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的1978年

 济源813 2022-06-16 发布于江苏

难忘的1978

市一中66届初三丙班 刘海良

1968年冬,我离开无锡市一中到苏北滨海县插队。经过四年的劳动锻炼,我得到了农村广大干部社员的肯定信任,于73年被所在社队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候选人。当时,临近的四个公社(现在叫乡镇)被推荐上去的就我一个知青,成功的可能性似乎很大,可惜事与愿违,一到县里就被一个有权势的干部掉了包(因我公社离县城有80里路之远)。从此以后,我在社员中落下了一个“刘大学”的雅号。

到了1978年,年初报纸上刊摘研究生的消息。我是66届初中毕业生,自己也知道考取研究生是不可能的事。但由于从小爱好文学,了不少此类书,在乡下农务之余也看了一些诸如《中华活文选》之类的书。为了验证自己所学到底达到何种程度,再加上当时报考不需要交(这点对于当时经济拮据的我也很重要),所以我到县城参加了南京师范学院(当时名称)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唐诗宋词研究方向的入学考试。专业考试的内容主要为李白杜甫白居易和苏轼辛弃疾五位大(词)人的作品分析等。考试结果不久就发通知给我了,当然是没被录取,但专业课考了71分。分数虽然不高,但这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做的大学毕业生所做之题后得来的分数,所以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于是就趁热打铁报了名参加78年的高考。

当时高考是社会一大盛事,考生可用成千上万来形容。我所在的考点离我所在社队有20里,就在那个出江苏名酒“五醍”的八滩镇,要自带食宿用具。晚上在蚊虫叮咬下,略微复习一下功课,第二天就在八滩中学的教室里挥汗如雨地答题。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考英语,大部分考生十几分钟、顶多半小时就出去了,我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答卷,连两个监考的老师也失去了耐心,凑在教室的一角聊起了天,而我一直坚持到考试结束。等待考试结果的日子是漫长的,其间有一次我公社文教干事,他不肯明言,但当着我的面对公社分管知青工作的一个副书记说我的成绩有几门是较理想的。最后终于“开包”了,历史95,语文86分,政治地理均在80分上下,英语成绩在滨海县内也名列前茅。

我家当时子女属“二工一农”,我似乎命中注定要当一辈子农民,后来从家中来信获悉,无锡当时也缺教师,家乡要把我们这批“游子”都收回去上师范。听闻这个消息我喜不自胜。但通知姗姗来迟,直到78年12月30日,我才乘上社办厂到苏州的一辆卡车,从所在公社直返无锡。12月31日78年的最后一天,我终于到吴桥派出所报上户口,结束了十年出头的插队生涯,“刘大学”的雅号也终于名副其实

1981年到2010年(其间87年到90年在南京又进修完本科学),我做了30年的中学语文老师,其间教了13年初中,17年高中(其中六次教高三毕业班),也培养了许多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高中,大学)。但我始终不能忘怀1978年!这一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而在此之前,文革中许多错误做法已得到纠正,也正因此,我才能在这一年中有机会连续参加两次考试,由于我在市一中三年(还有两年搞文革没上课)受到的扎实的基础课程教育,帮助我抓住了机会,从而实现了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因此,我非常感母校一中,一切都要归功于母校老师和同学们的教育和帮助!

2022213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