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 ![]()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夏”字的来源文字学界现今有了权威的说法,应为夏季之夏的本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唐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又说,“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再成为国号。(徐俊《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37~45页) ![]() “夏”字的甲骨文形似一个蝉,夏朝的夏应当就是指代夏季,而非司马迁所说的夏后氏。 商朝 ![]() 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称商朝为商或大邑商。也有大量西周铜器称商为“殷”,一种说法认为,“殷”是周人对商的特有称呼,商人并不称自己为殷。“大邑商”或“天邑商”则是商人的自称,在战争中称呼己方军队为“商方”,“商”这一称呼又见降周的商人铸造的商尊,显而易见,商是国名。《尚书》、《史记》等传世文献称呼商朝为“殷”,但如《古本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均称这个朝代为“商”,另有《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称它为“殷商”。甲骨文中目前明确可识别为“殷”的字有三处,为《乙》4046,《乙》276,《甲骨文合集》15733,商朝人是否也自称“殷”仍需存疑。按照一些古文字学家的看法,“殷”就是“夷”。也就是说,殷人就是东夷。不过,这也是因为周人所居地域靠西,故称商人为“夷”。 《诗经·商颂·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人的国号,有说法是来自地名,至于在哪,说法众多,也有说法认为是因为商族人善于经营生意。其实恰恰相反,无论是地名的商,还是经商的商,都来源于商国、商族的称号。
这反映了商族人的图腾崇拜,玄鸟是黑色的鸟,有说法是燕,也有说法是凤。但其实凤和燕早期是可以结合到一起的。 ![]() 上面是甲骨文中的凤和商字。凤和商的上部都是凤鸟的冠羽。商的下部像是祭祀用的台子和念念有词的嘴巴。如果推测无误,商国号的来源应当是早期人们祭祀凤凰的场景。 周朝 ![]() “周”的称呼,可能就是商王武乙给予的。周族擅长农耕,于是“周”字卜辞写成“田”,金文写成“上田下口”(金文: ![]() )。很像是在一大块方形田界的农田中,农作物很茂盛的样子。金文的“口”表示国家政令所出。“周”原是一个发达的农业区的美称。 秦朝 ![]() 《说文解字》说“秦”的最早解释为“禾名”。下图是各版本早期古文字当中“秦”的写法: ![]()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这个禾苗是朝天生长的,秦应该是一种密植丛生、禾穗向天的禾苗。经考证,就是今天的猫尾草。这种草,马和骡子最喜欢吃。而最初,秦非子就是给周天子牧马的。 今天中国的英文China就是源于“秦”的英文转译。 西楚 ![]() 楚人来源有以下几说:
秦亡后,项羽分天下诸侯,以梁、楚地九郡自立为西楚霸王,因建都于西楚重镇彭城(今江苏徐州),故国号“西楚”。 汉(含前汉、后汉、季汉、匈奴汉) ![]() 因被项羽封于汉水所在的汉地,封为汉王。起初,刘邦想要使用其他国号。早在刘邦不情愿去当汉王时,萧何劝说:“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汉书·萧何传》) 蔡邕《汉津赋》道:夫何大川之浩浩兮,洪流淼以玄清。配名位乎天汉兮,披厚土而载形。发源自乎嶓冢兮,引漾澧而东征。 地上的汉水和天汉(银河)走向是一样的,因此刘邦也就没有改国号。
新 ![]() 新朝之所以叫“新”,按照传统说法是因为他做过新都侯,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诚如胡适先生所说:“王莽即使不从'新都侯’起,也还是要做他的'新皇帝’的,新国号不仅仅是美号,实有表示'委新积意’的革新的意义。”
