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洛阳(五)

 河洛娃 2022-06-16 发布于河南
  洛阳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馆藏文物20315件,其中珍贵文物5406件。集中收藏有洛阳地区出土的上自史前,下迄明清时期的各类珍贵文物,尤以夏商周三代青铜礼器、汉唐陶俑、唐三彩和宋代瓷器等,藏品数量较大,种类丰富,富有地域特色,在中国文物界占有一定的地位。
图一.洛阳博物馆全貌。
洛阳博物馆采用“鼎立天下”的设计理念,整体建筑外观为大鼎造型,以非对称的空间结构为支撑,借鉴园林手法在方形流线的转折位置设置庭院和采光天井,使空间布局达成动态的均衡。外部建构了大尺度的起伏地形,内部则通过建构相对应的一系列空间的连接来暗示“虚空”的概念主题,并通过屋面开放的13个遗址考古场景的再现,深刻地揭示了洛阳这座千年古都的厚重内涵,将场地特质与建筑概念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在都城文化、遗址文化、河洛文化、园林文化、地理形胜等五个方面中表现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特色。
图二.天枢观光塔。
洛阳博物馆前的观光塔,仿照武周时的“天枢”而建。八棱柱高39米,观光塔顶部雕塑4条站立的龙高9.5米,龙托起的“火珠”直径3.9米,龙和“火珠”均为铜制品。天枢,是武则天纪功柱。寓意“天下中枢”,乃武周盛世的标志、世界中心的象征。全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标志着中国古代国际地位达到顶峰,是武周帝国屹立于世界之巅,统领万国、协和万邦的见证。
第一部分:河洛文明之史前与夏商周时期。
图三.古菱齿象化石。《周礼·职方》有述:“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豫”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人牵象”。洛阳出土的古菱齿象化石,正印证了河南曾是象群繁衍生息的地方。
图四.八卦符号陶罐。
泥制灰陶。口微侈,圆唇,束颈,斜折肩,圆腹下收,平底。肩部刻画一周八卦符号。肩上刻画的八卦符号极为罕见。
图五.子申父己铜鼎。
“子申父己铜鼎”的鼎腹的内壁有铭文“子申父己”,指的是子申为他的父辈“己”所制作的一件青铜鼎。外面的玄鸟纹是商代的一种常见纹饰,商代认为玄鸟是一种祥瑞的神鸟,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一说,商人将玄鸟看做祖先崇拜,玄鸟就是平时常见的燕子。
图六.哀成叔鼎铭。
哀成叔鼎,战国炊器,1966年出土。高33厘米,口径32.50厘米,腹内壁有铭文,8行54字,这样长篇的铭文在春秋战国之际极为少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图七.兽面纹方鼎。
兽面纹方鼎俗称“洛阳鼎”,纹样庄重威严,肃穆,是西周早期极难得的上乘之作。双立耳,方腹,四柱足 。方腹四面均为一高突棱为鼻梁的浮雕牛角形聚睛凝视、扩口露齿兽面侵占,均以非常工细的云雾纹衬地,柱足顶端同样饰浮雕兽面。鼎为炊具,也是等级、身份象征的礼器。该件方鼎可称为西周方鼎中的第三大方鼎。且铸作精工,造型俊美。是商周青铜礼器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
图八.叔牝方彝。
叔牝方彝呈长方体,是一种典型的西周早期盛酒器,盖、身、座饰以云雷纹为地的三层半浮雕花纹,其盖、腹主体花纹为饕餮纹,唯口沿下、圈足及盖顶上饰一周凤鸟纹,纹样繁密工细,铸造精工。它的盖及腹内铸铭文3行12字“叔牝赐贝于王姒用作宝尊彝”,文史大家郭沫若先生据器型和铭文认为“当是武王或成王时器”,铭文中的“王姒”是文王之妃太姒,叔牝当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叔武。这件器物即为王室重器,是西周时期青铜礼器的典型之作。国内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图九.战国错金银铜鼎。
鼎,是用来盛装流质食物的器具。铺首衔环,是用来提携的构件,常见于鼎、壶类器物的腹部。而以铺首衔环做盖钮的形制,在商周青铜器中极为罕见。这种错金银的炊食器具,只有王室贵族家中才有,而出土此鼎的地点,恰在洛阳市的东周王城遗址区内。因此可以认为,这件精美华贵的器具,应是东周王室的用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