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根据多年的一线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语文导读法”教学理论,即“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基本理念,与之相对的操纵层面上的基本动作即为“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的“三式”方法。本文分享的正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自读式”方法论,因为语文学习重在学会阅读理解,若读不懂课文,则直接影响孩子的语文成绩和学习兴趣。所以让学生学会“自读”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另外,推及到整个读书层面,从学生到成人,只要读书、只要日常工作需要大量的文本阅读,其实都适用于此自读法,故把《教师的价值》这本书中涉及到此主题的相关内容整理出来,单独成篇与各位分享。最后提醒一点,这是钱梦龙老师根据中学阅读教学特点总结而来,那么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阅读情况,合理运用。 思有其序,读有其格 学会阅读,离不开“严而有格”的训练。 一个高效的阅读流程,往往由若干符合认知规律的步骤构成,每一步骤都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和规格,于是就有了阅读的“格”,打开文本,翻开书,我们都可以遵照一定的“规格”去读,这会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文章,把握文意,但是这个“格”不能成为束缚我们阅读个性的缰绳,它只是阅读训练起步阶段的一个“抓手”,一旦我们能“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叶圣陶先生语),就必须由“入格”而“破格”,即摆脱“格”的束缚而进入阅读的“自由王国”。 写书法的人更能理解,书法临帖,先要求“入帖”,一点一画,都严格按照“法书”规范,不能马虎;一旦纯熟,又需“出帖”,即摆脱“帖”的束缚,要“胸中有帖笔下无帖”,这时书法进入了“化境”。 自读五格 ① 认读感知 这是阅读的起点。 通过认读(朗读或默读)对课文或文章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同时积累生字、新词,并借助词典理解它们在课文语境中的含义。“感知”是阅读者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知体验,这种能力是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而无法由教师代劳。 ② 辨体解题 辨体,就是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特点的正确辨别。 不同体裁的文章,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例如,同为叙事,记叙文中的叙事和议论文中的叙事在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 解题,就是解析文章的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是文章内容的主旨高度凝练的概括,解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在认读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审视文章内容主旨的过程。 ③ 定向问答 这是一种思维活动有明确的指向的自问自答,要求学生从课文三个方面依次发问并自答:(1)文章写了什么?(2)怎样写的?(3)为什么这样写?(什么、怎样、为什么) “什么”是对文章内容的审视;“怎样”是对文章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的探究;“为什么”是对作者构思意图和思路的揣摩。三个依次排列的问题,是三级步步上升的台阶,学生“拾阶而上”,对三个问题依次做出圆满的回答,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大体上已经获得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④ 深思质疑 经过以上三步,阅读达到了一般水平,还不一定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深思质疑就是把认识引向深层的必要步骤,同时可以提出与作者不同的意见。 “深思”和“质疑”互为因果关系:唯“深思”才能提出疑问;唯善于“质疑”才能把思维引向深层。这一步骤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读书长进的过程。 ⑤ 复述整理 复述,就是回忆、概述文章的内容、主旨、形式等,从已知中筛取最主要的信息。 整理,就是把阅读过程中零星的体会再从头梳理一遍,或分类归纳,使之条理化、清晰化。 复述整理标志着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过程的结束。 总结: 阅读是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反表、表里反复的一串基本动作,要想提升阅读能力,必得经过如此严格的训练才能得法。 “入格”靠自己的刻苦训练,“破格”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所以有老师的教读法跟进。 本主题的内容就分享完了,如果对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和“三式”感兴趣,大家可以从头到尾好好读读《教师的价值》这本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