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七届“三木秉凤杯”1002【马永欢】作品:端午节记

 桃溪微刊 2022-06-16 发布于陕西

作品展示

题目:端午节记

作者|马永欢


今年的端午节即2022年的端午节,我是以一个地方作家的身份过的,因而,以这样的特殊身份深情体验感悟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头天晚上,侄儿子张志廉送来几斤新鲜的粽子。虽如此,第二天早上,我还是要背起相机,到家乡曲硐赶街,体验曲硐回族市场端午节的气氛。

我的家在县城,走前,我翻阅手机微信,不少省外的文友送来“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乐”。我心生疑问,于是翻阅手机百度的文章,《端午,为什么要祝安康,而不是快乐》一文,闪现在我的眼前,我如饥似渴地听读,找到了答案,增长了知识。“五月为毒月,五日为恶日,五月五日一直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这一天五毒出动,瘟疫横行。所以这天人们会做一些事情,防病避疫,驱邪禳灾在这样一个祈求平安健康的节日里,祝愿别人安康。

又倾听“大提琴《离骚》,每年端午必听之作,祝您端午安康”,深思“怀王失道信奸魔/屈子含冤沉汨罗/毕竟浮云难蔽日/千秋功罪听民说。”又倾听“端午节:徐涛震撼朗诵《屈原颂:生死交响》”,铭记“江畔彷徨,是因为你的天问没有答案,还是因为你的九歌没有回响,是因为被束之高阁的美政,还是因为蒙尘受辱的理想。”

我怀着“端午节,粽子飘香”的主题,大约早上九点,走进曲硐回族农贸市场采风,以粽子飘香为主线,进行拍摄记录曲硐回族也过端午节的景象。

房内新市场外,东南西北,摆了不少地摊,赶街的人络绎不绝。这源于,一是曲硐回族村人多,八千左右;二是周边乡村的村民来赶街的人也多;三是县城不少市民也来赶街。

卖粽子的都是回民,粽子都用新鲜而绿色的芭蕉叶包。摊主多数是女回民,一看就知晓,都戴盖头。有少部分摊主是男回民,一看也知晓,他们头戴白色圆帽或者其它颜色的圆帽。所以,这些回民卖的粽子,都是清真粽子。由此可知,曲硐回民以自己独特的文化方式,庆祝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体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团结。

在路口,一个老人卖一大盆粽子,已经卖了半盆。她还卖煮熟的鸡蛋,一小盆,也卖了半盆。有个年轻女子,卖两盆粽子,一盆煮鸡蛋,粽子盆边摆放着几小袋熬好的红糖水。有个小学生学卖粽子,满满的两盘。有的人买了粽子,还要买红糖水,粽子沾红糖水吃,甜甜蜜蜜。有个中年妇女,卖漾濞回族清真粽子,漾濞县与永平县一江之隔,所以在端午节之际,漾濞回族的清真粽子也越江翻山到曲硐,深受顾客的青睐。东边的摊点,有八个卖粽子的摊位,都好卖,供不应求。而室内菜市场,卖粽子的摊位有,但不多。

在粽子飘香中,新鲜玉米地摊,成为端午节的一道风景。煮玉米(不剥皮的玉米或包谷或玉米棒)吃,是端午节必吃的美食之一,因而,我抢购了几斤新鲜玉米。今天早上的清真馒头包子也好卖,是抢手货,我也买了馒头,还买了五块钱的豆沙包子。在我的家乡端午节记忆中,我们曲硐回民过端午节,必吃粽子、玉米、馒头包子。从文化角度来说,这就是回族清真美食文化,也体现了浓郁的中华传统端午节文化,吃粽子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吃粽子、玉麦、馒头包子,也是感恩大自然与天地。因为,端午节在芒种时节,正是小春粮食收获的时节。人们把收获的粮食,当成是自然的恩赐与馈赠,同时期盼来年的丰收与富足。这种朴素的传统节日文化,寄寓在中华民族的一个回族文化上,也寄寓在曲硐回族市场上,既形象生动又丰富深刻。

除了以上主题风景外,还有其它风景,比如牛羊肉的交易,长发公主小店的10元一束花,玉米粑粑,巍山回族小店的乳扇、球形糯米粑粑、冬瓜蜜饯,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果,等等风景。这犹如一篇文章的副题,也像一个长篇小说的副线。如此,端午节才丰富多彩。

县城的花街,热闹非常,我不仅早上去,下午去,而且晚上也去。

早上赶花街,仿佛熟悉的陌生,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花街,在永平县城已经成为民间的一种传统文化,所以一到端午节,大家都期待赶花街,以安康的心情庆祝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然而,今年的花街的街景,与以往的花街相比,有的相同,是熟悉的,有的却不同,仿佛被我的眼光发现的新的景象,所以是陌生的。

