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4年,红六军在国民党军队以及当地军阀的围剿下,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当他们行至贵州之时,一支约800人的后卫团神秘失踪,不见任何踪迹。在此后,中央曾派人三次调查这批红军的下落,却始终没有收获。 2002年,贵州石阡县党史部门一工作人员无意间听说当地一个小村落在重阳时节的祭拜活动。他怀着好奇的心态前去考查,就此揭开了尘封70年的真相。 五次围剿,被迫转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土地革命的开展以及红军队伍的壮大,国民党军队越发忌惮这支军民一体的队伍,对红军也展开了更为猛烈的围剿。 从1930年到1933年,国民党对红军先后展开了四次围剿。1933年9月,失败四次的蒋介石对各地区的红军发动了第五次围剿。 当时的共产党内部,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在第五次围剿中一再失利。为了保存红军实力,中共不得不让各地区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1934年7月,时处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得到中央的指示向西部转移。当时的红六军团,下辖十七、十八两个师,各自带领三个团,约九千多人。 由于红六军团的主力和核心是十七师,因此在向西突围的时候,十八师师长龙云,带着所辖的三个团,充当起红六军团的前锋与后卫。 困难重重,误入陷阱 红六军团经过一个月的突围后,曾经的六个团干部损失惨重。十八师在重组之后便只剩一个52团。 当红六军团行至瓮安县猴场准备渡乌江继续西行时,中央军委得到消息追捕红六军的桂军已经南行,因此要求红六军团北上石阡县与红三军团会合。 然而,这一指示却差点让红六军团完全葬送。追捕他们的桂军不仅没有南下,还联合湘、赣两省一同在甘溪、石阡一带布下重重陷阱等待红六军自投罗网。 贵州地区山地众多,地形复杂,红六军团进入甘溪一带后,便在敌军的包围下呈现一片混乱之势。经过一系列苦战,最终红六军团决定留52团充当后卫,掩护军团撤退。 当52团与敌军激战数日,终于完成任务准备撤离时,又误入敌人包围圈,来到了困牛山。敌军对困牛山的围剿,让红六军团得到足够充分的时间与红三军会合,但困牛山的战士们却在此后集体消失,成为杳无音信的存在。 负隅顽抗的战士,为民牺牲的英雄 当52团来到困牛山的时候,一千人的突围团,已经只剩四百人左右了。 困牛山三面环河,周围的其他高地早已被敌军占领,除了与敌军死战到底之外,别无选择。占据困牛山制高点的战士们,凭着高地优势击退一波又一波敌人,但始终只能坚守。 为此,师长龙云决定带两百人从河谷突围出去。然而,历经千辛万险从困牛山出去的龙云,很快便被敌军所包围。 当时,蒋介石对红军重要将领的态度已经由格杀勿论转变为招降,龙云作为十八师师长,在包围之中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手中的俘虏。 被囚禁的龙云,面对国民党开出的各种条件以及种种诱惑,丝毫不为所动,最终于1936年因敌人的种种折磨而牺牲。 突围的人失败,困牛山余下的战士们依然毫不妥协,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久攻不下的敌军,想出了一个极不人道的办法。 他们将当地的村民抓来,让无辜的民众走在前面。当困牛山的红军们打算再次击退敌军的时候,面对他们的是被敌军推到战火前面的村民。 此情此景,本来还在负隅顽抗的战士们,逐渐停了手中的炮火。 然而,当他们停止攻击的时候,敌军们已经慢慢聚上山头。开枪,所打伤的就不止是敌军,不开枪,迎接自己的便是为敌军所俘。 余下的两百多名战士,在敌人的步步紧逼之下退到了悬崖之处。看着被推搡的普通民众们,他们毫不犹豫地转身,朝着悬崖纵身一跃,消失在了众人眼前。 52团所有成员,在掩护红六军团撤退之后,于困牛山全军覆没。 数寻无果,70年后的真相 红军解除险境之后,中央曾多次派人联系52团,想要寻得他们的下落,然而前后3次大的调查,都没能寻得他们的蛛丝马迹。 在中央的眼中,这支为红六军团争取了时间的队伍,在甘溪一带离奇消失,再无音讯。 2002年,在石阡县党史部门工作的杨又铸无意之中听到困牛山地区的村民有一个奇怪的习俗,每逢重阳时节,他们便会在崖下举行祭拜典礼。 当他到了该地之后,与村民多方交谈,才知道几十年前,困牛山地区有几百名战士因为不忍心伤害村民选择了跳崖牺牲。 在杨又铸的多方取证之下,发现这些战士便是当初在困牛山奋勇顽抗的勇士们。只不过困牛山是村民们自己的叫法,在其他人眼中只是一个无名山头,加之村头偏远,因此这段故事也就只在村民口中相传。 2004年,当初神秘消失的52团,被确认为全员壮烈牺牲。之后,当地为他们修筑了纪念碑。这段尘封多年的真相,也终于浮出水面。 尾声 党的军队,是在艰难险境中一步步壮大而来的,但无论如何,人民都被他们放在首位。或许,困牛山能够消耗更过敌军的战力,但在民众面前,他们却首先选择了保全普通人。 困牛山的战士们,是党和民众的英雄,其为民牺牲的决心,值得我们歌颂一生。 |
|
来自: 老姜s07mkqx69s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