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门推荐| “三问” 海洋牧场

 蓝林观海 2022-06-16 发布于山东

“蓝色粮仓”我国海域辽阔,拥有良好的天然海域生态环境。浩瀚的海洋生机盎然,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的,但是近年来,受环境污染、工程建设以及过度捕捞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国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传统的渔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亟需一种能够在保护生态、涵养资源的同时,持续健康发展的海洋渔业新模式。由此,海洋牧场这种新型的渔业生产方式应运而生。

图片



什么是海洋牧场?

What is ocean Ranch

6月,烟台的海参正值采收期。

海参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一旦环境温度超过32℃,它的生命就会变得十分脆弱,甚至直接化成水。对于在近海池塘中养殖海参的人来说,水的温度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在更远处海域,住在“海参洋房”里的海参,却不会轻易受此影响,因为海水流动,这里的水温起伏不会太大。

图片

在山东烟台东宇国家级海洋牧场,潜水员展示捕捞的海参

这些“海参洋房”就是一种海洋牧场。海洋牧场可以简单理解为,在一个特定的海域里,通过投放建造人工渔礁等作为栖息地,创造适宜生物种苗生活的环境,然后采用增殖放流的方法,将人工培育的生物种苗放入海中,让它们直接以海洋中的天然饵料为食,从而实现增加海洋渔业资源生物量的目的。

为了合理养殖更多的牛羊牲畜,人类在陆地上建立了草原牧场,挑选出合适的牛犊、羊羔,用牧草来慢慢喂养它们长大,并建立大棚来为它们遮风挡雨、躲避敌害。同样,海洋牧场与之类似,通过海上“放牧”,给鱼虾蟹贝喂食,为它们建造躲避敌人的房子。

海洋牧场的建设主要包括生境构建、资源养护以及管理维护等方面。生境构建就是为海洋生物提供适宜的环境,通俗地讲,就是为它们“搭房子”,搭建方法包括投放人工鱼礁,建设海草床、海藻场、珊瑚礁和牡蛎礁等;资源养护则是通过苗种培育、资源增殖、资源采捕以及音响驯化等措施,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水生生物;管理维护是指对构建的生境和养护的资源进行监测、评估和维护,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调查评估、生境与设施维护等。



为什么要走向深远海?

作为国际公认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绿色优质水产品是满足我国居民对美好食物需求的重要来源。但近年我国内陆和近海渔业资源几近枯竭,水产品供应更多依赖水产养殖,而作为其基础的饲料工业需大量进口鱼粉、豆粕等原料,对外依赖严重。

近海水污染也不容忽视。海岸带遍布的工程,对海岸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近海水产养殖也会对水质产生影响。

图片

▲长渔1号” 

“7︰1,这是近海网箱养鱼的一个比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工作人员说。也就是说,每喂食3.5千克新鲜的野杂鱼才能获得0.5千克鱼产品,另外3千克以各种形式留在海洋中,成为海水的一个污染源。

既要获得渔业资源,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这个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有新思路。因此,走向深远海,建设海洋牧场成为必然。

我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提出了“水是鱼的牧场”的理念。1965年,我国海洋农业奠基人曾呈奎院士就已经提出了在海洋中通过人工控制种植或养殖海洋生物的理念以及海洋牧场的战略构想。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海洋牧场,但多为自发性、科学试验性建设,没有形成规模。2002年起,我国对海洋渔业进行重大战略性调整,在沿海各地全面启动和实施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项目,其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开展海洋牧场建设。

近十年来,我国海洋牧场开始得到大规模研究和尝试推广。



为什么近十年才规模发展?

把海洋建设成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巨大“蓝色粮仓”,是我国几代海洋科学家的梦想,但直到近十年海洋牧场才开始规模化发展,这与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

在位于山东长岛的“长渔1号”海洋牧场平台上,风力自动投饵机、5G通信基站、海洋数据观测系统、水下监控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等,让人体验到满满的科技感。

以海洋牧场的深海智能养殖网箱为例,从投放鱼苗、投喂饵料到收获成品鱼,只需要一台电脑和几个机械按钮就可操作完成。

经过多年研发,建设海洋牧场所需的一些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装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高度机械化及自动化技术,使人工鱼礁投放、海洋牧场效果调查评估、生态采捕更加准确。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应用于鱼类行为的高效控制,提升了海洋牧场资源的有效监测与评估。无人机、无人艇、水下滑翔机等新兴设备在海洋牧场实现自动巡航监测,并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

又如,我国近年在海洋环境监测装备和技术突破方面进步显著,实现了从近海到深远海监测、从原位传感器创新研发到平台集成和大数据挖掘等多空间、多维度的系统技术突破,为海洋牧场综合监测网络体系的技术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广为海洋公司为安源国家级海洋牧场进行观测网平台建设

在山东莱州湾、河北祥云湾等多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都已安装多功能环境资源监测平台,实现了多参数水环境和气象数据监测的无线传输及多终端访问。

海洋牧场发展至今,已成为海洋渔业的“新型基础设施”。在诸多科技手段加持下,除了满足日常养殖作业需求外,还担负着海上看护、休闲渔业、科研试验、海洋环境监测、智慧海洋建设等多项职能。

目前,我国已实施了以养护型、增殖型、休闲型为主要类别,覆盖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的11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据测算,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19亿元。

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生态效益更加可观。区别于传统捕捞、增养殖或网箱、浮筏、养殖工船等海上养殖场,现代化海洋牧场能够实现生态环境修复与优化、生物资源养护与增殖、环境友好型选择性采捕,年生态效益高达604亿元。每年还可固碳19万吨,消氮16844吨,减磷1684吨,对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防控发挥着重要作用。

至2025年,我国计划建成178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现代化海洋牧场,将成为我国解决粮食安全、保证动物蛋白可持续供给的有效应对方案。

信息来源:本文原刊于《科学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