卖房子的广告,是首当其冲的,像一面鲜红的旗帜,映入眼帘。绿意盎然的几十盆兰花,让我驻足俯视欣赏。文山三七、野生天麻等中药,老年人买得多。五彩斑斓的面具,仿佛与日同辉,是小孩的最爱。糖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我好奇,与四川传承人进行一场温馨而深刻的文化交流。一个小孩买了一幅糖画,一边添吃一边细看,边看边吃,趣味横生,其乐无穷。花草树木的地摊,数不胜数,生机勃发,成为县城端午节花街的主题,因此我重点观光。永平宝台山金光寺附近的一家花农的地摊,让我一见钟情,与摊主对话,收获丰盈,比如认知了重楼、香橼、花椒,认知了宝台山的博南红茶花、木莲花,认知了永国寺的九芯十八瓣茶花。一个花摊的富贵树,生长得笔直标致,绿荫如盖,让我动容,九十元一棵。我既想买又不想买,犹豫不决。石头艺术品铺面,让我眼前一亮,我好像第一次看到。一个个小石头,排列起来,形状各异,姿态万千,色彩迥异,给人无穷的想象力。一个石头花瓶,花一插入,漂亮至极,仿佛三分的人才,七分的打扮,人啊,一打扮,就漂亮了,好看了,就具有艺术色彩了。这就是我对眼前石头审美的看法。

赶街的人好像越来越多,来自全县的各乡镇,每人都有自己的看点,我继续寻找我的看点,拍摄我的看点。遇到几个老年回民,她们是我的家乡人,她们盛装回族服饰,热情地与我打招呼,我感动不已,因为她们以自己的民族文化方式,面带微笑地庆祝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一个果树地摊,让我好奇,比如软子石榴、西梅、车厘子、果冻梨。一株树苗,挂上一张彩色有果的图片,树苗就生动形象,让人可触可感,并且信服。比如车厘子树苗,长大后,要结的果应该就是这样的。我感触,什么树苗,结什么样的果,宛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独特生命文化基因运动的结果。一个银艺花卉商铺,仿佛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世界,茶花、花盆、各种室内花草,花草与花盆一结合,就像一对新郎新娘,就生动了,就漂亮了,就迷人了,这就是美学的嫁接法。

中午赶花街,在灿烂的阳光下,感觉仿佛又是别样的。我走进“南山人”工作室,被陌生的“南山人”喜迎,我进行了简约的介绍,他也进行了自我介绍。他说:“南山是东庄村的原名。”我恍然大悟,东庄村我去过两次,感觉还是远的,要翻山越岭。我观光他的工作室,欣赏他的许多画作,感觉他喜欢绘画,然而,他说:“他更喜欢泥塑。”

阿荣花卉地摊,花草树木,让人目不暇给,流连难返。万达花卉地摊,更是锦上添花,老板我熟悉,热爱花卉,培植花卉已经多年,并且成为这一行的土专家。一家汉族的手撕麻辣鸡店,别具特色,老板是永平职中毕业的,是我教过的一个女学生,很棒。三个回族清真美食店,让我激情澎湃,眷恋不已。三个回族女老板都盛装回族服饰,但经营的侧重点不同,一个是主要经营油香粑粑,一个是主要经营芝麻圆球粑粑和小笼馒头包子,一个是主要经营凉油粉米线。天气炎热,我买吃了一碗油粉米线,五元一碗,好吃,价廉物美。

晚上赶花街,在灯光下,另有一番风味与情趣。在炽热的夏天,晚上要凉爽些,于是,县城的许多市民,仿佛笼中的小鸟,飞出来,自由自在地逛花街。在人潮涌动中,我遇到一位熟悉的农民画家,他是福建人,来永平画画已经多年。他领着我走进他的“惠川画室”,欣赏他的绘画作品,比如《万松仙境》,比如《踏雪寻梅》。我感慨,他的画室为我们永平县的绘画艺术事业,增添了一笔光辉的色彩。

感 谢 欣 赏

  温馨提示: 

本平台(桃溪有声微刊)为本届的1号征文组,有意参加的文友可投稿至➪

征文邮箱:

616792237@qq.com

主编微信:

616792237(飞雪)

只接收"首发原创"作品,加好友投稿请注明,非诚勿扰!

本文作者

作者简介:马永欢,回族,供职永平职中,政治语文教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协会员,《永平回族》主编,出版散文著作12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