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军校当军官,最大的好处是提高了人的发展“下限”!

 亿缕阳光 2022-06-16 发布于北京
抛砖引玉,欢迎讨论!

太师吉祥

图片

(图片来自公网络)

关于要否考军校当军官,对普通学子来说是否实现利益最大化(至少对得起分数)的人生选择的最优途径,每当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争议。在这些争议的声音中,甚至不乏“子女再去考军校的,打断腿”这样比较偏激的、带有情绪的话。当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声音,那是另外一件事,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本文意在围绕相关话题,将我本人的一些碎片化的思考呈现出来,就当立个靶子,不为统一思想,只想尽量帮助即将选择的人们看个明白。
1.“子女再也不准考军校了,敢去打断腿”,这实际上相当于已经吃到饭的在抱怨饭不好吃。从某个角度看,正是因为你这一代已经通过考军校当军官实现了阶层转变(有人不屑于承认这也是一种原始积累,但其实它对弱势群体的原生家庭来说确实是),吃饱了饭,所以后代才有不必去、不准去的更多更好的选择。如果没有你这一代考军校当军官的事实付出,则可能根本无力讲出“若去打断腿”的话,因为“有碗饭吃”仍是许多普通家庭为孩子着想的第一步的需要。
2.我们必须注意到人民解放军的军官队伍,其家庭出身至少有50%以上(甚至在我们的民间调查中这个比例接近75%)来自农村和城市平民阶层的现实,在讨论相关问题时也最好不要脱离这个现实。这个群体,始终是军官队伍的主要来源,也是考生之中有意向考军校的基本盘。对于他们来说,考军校当军官仍然是其实现阶层晋升的、少数可能性比较大的途径之一。与找个“旱涝保收”的饭碗有所不同的是,选择当军官不只能拥有中等偏上的收入,还能拥有比较尊崇的社会地位。你必须承认有钱很重要,但只有钱也是不够的,当军官成为“国家的人”之后,能够有效提升原生家庭的荣誉感和地位感,最简单的可能就是“不再怕被人欺负了”。同时,我们也承认一些原本阶层位置并不很低的,受固化影响选择这条路并未有明显收益,但也基本保持了没有跌落。
3.这个群体最大的特点,是受到资源限制,不只是缺钱(实际上随着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因为交不起地方大学学费而选择上军校的在逐年减少,何况还有免费师范生和奖学金可选),而是缺少必要的人脉,特别是大学毕业后进入第一个工作岗位的时候,人脉在同等条件下会显得格外重要(例如考公中的面试,别以为会做题就是万能的),于是因为军校毕业后包分配和吃苦、肯干就能有所发展的传统优势,使得他们可以通过平民子弟肯干能吃苦的优点绕开人脉稀缺的短板。当然,其实在部队发展也离不开一定的人脉,但他们普遍认为要比社会上好得多。
4.许多选择都是当时的环境和背景下,集整个原生家庭甚至家族之力、之智,所能实现的所有可选范围中的最优解,重新再选一次可能也还是那个结果。因此它往往并不是所谓急功近利、缺乏远见的,而恰恰是深思熟虑的,在比较了各种利弊之后的相对成熟的、或者说无奈但又不乏希望的选择。有人说到信息差的问题,认为许多人进来之前并没有足够的、深入的了解,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但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它的影响也在减弱,毕竟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而他们在已经大体知道这种选择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仍“偏向虎山行”,要么是因为真爱,要么是因为无奈之中赌一把命运之神会垂青自己。因为从军之路,从这些年的宣传来看很多也都是“从奴隶到将军”式的逆袭之路。
5.考军校当军官这条路径选择,从个人、家庭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其实是提升了人生职业发展的“下限”。它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一定是综合比较之下最不坏的选择。例如,同期的农门和平民出身的学子,以同样的分数一个考了军校,一个上了985,后者毕业之后可能进入大厂、当了省城公务员,也可能一直厮混于民企、或者龟缩于家乡的某个政府小部门,也即会呈现出跨度比较大的“上”“下”区别,而考军校当军官的最差也是国家军官,将来混得再不行的也可以转业保底安置一个公务员,虽然说比那些混得好的地方同学尚有不足,但跟多数比起来应该也在平均线以上,也就是说选择这条路有效提升了人生职业发展的“下限”。不过,许多走了这条路的人,往往对“下限”的提升选择性无视,而认为跟那些混得好的同学比,他如果不当军官也许会获得更高的“上限”。实际上,许多还是在拿当年的高考分数作着机械对比,却没有考虑到即使在社会上的成果也需要人脉、努力、机会这些分数之外的东西,多少有点“幸存者偏差”的意思。更何况,原本考军校当军官的“上限”是不低的,当一名将军不是更高更好的“上限”吗?在部队成长为一名团级干部很难,但在地方干到处级就很容易?我们抛开转业这个转进渠道,只从通过考公从科员干起考虑一下,那是人人都可以混到处级的吗?恐怕多数人科级就止步了。
6.本质上,考军校当军官的选择本身,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直观的反映。特别是疫情之下,经济增速缓慢,内卷严重,名校毕业生纷纷争抢街道办事员的岗位,体制内更加稳定可靠的优势更加凸显。同时,受到地方调整收入分配、公务员降薪“削峰平谷”的影响,部队在福利待遇这块较之包邮区的差距也在缩小,而比一般内陆则又明显有优势,因此军校受到普通家庭出身的学子青睐,是一个注定会发生的现实可能。也因为有军官50%以上都是农村和城市平民出身这个基本盘的存在,军校招生不会遇冷,在包邮区以外的欠发达地区,军校“打不过”警校的情况也不会大面积发生。
7.对于“过来人”而言,如果总觉得自己已经选择的道路,没有自己那个当初没有选择的道路好,这其实并不是真的,而是一种认知偏差。在心理学上,这种心理定势可以叫“损失厌恶”,当有A和B两个机会选项摆在面前的时候,无论选择哪一个,都会失去另一个机会,这些机会损失是你厌恶的,因此会经常陷入“反刍性”自责之中。与此同时,因为在现实当中缺少“纠错”的机会,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允许你自己再重新进行一遍自主决策,于是就会产生机会损失的焦虑。当自己又无力改变这一切的时候,会导致要么过于自信要么过于不自信的两种结果,但又几乎毫无意外地都会将怨气归于环境和外部。“再有子女当兵,打断腿”,实则是对自己无法改变选择结果的失望与愤怒。
8.理智告诉我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选择,本不应把自己当年选择结果的无奈与无力强加于下一代身上,他们的路,应该让他们自己选,你可以进行提醒但不是左右。而另外那些通过“吐槽”、将考军校当军官这条路说得甚无“性价比”,意图劝人别走自己当年路的声音,有的是出于善意的劝诫,希望后来者少些盲目;有的则是希望形成“用脚投票”的现实,来倒逼内部进行改变,总的来说都不是太明智。对那些并不知内情的人,你的劝诫或许有效,但对那些明知如此也依然前行、不得不行的人则无效,对渴望阶层晋升的人来说,“原始积累”的阶段是无法跨越过去的,总要有第一代成为创业者和奉献者。而希望军校招生“遇冷”来倒逼改革,可能真的一厢情愿,因为基本盘的存在和时下特殊经济背景,军校招生“遇冷”的情况不会因为你的几句吐槽就发生的,且即使真的“遇冷”,你认为会有人为此反思和改变的想法也过于理想化,但没有新人进来你就更走不了的情况却一定会成为现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