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故事:林会远坐宿迁,草驴叫驴一样钱

 老大姐嗨 2022-06-16 发布于山东

清朝末年,江苏宿迁有个县令叫林会远。他在任上时,留下了一个臭名昭著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林会远坐宿迁,草驴叫驴一样钱》。

林会远出身于一个山东沂水县的地主家庭,从小就比较聪慧。长到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他找了个姓徐的教书先生,专门教他读书写字。几次三番下来,先生对他的弟子很是欣赏,认为林会远是个有才分的孩子,也就格外喜欢他。

替堂姐出嫁

林会远长到16岁时,他的先生认为学生肯定有出息,将来肯定可以有个一官半职的,便有了私心,想到肥水不流外人田。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侄女——弟弟的女儿,能不能撮合他们成为夫妻?

当时,徐先生的弟弟英年早逝,留下孤女寡母的,先生便格外关心自己的侄女,在心中就把她当作了自己的女儿。此时,侄女17岁,比林会远大了一岁。当先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林会远的父亲时,他满口答应,说是一门好亲戚。

当徐先生把侄女许给林会远的事情告诉弟妹时,没想到弟妹来了个不同意,这是先生没有预料到的。因为弟弟不在了,才好心好意给侄女找了个好婆家,却碰了个灰头灰脸。可是,当时的媒妁之言,只要说定了,那可不是随意取消的。

这可愁坏了徐先生,怎么和林会远的父亲摊牌呢?他实在没有脸面去说,便采用了拖延之计。

这一年,林会远去考功名,中了个秀才。徐先生心想,秀才也是人才啊,便去找到弟媳,说林会远考取了秀才,是不是答应把女儿嫁给他。没想到弟媳还是不同意,她说道:“不就是个酸秀才吗?我的女儿不嫁秀才。”

那时的男女结婚早,林会远的父母着急了,催着结婚。徐先生一看没有办法了,心生一计,想起了自己16岁的女儿,为何不让女儿代替侄女结婚呢?

就这样,徐先生的女儿代替堂姐嫁给了林会远。结婚后,他们夫唱妇随,倒是把小日子过得悠哉游哉的。

倒是可怜了徐先生的侄女,在她母亲的教导下,高不成低不就,挑挑拣拣一番后,最终却嫁了个村里的穷光蛋。

林会远结婚后,再次参加考试,这次竟然中了个举人。这放官以后,他就去宿迁当了县令,做起了一个地方的父母官来。

林会远和妻子闲聊过程中,妻子开玩笑地告诉他:“媒妁之言定下的原来是堂姐,当时,婶婶不同意堂姐嫁给他,父亲迫不得已才把自己暗中许配给他,这才有了我们两个人的婚姻。”

听完妻子的话语,林会远心里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惆怅之意,原来有人不曾看上自己,妻子竟然是替代品。

堂姐夫妻上门求助

一年,沂水县发生了旱灾,粮食几乎是颗粒无收。本来就穷困潦倒的林会远妻子的堂姐陷入了生活困境。堂姐便想到了在宿迁做县令的堂妹夫——林会远,便商量丈夫一起南下到宿迁,寻求妹妹、妹夫一家的帮助。

他们两口子上路了,经过千辛万苦,他们如愿以偿地到了林会远的家。一番介绍之后,林会远看到了曾经媒妁之言中差点成为妻子的堂姐,别说,他心中还真是有点说不出的味道来。昔日你娘看不上我,现如今你却到我家门上寻帮助。

可是不管如何,毕竟是妻子的堂姐、堂姐夫,林会远便安排妻子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但是就是不提提供帮助的事情来。眼看着一天天下来,堂姐夫妻在宿迁也呆不下去了,人家嘴上不说,实际上是不打算相帮了。于是,他们提出了回老家的打算。

林会远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吩咐妻子给他们准备了回家的盘缠。堂姐、堂姐夫一看,心都凉了,千里寻亲求帮助,到头了寻了个寂寞。他们心里暗自骂林会远,这个狗日的县令,一点人情味都没有,早知如此,何必大老远地跑来?

林会远的妻子倒是给堂姐准备了一个包袱,送了些宿迁的土特产,以备路上吃用。堂姐夫妻怀着一颗幽怨之心踏上了回程路,说什么以后再也不会求人家了,不就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吗?对于亲戚都可以见死不救,何况对待老百姓呢?