曹魏 ![]() 应谶语“代汉者,当涂高”而生,魏就是“巍”。 东吴 ![]() 因地处吴地,被曹魏封为吴王,称帝后建国号为吴。 晋朝 晋朝看不起曹家,也想应“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故先做高都侯、高都公,再做晋公、晋王,意味着比高还高。 (十六国国号来源较难查考,主流说法基本都和自己称帝建国的龙兴之地有关,故以一段文字述之) (十六国相关论述摘自胡阿祥《吾国与吾名》) “十六国”的18个政权,史实繁杂,然而国号稍作梳理,就可以归纳出三种类型,其实又不算太繁杂。
五“燕”即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创立者皆为鲜卑慕容部。按早在先秦时就有燕国,开国君主召公奭,姬姓;受周分封之初,封地范围大致有今河北北部、辽宁西端、北京市一带;及至战国,燕为七雄之一,其东北向扩展,置有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五“燕”国号的继承对象正是这先秦的燕国:先是晋永嘉初,活动于辽西一带的鲜卑慕容部首领、昌黎棘城人慕容廆自称鲜卑大单于;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晋王位,慕容廆遣使劝进。次年司马睿即帝位,慕容廆受晋龙骧将军、大单于之封;后更封赏有加,进为辽东郡公。晋成帝世,慕容廆手下将官上疏晋廷有云:
所谓“远遵周室”,指的是周初封召公奭立燕国;“近准汉初”,则指刘邦先后封臧荼、卢绾、刘建为燕王,有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六郡地。虽然慕容廆封燕王事,因“朝议未定”而慕容廆于333年去世“乃止”;慕容廆的后人所建的五个“燕”国号(慕容廆子慕容皝之前“燕”,慕容皝子慕容垂之后“燕”,慕容儁子慕容冲之西“燕”,慕容皝子慕容德之南“燕”,慕容垂子慕容宝的养子慕容云之北“燕”),或是继承慕容廆的遗志、光大慕容廆的事业(如前“燕”),或是欲“隆中兴之业、建少康之功”(后、西、南、北四“燕”大体都如此声称),总之都与慕容廆未及身受的“燕王”称号有关。而慕容廆所以欲为“燕王”者,实际统辖地域与周、汉燕国相参差,所以慕容廆希望继承的国号,正是历史上的燕国,尤其是召公奭初封的燕国。 魏的创立者冉闵,魏郡内黄人;父亲冉瞻是后赵主石虎的养子,所以改从石姓。349年,石虎崩,诸子争位;已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的权臣石闵执杀石遵、改立石鉴为主,并乘机大肆屠杀胡、羯。次年正月,石闵“欲灭去石氏之迹,托以谶文有'继赵,李’,更国号曰卫,易姓李氏”。不久,李闵又杀石鉴,并杀石虎诸孙,自立为帝,又改国号为魏,恢复本姓冉。冉闵所以定国号为魏,又与地域有关。靳润成认为:冉闵“取代的是后赵,而后赵控制的地区历来有赵魏合称之说。而冉闵在赵魏两个国号里弃赵从魏,极大的可能是为了与后赵有所区别。这与冉闵是汉族人,后赵统治者是羯族人有关。又因为冉闵把都城建在邺,而邺是三国曹魏的旧都。总之,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无论哪方面都离不开对前代中原王朝或皇朝的继承这个根本”。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分置十三州刺史部,其中有“凉州刺史部”。以凉名州,东汉刘熙《释名·释州国》解释:“凉州,西方所在,寒凉也”;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卷二则云:“河西土田薄,故曰凉。”按《说文解字》:“涼,薄也。从水,京声”;清段玉裁注:“薄则生寒,又引伸为寒。……《广韵》、《玉篇》皆云:'凉,俗涼字。’至《集韵》乃特出凉字,注云:'薄寒曰凉。’”简而言之,因为该州在中原皇朝的西北端,天气寒凉,而又土田贫瘠,所以得名凉州。东汉凉州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青海湟水流域、陕西定边、吴起、凤县、略阳等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建安十八年凉州并入雍州。魏文帝时重新设置,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市),而辖境缩小。晋凉州仍治姑臧,略有今甘肃西部、青海东北端及内蒙古南部一隅地。对照十六国时的五“凉”政权,前凉起自汉人张轨担任晋凉州刺史,后凉起自氐族吕光担任前秦凉州刺史,鲜卑南凉、汉人西凉、匈奴北凉的兴起、定都以及建号时的控制地域,也都在晋世凉州范围之内,所以五“凉”国号,皆与前代中原皇朝政区名称“凉州”有关。 其三,刘渊称汉和刘勃勃称夏,又是别一番情形。 刘渊早在304年就起兵反晋,这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关于刘渊用汉为国号,《晋书·刘元海载记》中有段刘渊的自述:
