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金华书院 探浙学之源①|“学术大咖”吕祖谦:创丽泽书院 开金华学派

 昵称61560146 2022-06-16 发布于浙江

  金华新闻客户端6月14日  记者 孙媛媛


穿越时空 与先贤大儒相约书院

记者 何百林

   古婺星争,文脉流芳;江南邹鲁,翰墨飘香。

  金华自古人杰地灵、文风鼎盛,历史上涌现出骆宾王、吕祖谦、宋濂等一大批享誉中国文坛的文化名人,在浙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的背后,与金华历史上数量众多、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着深远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书院密不可分。

  这些书院或隐身于府县闹市,或择址于偏远乡村,或栖身于宗族祠堂,或依傍于秀水名山。地点不一,时代不同,但相同的是对知识的渴求,对事理的躬行,对文脉的赓续,对家国的赤诚。

  走进金华丽泽书院,我们能读懂经世致用的婺学渊源;走进永康五峰书院,我们能领悟恢复中原的泣血上书;走进东阳石洞书院,我们能感知倚剑长啸的侠客柔情;走进浦江东明精舍,我们会惊叹乡野儒士的博学旷达……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2022年,实地寻访散落在八婺大地的历史书院,深入挖掘书院文化的丰富内涵,细细梳理婺学与浙学的传承脉络,既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婺学精粹,也是新时代加快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建设的现实需要。

  一所书院,寄托着一方学子探索未知的无限希冀;一所书院,承载着一批师者荫育后辈的博大情怀;一所书院,镌刻着一代先贤穿越时空的文人风骨……

  今天,由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推出的“访金华书院 探浙学之源”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与广大读者朋友见面了。这组报道每周推出两期,固定在周二和周五刊发。在接下来的3个月时间里,我们将对金华各地的代表性书院和全省、全国的知名书院进行一次系统探访。让我们心怀一颗敬仰之心,一起打开尘封的历史记忆,一起走进浩瀚的书院世界,去探寻浙中大地的璀璨星途,去触摸历史深处的厚重文脉,去感知先贤大儒的家国情怀……

丽泽书院篇(上)

“学术大咖”吕祖谦

创丽泽书院 开金华学派

记者 孙媛媛

  它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在当时的学术地位堪比今天的清华、北大;它曾是一代代学子心中的学术殿堂和科举名校,是金华乃至浙江书院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页。这所极富传奇色彩的书院便是金华丽泽书院。

  历经800多年风雨,丽泽书院多次迁址,数十次重修或修缮。800多年后,记者走上寻访之路,书院的一砖一瓦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构建书院的精神体系和思想光辉在一代代学子的传承弘扬下,已深深扎根八婺大地。

  鉴于丽泽书院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内涵,我们将分三个篇章展开讲述。首篇,让我们一起走近丽泽书院的创始人、婺学宗师吕祖谦。只有读懂他,才能读懂丽泽书院,读懂八婺文脉传承。

集众长 开婺学之风

  初夏时节,武义明招山草木葱茏,不时有鸟鸣伴随清风穿越于林间。800多年前,这幽静的山林间曾传来琅琅书声。

  “东莱先生在明招山为母守丧。”乾道三年(1167)冬天,这一消息在婺州一带的学子中不胫而走。吕祖谦因母亲去世,离职守孝。学子们听闻,按捺不住了,纷纷前往明招山向他请教学问。

  第二年,吕祖谦便在婺州城内位于曹家巷的住处办起了“丽泽堂”,也就是丽泽书院的开端。《吕祖谦全集·祠堂记》中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四方学者,几于云集,横经受业,皆在于此。”

  有如此多学生追随,吕祖谦有着怎样的个人魅力?名门之后、太学博士、理学大家,他身上有很多标签,每个身份都足以让人心向往之。

  吕祖谦(1137—1181)是金华人,他的祖辈原在开封,是北宋著名的儒学世家。在吕氏家族中,八代出过17位进士、5位宰相,家世相当显赫。如此一代代连续不断在朝为官,历朝历代都不多见。往近了说,吕祖谦的爷爷和父亲也都是有识之士,均为官员。他的外公曾几与李清照同年出生,是南宋时期的诗人,当过陆游的老师。