回到家后,堂姐收拾东西时,竟然在包袱里意外发现了两根金条。堂姐一下子明白了,这是堂妹偷偷给他们的,担心林会远不愿意,才采取了这种策略。

堂姐说,大老远地奔赴宿迁,也算不虚此行吧,他们依靠着两根金条,度过了难关,还做起了一个小买卖,生活倒是一天天好起来。

草驴叫驴一样钱

沂水县盛产两种乖子(蝈蝈),一种是小乖子,一种是大乖子。这大乖子产在西山里,黑色个大,健壮,叫声洪亮,很是讨人喜欢。这种乖子很受欢迎。

有个专门卖乖子的人叫陈达,他得知宿迁没有这种大乖子时,就萌生了去宿迁卖乖子的想法。他去西山里抓了300多个大乖子,挑选出200个叫声好听的大乖子,就起程赴宿迁了。

到了宿迁之后,陈达先找了店家住下来。第二天一大早,陈达就去了一处市场卖乖子。一会儿的工夫,乖子此起彼伏的叫声,就吸引了很多人过来观看。有人说,这蝈蝈一看就知道不是当地货,个头真大,叫声也响亮。

陈达听着夸奖,自然很高兴。他说,我可是大老远从山东沂水县带过来的,这蝈蝈可是全国有名的,当年还作为贡品进奉给皇宫。

陈达这一说话不要紧,围观的人一听口音,再加上他的介绍,知道他是个外来户子,于是就起了抢劫的念头。5人一合把,两人突然把陈达拖到一边,另3人把200个蝈蝈一窝端抢走了。

这下,陈达一下子傻了,本来想着挣一笔钱的,结果钱没挣到,乖子竟然被抢走了,这下连回家的盘缠都没着落了。他不由得伤心得掉下泪来。

陈达回到店家,哭丧着脸向店家说明了被抢的经历。店家自然同情自己的客户,便问陈达是哪里人。听说陈达是沂水县人时,他高兴地告诉陈达:“你可以得救了,宿迁的县令林会远就是你们沂水人。你去告官,说有人抢走了你的蝈蝈,让他给你主持公道。”

陈达一听,也是好办法,就立即出发去了县衙门,想方设法见到了林会远,便把自己被抢的过程一五一十地告诉县令,让他主持公道。

林会远一听是老乡,也动了恻隐之心。他眉头一皱,心生一计,告诉陈达:“你不能说叫乖子,你就咬定叫餐草驴,我定会按驴的价格补偿你。”

第二天,县太爷升堂,陈达去到大堂上喊冤,说是自己的200只餐草驴被强盗一哄而抢,请求县太爷给主持公道。

林会远装模作样地听着,听完之后大怒,摔下飞签火票,速令抓人,在宿迁地盘上,如此野蛮,那还了得,不抓住强盗不足以平民愤。

有了县令的指示,那抓人的速度自然快得很,不长时间,5人被带到了大堂上。经翻一番审问,他们承认抢走了200只蝈蝈。县太爷大怒,哪里是蝈蝈,那分明是200只餐草驴。你们可谓是作恶多端,人家来咱地盘上卖东西,你们竟然一哄而抢,必须重罚,每人罚钱20吊。

一听罚钱20吊,5个抢劫的人不由倒抽了凉气,这也罚得太太过分了吧。要知道,1吊钱相当于1000个标准铜钱,还相当于1两白银。每人罚款20吊,那可是巨资啊。一人斗胆对县令说:“老爷老爷,那不是驴,是虫,是餐草驴。”

林会远一怒:“什么驴不餐草?”

那人又说:“老爷老爷,餐草驴公子会叫,母子不叫,公、母价格不一。”

林会远眼睛一闭,故作姿态地回复道:“草驴叫驴一样钱。”然后惊堂木一拍,退堂。

5个抢劫乖子的人各自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算起来,那可是100吊钱,100两白银啊。

从此以后,这件事就传了开来,便有了“林会远坐宿迁,草驴叫驴一样钱”的典故。

林会远后来怎样了

单看“林会远坐宿迁,草驴叫驴一样钱”这个的典故,就可以知道他肯定不是一个为民服务的好官。据说,他糊里糊涂地办了一些很不得体的事情,还出过一次命案,这引起了民众fe愤怒,竟然联名把他告了。

这个林会远天生的好命,审他的人竟然是诸城人刘墉的儿子刘希鹏。诸城距离沂水很近,又同属于山东,这样,刘希鹏和林会远就天然地具有亲近感。林会远也是高手,派媳妇托人找到了刘希鹏,希望能开恩,留下一条生路。

按照林会远犯下的累累罪行,无论怎么审,他只能是死路一条。刘希鹏也确实判了林会远死刑,并且是立刻斩首。

出于老乡的情谊,刘希鹏赏赐林会远一领特长的苇席用来包裹身体。刘希鹏还打算亲自对林会远下手。就在行刑前,刘希鹏说了这样一句话:“山东人个子大,我要把你铡两铡。”

刘希鹏所说的铡两铡,原来是在脚的外侧铡一下,又在头的外侧铡一下,这样就暗中保住了林会远的一条命。

之后,林会远带着妻子远走高飞,既没有回到老家,因为他不想让乡亲们对他指指点点,而是去了无人认识他的地方,在那里与妻子孤独终老。

#临沂头条##宿迁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