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 Up》总第394期 2019年6月24日 第19期 去看电影 别看影评 尤其是那些心灵鸡汤式影评 《千与千寻》热映,不管浏览哪个媒体,铺天盖地都是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其中心灵鸡汤类的居多,掺杂着某个角色的什么隐喻和意义,剖析的可谓之玄,可谓之深。看到那些五花八门的文章,我脑海里就一个问号:宫崎骏老爷爷真的有考虑那么那么多吗? 亦如那些研究《红楼梦》的,更为之甚,还发展出了“红学”,光是红楼梦解析版的图书就有太多了。我还是那个疑问: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真的真的有想过红学所研究出的那些东西之后才动的笔吗? 广告行业有个词叫“借势营销”,以前某一个热点出来,没跟上老板会骂你说:那个事怎么还没借势宣传呢,都快过时了?那时候,往往也就几家真正借势营销做的好的大佬们跟得上,剩下的大都愚笨观望。而这几年,随着自媒体的爆发,企业也好,个人也罢,不用老板骂,自觉自发的就守着热点临门准备呢。 信息化大爆炸时代,不用担心“借势”晚了,而是该思考是不是“过度”了?信息越爆炸,我们反而离信息源越远,离真相越来越远。 如果你还没看《千与千寻》,而已读过了太多的评论,这就好比什么?你嚼过无数人吃过的馍馍!这个比喻从哪里来的?以前读国外的文学作品,老师建议读原版,但是因为语言障碍,所以只能读译文版,老师就打比喻说:你读翻译过来的,就好比吃人家嚼过的馍馍,丢了原味。这个比喻很形象,译本还会尽可能的尊重作者,而影评则完全是个人偏好和理解的引导。 如果你对哪部电影感兴趣,就去看,自己去体会,成长,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别人都无法代替。就像千寻一样,人生中不管是什么路,你自己去走一趟,那得来的才是成长。别人给你的顶多是建议。我不是阻止大家读影评,一竿子打死,而是要有甄别和挑选的能力,能够还原时代背景、客观剖析的,当然为我们扩宽了眼界,但完全凭个人理解和喜好形成的浓鸡汤文,我不建议你读,因为每个人对咸淡的口味不同呀。 向钱看 都成了”有所为“ 难道情感也能模板化吗? 自媒体爆发,写作能给人带来不小的收入,那文笔不好或者压根就不会写作怎么办?有媒体看到了这块蛋糕,纷纷搞起了写作培训课程,从标题到行文结构,从题材到吸睛看点的拿捏,五花八门,各种套路,各种模板,赚的是盆满钵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