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调,低调,南腔北调

 xiexieabc 2022-06-16 发布于山东

一、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有几个名字是特别受宠爱的,比如项羽。项羽这辈子活得挺值,打打杀杀像游戏,轰轰烈烈似电影,骑过一匹矫健的战马,有过一个美丽的姬妾,拔剑自刎后,竟成“战神”。

人们为什么爱项羽?除了他力气大、下手狠、勇冠三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洒脱。他登上了舞台的最高点,却仍如一个孩子般任性。

灭掉秦国后,谋士以政治家的战略思维方式,劝他留在关中。这里土地肥沃,易守难攻,占住了关中,就可以称霸天下。

但项羽回了一句名人名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耳!

对啊,我发达了,有的是钱,有的是仆从和女人,这个时候不回老家炫耀一番,那这个发达还有什么意思!

这就是人之常情,如小孩子般,有了好玩具会着急去找小伙伴炫耀。长大之后,那份炫耀的心情其实一点儿都没少,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压抑下来。

高调是人之常情,低调是心里有鬼。

就如项羽的对手盘刘邦,在项羽的光芒底下就很低调。鸿门宴上,哆哆嗦嗦,唯唯诺诺,像个小猫儿小狗儿般蜷缩在角落。谋士劝项羽,杀掉他。项羽心里道:这么一个没出息的老货,用得着杀吗。

那一刻,项羽25岁,力拔山兮气盖世。刘邦已经50岁,花白的胡须前列腺不好。但他,鬼主意多多。

等到刘邦把项羽搞死了,自己成了老大,那可就再也没有了低调。

他一样带着音响回到了老家,把乡亲们都招过来,好吃好喝美女伺候。他站在舞台中央,用破锣公鸭嗓大声喊叫:大风起兮云飞扬。

跟刘邦一样前半生低调得要命,后半生高调得要死的,还有隋炀帝杨广。

杨广的年号是“大业”,直白地表达了他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宏大理想。不过在未登基之前,他乖得跟小猫儿一样。

他又老实又孝顺,又礼贤下士又不花心。他本来不是太子,但是他那位当太子的哥哥杨勇,却忍不住在高调。

杨勇被废掉,是因为犯了什么大错误吗?其实根本没有,无非是好色了一点,宅子里多养了几个美女;奢侈了一点,库房里奇珍异宝藏了不少;面见父皇和母后的时候态度傲慢了一点,不像弟弟杨广那样,老爸打个喷嚏,老妈感个小冒,他就要殷勤问安,掉眼泪,难过得觉都睡不好。

等到杨广终于把老爸和老哥弄死,自己当了老大,他的高调就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世界上还有比杨广更热爱大项目的帝王吗?不知道,但在挖掘机发明之前,他肯定是独一号。召集百万劳工修洛阳,召集百万民夫修运河,召集百万走卒征高句丽......不够百万人的项目,别来申报。

前半生的低调越狠,后半生的高调就越毒。前半生比杨广更低调的,是朱元璋,赤贫,要过饭,当过和尚,饿得死去活来。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的后半生,就比杨广还要毒。

他制定的《大明律》,严刑峻法,令人发指。族诛、凌迟、枭首;刖足、斩趾、去膝、阉割;断手、剁指、挑筋......最具创造性的是一种叫“剥皮”的玩法。

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撕开来,由皮到肉,由肉到骨。如果赶巧遇到的是个胖子,因为皮肤和肌肉之间还有一堆脂肪,那就要用小刀慢慢地刮油,小刀嗤嗤作响,刮下一层又一层。

有人说,朱元璋只是对贪官狠毒,对百姓是好的。是挺好,有例为证。有一次他元宵节微服逛街,看到一家的灯上画着个大脚女人,就认定是在讽刺他那位大脚马皇后。于是震怒,剿除了这一家九族三百余口。他把百姓进行了严格的分类,《明史》载:凡军、匠、灶户,役皆永充。永充,就是世代相承,不许变动。大明朝的农民,出村必须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凡百里之外,无官府发放之路引者概可擒拿送官,告发、擒拿者有奖,纵容者问罪。”

朱元璋以前是农民,所以他对待农民兄弟已经是够好的了,如果是商人,没有官府批准敢私自贩盐、贩布、贩茶......统统以走私论,处死刑。

所以从明朝开始,商人哆哆嗦嗦、唯唯诺诺,低调就到了极致。

二、

在朱元璋即位之初,商人,尤其是江南的商人,还是很高调的。那个时代,蒙古刚在前面统治了一百年,那是一个庞大的帝国,打通了欧亚大陆,形成了一次全球贸易的浪潮。

江南富庶地,丝绸、茶叶、瓷器......不仅可以从京杭大运河转到北方,也可以走出海口流向世界各地。很多人就先富起来了,最富的一个,是最爱吃猪蹄的沈万三。

沈万三有高调的资本,朱元璋刚定都南京的时候,他比朱元璋有钱、有文化、有国际视野。朱元璋说你最好老实点,沈万三回道我掏还不行吗。

修长城,沈万三出资三分之二;修城墙,沈万三出资三分之一;见到朱元璋忙于打仗人困马疲,他又自愿出资犒军,数百万两银子一下子就掏出来。

按说,朱元璋应该留着他,让他好好做生意好好赚钱继续掏;但是,老朱性子急,脾气倔,尤其是觉得沈万三太高调,爱抢风头,不如流放他去云南充军。

沈万三的教训摆在这里,大明一朝二百多年,还有什么更有名的大商人吗?