  这样的名门望族足以让人仰望,而吕祖谦自身的天资和勤奋更是让人感叹“越优秀的人越努力”。吕祖谦“天资绝人,读书五行俱下……博极群书,究通千古兴亡治乱之变,而耽嗜经学,至忘寝食”。

  读书、写书、做学问,是吕祖谦一辈子的事业,他以坚定的志向亲力亲为,践行着他自己提出的“明理躬行”。在当时朱熹、吕祖谦、陆九渊“三足鼎立”的学术界,《宋元学案》记载,“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

  好一个兼取其长,这既是吕祖谦的学术风格,又体现了其和善宽厚的性格。老话说“文人相轻”,可偏偏吕祖谦博采众长。他继承了吕氏家学“不名一师、不私一说”的学风,在学术上既融会贯通了朱熹、陆九渊两家的理学和心学,又融合了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使各种学说和谐有机地融合起来。

  吕祖谦为学力主“经世致用”,凡是有利朝廷、社会发展的学派,他都不排斥,能“平心易气”探讨学问,无门户之见。由于吕祖谦兼容并包、虚己受人,一大批学术名流都愿意和他交流。有此实力和胸怀,吕祖谦有众多追随者也便不足为奇了。

明大义 守为官之道

  刻苦治学的吕祖谦入仕方式也很正派。出身官宦世家,他本可凭借祖荫通过恩赐的方式当官,但他还是选择参加科举考试,坚持凭实力入仕。24岁那年,他被任命为严州桐庐县尉。可是,吕祖谦拒绝了,并未赴任。两年后,他连登进士科和博学鸿词科两科,“声名震于都城”。

  博学鸿词科是一门难度系数很高的考试,专门针对优学之士。考生要先交24篇自己命题的文章供考官选拔,看是否有资格参加考试,入选后还要当场再写6篇,且做到谈古论今。能通过考试的,凤毛麟角,吕祖谦的博学可见一斑。

  为官期间,吕祖谦坚持“治经史以致用”,花了很多心血用于研经论史,参与了《徽宗皇帝实录》《皇朝文鉴》《大事记》等史籍编修。虽身为文史官员,他也非常关心百姓疾苦。

  在严州当学官时,吕祖谦深感苛捐杂税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便以严州太守张栻的名义写奏状上呈朝廷,请求朝廷免去丁盐钱绢的数额,减轻百姓负担。奏状言辞恳切,并以大量数据和实例进行论证、比较和分析,认为免去严州丁盐钱绢不是一件“细事”,而是关系能否使“一方民力甚宽”的大事。最终,朝廷准予严州减免了部分丁钱。

  按照官阶来看,吕祖谦当的官并不算大,他实际任职的最高职衔是国史院编修官,大概是八品京官。不过,别小看了这八品官,吕祖谦所在的岗位有直接和皇帝见面的机会,也即如今说的“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吕祖谦一生都在力主抗金,但他的抗金思想既不像陈亮那样激进,也不偏于懦弱,反对“一切不为”和“一切亟为”的两种倾向。他呼吁宋孝宗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注重谋略。吕祖谦还作《六朝十论》,以魏晋时期偏居江南的六朝为例,阐述如何使弱势变强势,又如何变劣势为优势,呕心沥血为朝廷出谋划策。

  如何做一个好官?吕祖谦用实际行动回答这个问题,同时也在《官箴》一文中明确指出当官的禁忌,包括跑官要官、隐性收入、包庇勾结、干预司法……在今天看来,这些箴言对于净化官场风气依旧很有借鉴意义。

  一代名儒吕祖谦的一生,不止治学和为官,他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足以让后人常看常新。仅文化教育领域,《吕祖谦与浙东明招文化》的作者王文政就给吕祖谦罗列了15个身份,包括科举高手、文献学大家、教育宗师、物候学记录第一人。

育实才 盼恢复中原

  吕祖谦因病去世时年仅44岁。由于先后回乡为双亲守孝,还接连经历丧妻丧子之痛,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金华度过。其间,他除了考证大量典籍、编纂史学著作,便是通过开办“丽泽堂”,倾其所学培养人才,传播自己的理学思想。

