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原创:高英 其实心理上的问题,并非无解,只要当事人能主动而积极地调整认知即可。例如做婆婆的人,应该在儿子婚后勇于放手,希望自己的儿子儿媳相亲相爱,而不是怕“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总觉得是另一个女人抢走了自己的儿子——这种争风吃醋的心理其实并不健康,毕竟母子关系与夫妻关系是两种可以并存却性质完全不同的亲密关系。例如做儿媳的人,应该在自己婚后鼓励丈夫尽孝,即使不能把婆婆当成亲妈也要把婆婆当成特殊的长辈来尊重,在正常情况下不要教唆丈夫疏远他的母亲——都是女人,自当惺惺相惜,将心比心。儿媳未必非要在婆婆面前表现自己,但是背地里一定要支持丈夫孝敬老人。假如婆媳都有分寸,既不越位又不争夺,婆媳自然就相安无事。当然在婆媳关系中做丈夫的那个人如何做人至关重要——这个男人是婆婆的儿子、儿媳的丈夫,身兼二职,并同时得到了两方面的深爱。曾仕强先生在生前的讲座中曾说婆媳关系不好的话,身处其中兼做儿子和丈夫的这个男人就要负主要责任,是他不会做人才导致了尴尬局面。这个观点我很赞成。放眼周围,每对交恶的婆媳中间,必然会夹着一个不会协调关系或者在家中无所作为的男人,只是任由婆媳关系恶化下去。不过叶曼先生在生前的讲座里提到婆媳关系时所说的话令我耳目一新,由衷钦佩。叶曼先生对自己的儿子说,婚后你的太太要问你要她还是要我,你一定选择要她。叶先生说你在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亲妈(无人可以替代的意思),心里肯定忘不了我,做婆婆的根本不用和儿媳争什么,再说媳妇是陪你过一辈子的人,你和她必须好好相处才是。叶先生对自己女儿的嘱咐则是按照同理的原则,告诉女儿结婚后不要和婆婆争爱,而是把心放在自己的丈夫身上去善待丈夫,毕竟做丈夫的人换不了亲妈却可以换太太,与婆婆争斗徒劳无益。从这个视角看,那些总怕儿子对儿媳好过自己的婆婆既不明事理又缺乏自信,而总是和婆婆争斗的儿媳更是在道德和智慧两个层面上都大有欠缺。婆婆,作为母亲疼爱儿子是天性使然,母子之爱不会因儿子结婚而产生实质改变。媳妇,作为妻子想和丈夫相亲相爱是人之常情,夫妻情与婆婆的存在与否无关。婆媳不乱阵脚,各司其职,各守其位,团结远比争斗好。万一无法团结,那也各自安好,不必把时间精力浪费在两相对立上——本是爱一人,无需来斗气。婆媳婆媳,无需对立;倘若对立,有害无益。或两相亲近,或两相迁就,日常投合就多在一起,日常别扭就少在一块。事在人为。假如婆媳和那个既做人家儿子又做人家丈夫的人都为家庭和睦共同努力,就会使得婆媳关系差不到哪里去。高英写于2022年6月15日,五月十七,周三酉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