这段刘渊的自我陈述表明:首先,刘渊在政治上与军事上的主要对手是晋,刘渊既然叛晋自立,上者是取晋代之,成就汉高祖那样的一统伟业,下者也要如曹魏,拥有天下之半。其次,无论是如“汉高”还是如“魏氏”,刘渊的力量都显得不足,怎样才能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使“晋人”同我呢?刘渊采取的政治文化措施是“称汉”,而拒绝了其从祖刘宣恢复“匈奴”之号的狭隘建议。第三,刘渊“称汉”,现实的考虑是“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有利于其“以怀人望”;历史的根据则是“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按据《晋书·刘元海载记》,“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有了这一层尽管勉强而且经不起推敲的关系,所以刘渊在当时特殊的情势下,毅然祭起了尊汉进而复汉的大旗,“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并且定国号为汉。另外,刘渊定国号为汉可能还有其他的考虑,比如为了应当时流传的“汉祚复兴”、刘氏“系统先基”之谶;借以表明政治态度,即视魏、晋均属篡逆,惟有他的“汉”,才是“绍修三祖之业”即继承太祖刘邦、世祖刘秀、昭烈刘备的第四个汉朝。 又与匈奴刘渊建国号为汉差相仿佛,“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刘元海之族”的刘勃勃,既取义“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以徽赫实与天连”而改姓“赫连”,又自称“朕大禹之后,……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于是刘勃勃(赫连勃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即定国号为夏。 要之,匈奴刘渊、刘勃勃的汉国号、夏国号,都意在尽量与前代中原王朝或皇朝攀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政权涂上一层“正统”的色彩。 刘宋 ![]() 刘宋取自宋王称号,不过也和他的祖籍有关。《资治通鉴·宋纪一》胡三省《注》:“刘氏世居彭城,彭城于春秋之时宋土也,故帝之始建国号曰宋。” 南齐 ![]() 据《南齐书·崔祖思传》记载:“宋朝初议封太祖为梁公,祖思启太祖曰:'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今宜称齐,实应天命。’从之。”“金刀利刃”就是繁体的刘字,刈就是剪除,意思是齐国国主消灭刘姓的宋朝。 萧梁 ![]() 《资治通鉴·梁纪一》胡三省《注》:“齐宣德太后诏萧衍自建安郡公进爵梁公,衍志也。寻进爵为王,寻受齐禅,国因号曰梁。”这段话中的“衍志也”不容易理解。按《南史·陶弘景传》:“齐末为歌曰'水丑木’为'梁’字。及梁武兵至新林,遣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及闻议禅代,弘景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又唐贾嵩本于陶弘景从子陶翊《本起集》所撰的《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中,有更详细的记载:
