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 Up》总第400期 2019年10月21日 第27期 毕淑敏旅行到加德满都,当地的导游介绍这样一个项目:参观火葬场。诶?很少在旅行中会安排这样的项目,或许是怀着好奇心,一车人都同意了,但真的到目的地时一半的人选择在车上等着,不去了;下车的人呢,走着走着又有一半不去了;再走下去中国的游客基本都散了,我们中国人嘛从来都是避讳死亡。在参观时,毕淑敏和导游聊着一些问题,有这样几句的对话: 毕:你从何时起开始参观火葬场? 导:从5岁起。 毕:不害怕吗? 导:不害怕,我觉得这是生命的一个过程,人都会死,我知道我死后将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人世,之后我将开始另外的轮回。 在听毕淑敏的新书《世界如锦心如梭》时,这一段故事给我留下经久的思考,一个从小就看惯死亡的人对生命有如此淡然的看法!不仅震撼了当时的毕淑敏老师,也震撼到了听书的我。我想,当我们不明白死亡为何物的时候,是不可能真正体味『活着的意义』以及『生命的真谛』,这一辈子为名来为利往,该珍惜的不知珍惜,该放下的不懂放下,身在福中不知福,终将成为时间大浪中的漂流瓶,无法掌控方向,随大流漂完此生。 昨晚听完这一本后,今儿早我在微信读书中搜新书,遇到凯特琳·道蒂《好好告别》,推荐语是“关于死亡你不敢知道却应该知道的一切,超过4000万人因为她重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义”,果断把它放入书架,这一周就读它了! 回想我个人比较偏爱读悲伤的、别人不大会选的书,关于死亡的话题,前不久读过玛丽莎·莫斯的《最后的告别》,讲的是一位年轻的丈夫检查出患上渐冻症,一家人如五雷轰顶、从绝望、挣扎、治疗、折磨最后病人离世,一家人如何面对死亡的真实故事。还有关于孤寡老人的书《无缘社会》《他们知道我来过》,现在的老人就是将来的我们,我们现在以何种方式对待老人,未来将老,估计也会被同样对待,透过这两本书,你会看到每个人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方式都不同,从中体会人生的无奈、勇敢、绚烂、枯萎。 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但与其有关的书我都愿意读一读,因为流传至今的,不管何种教派,都是一种文化,都值得涉猎。《西藏生死书》里关于佛教的一个观点说服了我,作者把人的整个存在分为四个实相:此生、临终和死亡、死后、再生。就是说生命是轮回的,死并不代表完结,而是进入轮回,转化成另外的物质存在,修行、再生。 死就是结束了,人就没了,谁看到过来世?这是所有不信轮回的人的质疑,但是你先别执著于是否信或者不信,换个角度再看这个问题,生命有轮回的好处是什么?作者说,人们就不会变得那么短视:反正就活三万天,糟蹋一天是一天,今朝有酒今朝醉,我自己活好就行谁还管他人?这就是短视!当死亡并不代表结束,人们会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会为他人、为后代、为整个地球的存亡着想,生命的长度和宽度都有了延展。这个说法打动了我,我不信轮回,但从那一刻起,我愿意相信。 快乐的书要读,悲伤的书也要读;要体味活着的幸福,也要学习死的平常。只有这样,当我们有朝一日迎着风浪、困难来临时才有足够的勇气战胜恐惧。 我记得有一段话说当心不顺的时候,去医院看看就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去火葬场看看就知道人活着才是一种幸福;去监狱看看就知道自由是何等的可贵。 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我们太容易想不开了,太容易不满足了,太容易不快乐了,那就以我们阅历的「窄」,去融入社会的「宽」,才有可能走出困扰,才有可能获得新的认知和体验,才有可能顿悟,进行思想的不断更迭,我觉得,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轮回? 举个例子: 疾病是身体的一部分,当它来了,大多数人选择把它赶紧压下去,但是你别这样,先别慌、别怕,你要反思反思:我为什么病了?这一思一悟,生命从此新添诸多意义。 晚安。 最后把本文提到的书籍链接奉上, 我相信每一本书都有足够的分量, 帮助我们唤起对生命的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