没了,一个纯粹的商人都没了。因为但凡做生意发了财的商人,都要想尽办法向官府靠拢,花钱买个官或者买个头衔,怎么着也得给自己打上官人的身份。

就像写于明朝的小说《金瓶梅》,西门庆的牛逼,最初是因为“知县知府都和他来往,又与东京杨提督结亲”;后来则是当了蔡太师的干儿子,直接赏了个五品顶戴,提刑所千户,成了官。

当官后,西门庆才愈发高调起来,不惧山东首富的光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宅子修得比城门楼子都宽阔,就连高级官员金御史给侯巡抚践行,都要借他的宅子摆宴。

高调是天性使然,低调是刻意压抑。无论官人or商人,当时机成熟,那份压抑已久的高调一定会竭尽全力挥洒出来。

那么,什么是时机成熟?

沈万三之后五百年,终于有个大商人觉得自己熟了。当胡雪岩赞助的左宗棠平定伊犁,功劳无双,风头无两,调到北京担任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的时候,人在杭州的胡雪岩,捧着老佛爷赏赐的二品顶戴,那高调,再也无法抑制,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地释放出来。

从一个跑堂的伙计到江南首富,在这一漫长的奋斗过程中,他遭受了多少白眼,现在就要娶多少媳妇;他趋炎附势弯过多少次腰,现在就要把胡雪岩府修得多高;他吃过多少冷馒头剩饭,现在就要每天设宴,把失去的热馒头统统补回来。

如果胡雪岩像往日一样继续隐忍低调小心翼翼,他不会像今天这么有名。正是因为他的炫耀喧嚣喧宾夺主,江南人民记住了他,坐镇上海的李鸿章也记下了他。

搞掉胡雪岩很easy,一只手就行了。李鸿章腾出另一只手摸摸自己的小老弟盛宣怀,告诫他:没富起来要低调,先富起来更要低调,在我的胯下好好待着,别支棱,老实点。

盛宣怀创办的产业可比胡雪岩大多了,两人不是一个级别,轮船招商局、华盛纺织、汉阳铁厂、萍乡煤矿、京汉铁路、通商银行、津沪电报局......还有中国红十字会。

但跟胡雪岩不同的是,这些产业都是国营的,盛宣怀只领一份工资。里面藏着的明股暗股,由盛宣怀一手掩护,谁都摸不清楚。

盛宣怀很低调,因为荫护着他的李鸿章虽然权倾朝野,但自始至终都很低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慈禧太后被八国联军打跑了,召他赶紧入京和谈。李鸿章可以称病不去,但他仍然唯唯诺诺地去了。

签完《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之一的俄国公使又逼着他签满洲密约,李鸿章不肯,三番五次逼迫后,大吐血而终。

李鸿章的遗产,很大程度上被盛宣怀继承了。他虽然一生经商,本质却不是商人,是官人。

慈禧太后加封他为太子太保。慈禧之后,隆裕太后对他更加器重,召他入京,任邮传部尚书,内阁大臣。

此时此刻的盛宣怀,终于觉得时机成熟了,不用再低调了。于是乎,他高调地做了一件大事,决定了大清朝的命运。

大清朝是被谁搞掉的?学过历史课本的我们都知道,是始终前进的人民群众,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但要说得具体点,具体落到某个人头上,应该是谁?

孙中山、袁世凯、黄兴、黎元洪......我觉得是盛宣怀。当他成为内阁大臣手握大权后,高调地隆重地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各省自筹修建的铁路,一概收归国有。

铁路国有,这个道理我们现在都很理解,但大清朝的那些人并不具备那份觉悟。尤其是当初修建铁路的时候是签了协议的,谁出资谁有股份,日后谁就有分红。

但盛宣怀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力推行。于是很多地方发生了保路运动,以四川最凶。

盛宣怀还是不听,他忍了一辈子,以前李鸿章活着的时候,他放屁都不敢出声。现在自己是大哥大了,他就要支棱起来,让那些出钱修路的小商小贩们领略他的雄风。

湖北的新军被调到四川镇压,于是武汉空虚,武昌起义就有了。

三、

官人,商人;高调,低调。

无事乱翻书,窃以为当官,李鸿章是极致,一辈子低调忍耐,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东南互保的时候,有人劝过他当大总统,当时如果年轻个二十岁,没准他就当了。当了,至少比杨广强,比项羽刘邦也不差。

经商的,找个极致的人物就太难,沈万三不得好死,胡雪岩没有善终,盛宣怀倒是一直不错,但最后的最后还是没忍住,高调了一把,惹出了大祸。

高调是人之常情,低调是刻意压制。

这可以理解,毕竟李鸿章科班出身,中过进士,学养深厚;而盛宣怀顶多是个秀才。

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那种也中过进士,十分聪明,百般灵活,千金一诺,又万分低调的商人?

其实有的。明天的明天的明天......一位曾是高考状元的商人说是要开庭受审了,他的敏捷,动如脱兔;他的长袖,翩跹起舞;他的低调,真就能一辈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