萧衍家世代信道教,晋爵梁公,或与精通历算地理、符图经法的道教大师陶弘景援引图谶,而数处皆成“梁”字有关。又推绎字义,“梁”为“用木跨水”的桥,引申之,“梁”有延伸的意思。萧衍代齐,但是本为同族、国姓仍然为萧,所谓“今日虽是革代,情同一家”,则“进爵梁公,衍志也”,或许又含有延续萧氏国祚之意。 南陈 ![]() 陈霸先,祖籍颍川(今河南禹州市),“汉太丘长陈寔之后。”祖上陈达晋时南迁,后来在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东)安家。梁朝末年,“初仕乡为里司,后至建邺为油库吏”的陈霸先,因为讨平侯景之乱有功,为梁敬帝萧方智封为吴兴郡公(556年),后来进封为陈公(557年九月)、陈王(十月),旋即代梁称帝,建国号陈(十月)。 就国号言,陈在中国历代国号中是个特例,即国姓为陈,国号也为陈。《资治通鉴·陈纪一》胡三省《注》云:“武帝既有功于梁,自以为姓出于陈,自吴兴郡公进封陈公,及受命国遂号曰陈。”按这种以姓号国的情形,与传统儒家的政治思想原则不合,如《白虎通德论·号》:“不以姓为号,何?姓者,一字之称也,尊卑所同也。诸侯各称一国之号,而有百姓矣。天子至尊,即备有天下之号,而兼万国矣。”然则陈国号如此特殊之谜,在学界引起了重视,如严耀中即撰有《关于陈文帝祭“胡公”——陈朝帝室姓氏探讨》,涉及了陈国姓与陈国号巧合之谜。 而参考严耀中之文并稍作修正,可以认为:陈霸先的祖籍地颍川,本在先秦周初舜帝之后、谥为胡公的妫满的封域范围内,胡公满的封国名陈;陈国被楚灭后,子孙又以国为氏。如此,胡公满成为陈霸先追尊的陈氏皇室之始祖,受到“礼敬”。“其本甚微”的陈霸先推出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先秦“圣人”,是为君临当时社会地位远高于自己的世家著姓寻找依托;而胡公满的封国名陈,陈霸先以始祖封国之名作为他所建皇朝的国号,这也在情理之中。 北魏 ![]() 关于拓跋珪舍弃代而定魏,《魏书·崔玄伯传》记道:
也就是说,拓跋珪是想要继承曹魏。 北齐 ![]() 《资治通鉴·梁纪十九》大宝元年胡三省《注》:“欢以勃海王赠齐王,洋又进爵齐王;且高氏本勃海人,勃海故齐地也,国遂号曰齐。”按高洋由齐王而齐帝,这种国号承接顺序与南朝所谓禅让政权同出一辙;而高洋之所以被封为“齐郡王”、“齐王”,与其籍贯渤海郡属于先秦齐国的地域范围有关。换言之,高洋心目中齐国号的继承对象,就是先秦时期的齐国。 北周 ![]() 《资治通鉴·陈纪一》永定元年胡三省《注》:“宇文辅政,慕仿《周礼》,泰卒,觉嗣,遂封周公;既受命,国号曰周”;又《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二》太平元年胡三省《注》:“岐阳,即扶风之地。昔周兴于岐周,因为国号。宇文辅魏,仿周以立法制,故魏朝之臣以周封之,将禅代也。”据此,宇文氏周国号的继承对象,实为三代之周。 隋 ![]() 杨坚原为随国公,因为“随”字从“辵”,有走的意思,故去掉走之旁。 唐 ![]() 源于对唐尧的膜拜。胡三省注曰:
《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略云:
这也就存在问题:唐国公乃是追封。至于为什么这样追封,还需要斟酌李唐先世问题:陈寅恪撰有《李唐氏族之推测》(1931年)、《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1933年)、《三论李唐氏族问题》(1935年)、《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1936年)等文,考辨结论如下:首先,《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旧新《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以及《北史·序传》、《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所载李唐先世出自陇西李氏、即凉武昭王李暠之后的说法,属于假造伪托;其次,根据唐光业寺碑及唐《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七“赵州”的记载,李唐先世出自赵郡李氏,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第三,此李氏由赵郡郡望变为陇西郡望,与宇文泰、苏绰等人制订的西魏北周立国的根本政策即“关中本位政策”有关,具体来讲,“李虎入关,东西分立之局既定,始改赵郡之姓望而为陇西,因(陇西)李抗父子事迹与其先世类似之故,遂由改托陇西更进一步,而伪称西凉嫡裔。又因宇文氏之故,复诡言家于武川。” 李虎真正的籍贯在赵郡,而“唐”是取义河北地区流传的陶唐氏帝尧的遗迹。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叙大唐创业之始曰:
