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 Up》总第165期 2018年1月16日 第5期 网络信号不好,说五句我得再重复三句;视频通话声音小,我得尽可能喊着说话;不明白,我得一遍一遍解释……嗓子说话说的发干、难受。 上周末一半的时间,在教育老爸老妈当中度过,原因是平时有很高防骗能力的他们,被来家里的微商给忽悠了,我生气他们糊涂。 缘起是老爸在他的朋友圈看到一款治疗某病的产品宣传,发这个产品信息的是混药品圈的,在朋友圈做微商。老爸天天刷朋友圈总能看到这个产品,时间长了,他点开看了觉得说的还不错,就联系人家说:带过来五六支先用用看看,效果好再多进货。结果人家周末到家里来,哪是带了五六支,简直把微商库房带来了,补钙的,治这个治那个的药品,还有什么清洁油渍的小毛巾、竹炭牙膏、卫生巾等日用品,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不光自己来,还带了两个女副手,来做实验辅助忽悠的,在药品和日用品这两类里拿出两个最容易忽悠上当的产品做了两个实验,这实验一做完,立刻就把我爸妈说服了,眼见为实嘛,自己看了实验肯定没错了嘛,买!买少了还不划算呢!现在买700块钱的产品,就送会员,还给建个人微商城,下次别人在微商城上买东西,我爸就能分到一半的钱。这多好呀,产品效果那么好还便宜;自己不费啥力气,发发朋友圈就有机会赚钱,太好了!爸妈头脑一热,一下子留下700块钱的产品。因为多年不见,还留人家在家里吃了顿饭。 里外里亏了700块钱不说,还搭一顿饭,你说,我生不生气? 跟我视频的时候,这二位还像发现了赚钱的商机、搭上了微商的顺风车,赶上了时代的潮流似的,开心着呢,还让我也跟着做微商,我哭笑不得,批评他们从不知道从何处下口,跟他们费了好多口舌,最后的结果就是用700块钱买个教训、所有产品都不许用,退了他们的会员,以后别再跟这类骗子联系。老爸点头了。 关了视频,我觉得消耗的能量比上一天班都累,我也在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我也有责任,是我平时跟他们沟通太少,讲这方面的内容太少,每次教他们使用智能工具缺乏耐心,我在教他们享受智能便利时没告诉他们如何辨别真伪,培养他们的防范意识,种种,我也有错。 爸妈那一辈人是从要啥没啥的年代走到如今要啥有啥的时代,他们学习能力不强,跟不上时代发展,出现新的事物,他们往往慢的不止半拍。微商,早已不是什么新词,两三年前萌芽到如今走向衰败,对这个商业链条来说存活的时间够长了。客观来评价,微商这个平台,给为好品牌搭建了走向受众的最便捷桥梁,也为好产品找到了销路,只可惜林子大了什么鸟都用,水深了鱼龙混杂,假的、次的伪劣产品各种套路五花八门,把这个市场环境搅混了。我能从中一眼看出优劣真假,但我爸妈不能,他们更相信熟人、他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什么东西是好的,他们过于天真。 说到“熟人”、我是这样跟我爸解释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有好处是朋友,没好处是路人。哪个圈都一样。“利”字当头,情谊只是幌子,你想想,八成以上受骗的都是熟人作案。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对人产生信任,但是要看是什么人,作风坏、人品差的人,你还相信他那不是自己睁着眼睛往火坑跳吗?做生意也不是不对,那要看合作伙伴可不可靠。所以这其中,对方是不是“熟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识人的能力。做人,人品第一,不讲诚信、把赚钱作为唯一法则的人,非常可怕,他卖啥都不要跟着参与。 说到“想当然”,这也是很多老年人最容易上当的心理:我跟他那么熟,他不会骗我吧?他对我那么好,他怎么可能骗我呢?我觉得这个产品效果好啊!我觉得那个没问题啊!都是活在自己的“天真”里、活在自己的美好幻想里,这世上哪有那么多想当然?都是冷静思考的结果罢了。所以,不管是谁跟你说了什么,一定要多方面思考,考虑清楚利弊,用脑袋想,别看别人嘴上说。 还有便宜,不劳而获或者少劳多获。这不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另一种解释吗?不管买啥,别贪图便宜,别想着走捷径,到正规渠道买正规产品,经过国家检测过的,有啥问题能找到确切人的,你买三无产品,出了问题找谁去,啥啥都是假的。 我跟我爸说,挣钱,其实很容易,只要你别想那么多,就能挣到钱。但是这钱,我们挣不来,因为我们是有良心的人。同样一个药品,他卖给别人,他只想着自己的分成;但你卖出去了,你想着的是别人吃了有没有效果,有没有啥不良反应,吃几天见效,还有不用追加疗程。这就是最大的差别! 走入社会这五年,我什么工作都能尝试去做好,唯独销售这份工作做不了,不是不会忽悠,是下不了这个狠心。别的销售员让客户一次买几十盒产品,我劝客户先买一盒试试,买那么多干嘛在家放过期了白瞎了,吃好了再买呗。你说就这心理能挣钱嘛,领导摊上我这样拖业绩后退的得气死。所以有些钱,我们一辈子都挣不来,我们宁可穷点,也不去挣这个钱。做人做事,多替他人想想,不为别的,为了心安。 还有一点,我想明白了,其实,我们只能影响同层次或者层次比我们低的人。所有的营销都是如此。前两天我在QQ空间看到一高中同学卖书,也是微商模式,她卖的是古典文学,我扫了一眼,看到一本熟悉的《人间词话》,当时我就在想:我这么爱买书看的人,为什么不点开仔细了解一下呢?接着又一个问题:当当、亚马逊,有这些专业卖书网站,我为什么要从她这买书呢?这两个问题,我问我自己,得出本段开头的一句话,我们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至少在读书这一层面上不是。我连出版社、装帧质量、风格设计、译者都挑剔的人,怎么会去想要看她的书?就像那些奢侈品不可能向我做营销一样。 由此,我也想明白了一点,其实不仅仅是在商品买卖上存在层次不同的问题,在人与人交往中,也是一样。试想你有没有这种情况:就是两个人对话,你总是期望对方能说出你心中所想,可是偏偏期望落空。你期待一个幼稚的人说成熟的话,你希望一个不谙世事的人把事情做圆满、说高情商的话,这就相当于你向一个卖西瓜的人买苹果,完全不对嘛,所以,与人交往这一层,有的人,别抱太高期望,你就不会失望。 晚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