  一个在职官员,将自家房子用来讲学,还变卖和出租田产维系书院的日常运行,如今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就能看到吕祖谦身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黄灵庚认为,雪耻图复、恢复中原,是吕祖谦创办书院持续的内生动力。

  靖康之变(1127),北宋灭亡,曾经显赫的吕氏家族背井离乡,在兵荒马乱中南迁,辗转多地才落户定居婺州。那时,曾祖吕好问、伯祖吕本中相继去世,葬于明招山,都不能归葬故里。亡国流离的痛苦,在吕氏后人的心中烙下深深印记。

  靖康之变后10年,吕祖谦出生。自幼年起,他便跟随四处履职的父亲吕大器,到过抗金之地黄州、池州,在惨烈战场上目睹过“豪杰驰驱”,也曾随王师北上,感受豪情满怀。家国之变的耻辱,自幼在他心底埋下雪耻图复的种子。

  “吕祖谦读书治学,时时透露出一股中兴图强的豪迈之气。”黄灵庚说,吕祖谦早年还模拟唐代大将军李靖的口吻作文章,抒发雪耻抗金、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由此可见,为国家、朝廷培植心正志明的人才,便是读书人的当务之急,也是吕祖谦创办书院承担着的历史使命。

  吕祖谦任太学博士时,给学生出卷:“宪虞、夏、商、周之典而建学,合朔、越、楚、蜀之士而群居,上非特为饰治之具,下非借为干泽之地也。”可见他认为,国家兴办的学校,既不是粉饰太平的工具,也不是当官发财的地方,而是讲实理、育实才、求实用的地方。

  无论是做学问、为官,还是讲学,吕祖谦都工工整整地书写着一个“实”字。也正是这份“实”,让他在学术朋友圈异彩纷呈,吕祖谦还主持了堪比“华山论剑”的学术辩论会——鹅湖之会。

  精彩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文史链接
靖康之变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讲的正是靖康之耻,即靖康之变,这是标志着北宋灭亡的屈辱性历史事件。

  北宋宣和七年(1125),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当时的北宋皇帝宋徽宗见形势危急,把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一路攻打至汴京城下,索要黄金、银币和城池,逼迫宋议和后撤军。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

  靖康二年(1127),金军俘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和3000多名王公贵族、妃嫔宫女、技艺工匠北去,至此,北宋灭亡。《永乐大典》记载,“靖康之变,耻莫大焉”。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的儿子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是为宋高宗,并一路南下,以临安(今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

书院由来

  书院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私学的制度化阶段,它一经产生,即成为与地方官学平行的独特教育形式。

  书院原为藏书和修书之地,唐末五代之后,成为讲学之所,但不同于府州县学,是私办或半官办性质的学校。其主持者多为地方名师宿儒,或当地守土官吏,称“山长”,或“洞主”,或“堂长”。办学经费主要来自院田,此院田或由私人捐赠,或由政府拨给。讲学内容以儒家经学为主,旁及史书诗文,并订有学规、学则,以表明本书院的办学宗旨。南宋浙江的著名学者吕祖谦、陈亮、叶适都主持过书院,或在书院讲过学,并由此形成闻名全国的金华学派、永康学派、永嘉学派。

  ——摘自《浙江通史》

重温经典

  《官箴》节选:

  任职需要警戒而

  不被许可的事项

  1.觅举。

  2.求权要书保庇。

  3.投献上官文书。

  4.法外受俸。

  5.多量俸米。

  6.通家往还。

  7.置造什物。

  8.陪备雇人当直。

  9.容尼媪之类入家。

  10.非长官辄受状自断人。

  11.与监当巡检坐不依官序。

  12.不依实数请般家送还钱。

  13.非旬休赴妓乐酒会。

  14.托外邑官买物。

  15.刑责过数。

  16.以私事差人出界。

  17.不经由县道辄送人寄禁。

  18.接伎术人及荐导往它处。

  19.荐人于管下卖物。

  20.上司委追人断人及点检仓库,不先与长官商量。

  21.亲知雇船脚用官钱,或令吏人陪备。

  22.遇事不可从,不当时明说,误人指拟,以致生怨。

  23.不尊县道。

  24.买非日用物。

  25.受所部送馈及赴会。


学术顾问

  黄灵庚

  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

  吴远龙

  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原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