武周 为了彰显姓氏来源,武则天自称是周平王少子姬武的后人,称号为周。此外,也和其父被追尊为周国公、表明自己国家承自三代的周朝正统。 (安禄山的“燕”和他起兵地区有关,且安禄山的政权不被后世承认,故略) 后梁 ![]() 因封为梁王,故称梁。 后唐 ![]() 因自己姓氏为李,彰显自己匡复李唐正统,故改晋为唐。后唐李氏本姓朱邪,是沙陀人。 后晋 ![]() 据《资治通鉴·后晋纪一》胡三省《注》:“石氏自代北从晋王起太原,既又以太原起事而得中原;太原治晋阳,契丹遂以晋命之,故国号为晋。” 后汉 ![]() 947年初,契丹入汴,以晋帝石重贵(石敬瑭侄)为负义侯,后晋灭亡。二月,契丹改国号辽;后晋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即帝位于太原,出于否定石重贵的昏庸无能、政治腐败,以及延续晋祚、争取晋之旧臣支持的用意,刘知远弃用石重贵开运年号,仍用石敬瑭天福年号,也不改晋国号。三月,在中原人民的群起反抗下,辽主离汴北归,晋文武官从行。六月,刘知远入汴,始改国号为汉,由于刘知远“本沙陀部人,居于太原。及得中国,自以姓刘,遂言为东汉显宗(刘庄)第八子淮阳王昺之后,国号曰汉”,又“以汉高皇帝为高祖,光武皇帝为世祖”,以彰显正统,与辽国对峙。 后周 ![]() 《旧五代史·周太祖纪》,郭威即帝位制曰:“朕本姬室之远裔,虢叔之后昆,积庆累功,格天光表,盛德既延于百世,大命复集于眇躬,今建国宜以大周为号”;又《资治通鉴·后周纪一》胡三省《注》:“周自以为周虢叔之后。春秋、战国之世,传记谓虢叔之后有国者为虢公,后谓之郭公。虢、郭音相近也。虞大夫宫之奇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郭之得姓本于周,故建国号曰周。” (十国基本和割据所在地有关,且影响力很小,也非正统,除了南唐、北汉、南汉因姓氏原因,故略去) 宋 ![]() 因没有爵位,匆匆起名,故以最近担任节度使的宋州为国号。 辽 ![]() 史学界对“契丹”含义最广为接受的说法是镔铁或刀剑之意。后来改国名为“辽”也是“铁”的意思,同时“辽”也是契丹人发祥地辽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辽朝926年灭渤海国,938年据燕云十六州,后灭后晋,自居为继承后晋的中原正统,即使之后退回北方。依据五行德运说的五行相生规律,后晋的“木”德之后为“水”德,因此辽朝以水为德运,并相应以黑色为正色。(据陈元《台北故宫藏宋元明帝王画像与其隐喻的王朝正统性》) 西夏 ![]() 1032年,赵保吉之孙赵元昊改姓嵬名,自称兀卒(汉语“青天子”之意);及至1038年十月,元昊更名曩霄,称皇帝。此元昊政权的国号,据其上宋朝表,“国称大夏”(史称西夏)。按早在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统万镇(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置夏州,因该城本是十六国之夏国都而得名。不过,这是对外宣称的。 ![]() 元昊自定邦泥定即白上国号,有着深刻的外部原因与复杂的内部因素。 就外部原因言,出于处理与辽(契丹)、宋两国关系的考虑,1043年元昊遣使赴宋,“称男邦泥定国兀卒”;次年宋、夏达成媾和协议,宋以丰厚的“岁赐”换取元昊在政治上的让步,元昊以“夏国主”的名义对宋称臣。但实际上,元昊“帝其国中自若也”,并视宋为“南朝”、“南国”,契丹为“北朝”、“北边”。换言之,在元昊看来,“南朝”、“南国”的宋,“北朝”、“北边”的辽(契丹),与他自己的具有独立地位的“西朝”,并无政治上的高下之分,所以在其国内,元昊自以邦泥定为国号。 元昊以邦泥定即白上为国号的内部因素,可以归纳出如下三个主要的方面: 其一,采纳汉族信仰的五行传统学说。在传统的五行观念里,西方属金行、白色。元昊所欲成立的,正是“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与北“辽”(契丹)、南“宋”鼎足而立的“西朝”。1050年之《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有云:“我国家纂隆丕构,鋹启中兴,雄镇金方,恢拓河右”,又1094年之《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有云:“大夏开国,奄有西土。”“金方”、“河右”(即河西)、“西土”,正与五行之金、五方之西、五色之白互成一体,也正表明了“白上”是立于西方、秉持金德、崇尚白色的国家。 其二,宣扬本族固有的风俗习惯。元昊是拓跋魏后裔,出身鲜卑世系。鲜卑为“白部胡”,汉人称为“白虏”。元昊要保存祖先故俗,以示自己族系的尊贵,建国而号“白上”,即是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 其三,国号“白上”,还有利于加强统治。