前的分享状态,依次排列着。嚯,这种情况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挺惊讶的,说不上来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我最先教会我爸用微信聊天的,手把手教他每一项功能,我加了我爸好友的第一件事就是屏蔽他。为什么?因为我这个人特别悲观消极,我朋友圈发的内容虽然不全是这种,但个别有,即便个别我也不想让我爸看到,让他担心我,所以屏蔽吧。再后来,犹豫工作关系,每天阅读大量的跟健康、疾病相关的文章,遇到实用的或者医药相关的就想分享给老爸看,大多都是单独发给他链接,然后提醒他有时间的时候看看,但老爸也不回我信息,我也不知道他是看了还是没看。那既然他爱看朋友圈,干脆别屏蔽了,重新对老爸开放,所以我分享转发的医学相关的文章,大多是我为了让他看的,他点赞,我就知道他看了。 今天我弟也毕业了在天津工作,离家远了不能回家,工作忙了,不能经常给家里打电话,老妈想儿子呀,不行,还是得学学微信,我们都玩微信,她不会,天天在家里等电话也不是办法,打电话还是没有随时语音方便呀,所以她也用上了智能手机,注册微信号、开始玩微信啦,这样虽然我们工作不能回家,但在朋友圈里,至少老妈每天都能看见我们的日常,看见我们的动态,看到这些,她会不那么孤单,她会放心一些。 “朋友圈到底该不该屏蔽父母”这个话题是聊不到尽头的,但至少现在的我,开启了曾经屏蔽父母的那个功能,我想让他们在自己仅有几个人的朋友圈里,有我的存在,因为我本来就少回家,有这样一个窗口,至少让我心理上有一点安慰,让他们,有一点安慰吧。 爱,是克制。这句话,我理解了它的含义。自从不再屏蔽他们,我也不再发那些难过的状态了,其实现在有时候也想发,因为苦闷的时候总想找个人说说话,不知道找谁,发到朋友圈或许能碰到有相同感受的人呢?对吧?爱,是克制,我爱老爸老妈,我不想让他们看了多想,担心,所以,我克制,不发,少一些矫情,想矫情了,忍着。我学会了克制,也明白了很多话,不必说出来,不给别人添堵,自己慢慢消化,挺好的。 其实细想想,朋友圈是个很奇妙的存在,亲人、朋友、陌生的人,因为彼此的分享和互动,都变成了亲近的人,在乎的人。真的,我朋友圈都是分享给我在乎的人看的,和老人相关的分享给了父母,有时候发发蓝天,是给远方的小伙伴们;有时分享静谧的远离喧嚣的内容,是分享给朋友;有时分享一些资讯是工作使然;还有一些静心、读书感悟是分享给书友的;还有一些特定的状态,是分享给读者的;有些歌,是分享懂的人听的,还有一些是勉励自己的……这种分享,是因为在乎,因为我想我们共同感悟,一起成长。 我尽量分享有品质、有内容的东西,而不是把它随意当做“垃圾站”,丢不好的内容在里面。我珍惜这个窗口,这个可以让我们变得亲近的空间。 当然,我也不勉强,也有自知之明,我在乎的人,不一定都在乎我,我分享的他不爱看,看了又写一大堆专门指责批评我,我只能把这些人屏蔽了。免得我打扰到你们。我已经尽量改了,但仍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我尽力了,剩下的随便吧。 爱我的,和我爱的,你们都好,我就知足了。 晚安。 (我觉得长春的蓝天是最接近自由的模样,所以我还是蛮喜欢在朋友圈发蓝天的,那种纯粹的蓝透出的自由,不能没有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