按自赵德明以来,夏举国上下崇奉佛教。佛教以“白法”即白净之法为一切善法的总称,以人做好事为“白业”。元昊国号“白上”,正是以白为善、崇尚白色之意,而此种意识形态与政治现实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对内加强统治,是显而易见的。况且元昊政权的非汉族邻接地区,如吐蕃、西域也多有尚白的信仰与风俗,元昊国号白上,“这在争取朋友和孤立宋朝的政治斗争中也不失为是一个比较有利的策略。” 金 ![]() 关于金国号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其一,素以娴熟掌故见称的元翰林学士王磐以为:
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记阿骨打语:“辽以镔铁为国号,镔铁虽坚,终有销坏,唯金一色最为珍宝,自今本国可号大金”;又《金史·太祖本纪》:“上曰:'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宾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金之色白,完颜部色尚白。’于是国号大金。”而由此演绎,又有“金”指五德之金德的说法,如《大金德运图说》所载金宣宗朝田庭芳之议曰:
据今人陈学霖的论证,上引“金德”的议论,实为金国号到了后期才产生的迥异解释,它将金国号“附会曲解为象征汉俗'五德终始’说之金德”,“俾使金国加入中原王朝递嬗的系统”,即以金为远绍李唐(土德)的正统合法王朝。陈学霖并且进一步指出:金章宗、金宣宗召开德运议的结果,是以金承宋火德而为土德;然则土德的意义在于适合当世政治的需要,与此同时,“金”国号却变成了空洞无所依附的朝代旗帜。 其二,即王磐认为“非也”的“以水生金”说。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
类似的记述,还见于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十之“以其国产金,号大金”,王称《东都事略》卷一二五之“以其国产金,号大金国”,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引金张汇《节要》之“阿古达为帝,以本土爱新为国号,爱新,女真语金也,以其水生金而名之”,《金史·地理志》之“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旧土也。国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于此,故曰金源,建国之号盖取诸此”,《金史·金国语解·物象》之“金曰桉春”等。而据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阿骨打采用“金”为国号,是出自降归女真的铁州(治今吉林敦化市西南)汉化渤海人、辽朝旧臣杨朴的献议,而吴乞买(阿骨打弟)等人附议。 其次,金国号源于其发祥地以产金得名的水名。此水名有多种形式的汉语音译,如阿禄阻、安出虎、按出虎、按出浒、阿术浒、安术虎、桉春、安春、爱新、阿勒坛、阿勒楚喀、阿什,等等。只是异译虽多,所指均为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阿城市东的松花江支流阿什河,而原其本义,女真语“金”也。 第三,此“金水”因盛产砂金而得名。女真以砂金换取高丽和契丹的铁制甲胄和铁原料,并学会“烧炭炼铁”,“修弓矢,备器械”,人力既众,兵甲亦强。以此,砂金与女真的兴起建国,有着一定的关系。 第四,女真族完颜部建国,以其本土之水产金而国号“金”,这就大体仿佛契丹以辽水而立汉式国号“辽”。当然,“金不变不坏”,“金一色最为珍宝”,这层吉祥意思,较之“辽”或“契丹”(镔铁)国号更胜一筹。如此,“金”国号既与因产金而名“金水”的女真族完颜部发祥地有关,也与“不变不坏”、寓意传诸永久的金属之“金”存在联系。 最后,正如陈学霖《金国号之起源及其释义》文中所指出的,“金”虽然是沿袭中原习惯的汉语译名国号,但事实上金国号代表的,“是女真完颜部兴起阿禄阻水产金之地立国的传统,既有地缘的体认,亦有本族固有文化的特征”;在政治上,金国号表达了“以女真族本位为基础,以取代辽国统治北方,进而与赵宋王朝抗衡为鹄矢”的讯息。及至后来,金国号或被视为金德的象征,金国号的本义“因此便被混淆”。 大元 ![]() 1260年,亦即建元中统之时,忽必烈下的诏书云:
也就是说,起名“大元”,是因为《易经》“大哉乾元”之意,表明了蒙古人想要通过汉文化来统治汉人、 (元末诸政权列于其下) 韩宋应当是继承赵宋,徐寿辉的政权一般认为也叫宋,只不过被朱元璋篡改为“天完”,“天完”是大元上面加个盖子。陈友谅称大汉是为了获取汉族人民的支持,明玉珍的大夏政权也是为了获取华夏人民的支持。张士诚无心争夺天下,只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因此取了所在地区的吴。 大明 ![]() 有两种主流说法,一种是因为明教《大小明王出世经》,一种取自白莲教明王出世。 大顺 ![]() “大顺”国号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从字面上看,“顺”含有顺应、顺从之意,古代举兵者常以“顺天”、“顺民”为号召。李自成以“大顺”为国号,可能也含有“顺天应民”之意。 明朝中期以后,假托刘伯温所作的《烧饼歌》一书中,有“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的谶纬,故明末李自成取“大顺”为国号,张献忠取“大顺”为年号,清朝取“顺治”为年号。 在李自成的决策班子中,宋献策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他“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被“奉为军师”。李自成对宋献策极为器重,李自成选取“大顺”为国号,很可能是接受了宋献策等人的建议,以应谶语“遇顺则止”。 以下是《李自成即位诏》:
大西 ![]() 1638年,张献忠在湖北谷城接受招安被授予副将。驻地王家河,易名太平镇,以示休兵。 1639年,张献忠重举反明的大旗。转战四川境。1641年,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1643年,据武昌,称大西王。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巡抚龙文光、蜀王朱至澍及其嫔妃全部自杀身亡。张献忠号称60万大军,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州、县。8月16日,张献忠接受李自成封的秦王爵位。十一月庚寅(12月4日)登基成为大西皇帝,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张献忠早年将自己的起义队伍称为“西营”,自称“八大王”。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张献忠在黄州称“西王”;五月,张献忠在武昌称“大西王”。
大顺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因之前曾自称大西王,便以“大西”为国号。 大清 ![]()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入关后成为元朝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把“大”字加入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皇朝。皇太极改国号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确记载,有说法认为是为了掩盖女真曾臣服于明的历史以鼓舞士气;“清”之国号,或云是金的谐音,而且满人尚青,加水字边以符合五德终始说,用水免去朱明(朱是指明朝皇帝的姓氏,明是明朝国号)之“火”;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而是满语中的一个蒙古借词 ![]() (Daiin),原意为“善战者,战士”,故“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或“善战之国”;但此论述存有争议,有学者从语言与文献考证等反驳,指出清朝统治者编撰的语言辞书皆无此用法。 这里强烈推荐《正名中国·胡阿祥说国号》一书。论证详实,精彩有力。也强烈推荐胡阿祥教授所著另一部书《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一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