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来说,女儿黏着爸爸,似乎是一件好事。这样,爸爸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女儿。而“父爱”在不少家庭中已经属于“稀缺品”,因此,女儿黏着爸爸,不少宝妈都“乐得轻松”。如果有以下4种情况,宝妈就需要警惕了,在这份不错的父女感情的背后,可能还存在一些“隐患”,宝妈要及时感知到,并且纠正。萌萌有一段时间,非常不喜欢去幼儿园。妈妈只以为,萌萌又在耍小脾气,所以,在萌萌磨蹭着不要出门的时候,妈妈就各种威胁萌萌。有一天妈妈发现,萌萌的发卡又没了,于是,便问萌萌发卡去哪儿了。萌萌说,被同学给抢走了。爸爸听到后,立马跳出来:“谁抢的?告诉爸爸,爸爸明天去学校找他去!”第二天,爸爸请假了半天,去幼儿园找老师了解情况。确实是有个小男孩喜欢欺负女孩子,尤其喜欢欺负萌萌。然后在爸爸的强烈要求下,和那个小男孩的家长沟通了。最后,男孩和男孩的家长都道歉了,再也没有欺负过萌萌。虽说为母则刚,但是无论是从勇气,还是力量、决断性、话语权、力量上来说,爸爸都比妈妈更胜一筹。因为爸爸能给女儿更多的安全感,所以,女儿更容易黏着爸爸。如果,女儿过度黏着爸爸,那么也代表另外一个可能:妈妈给到女儿的安全感不足。恐吓、发脾气、淡漠等态度,会让女儿觉得,妈妈不会保护自己,所以在面对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不会想到妈妈,甚至都不愿意和妈妈沟通,因为孩子觉得,和妈妈说无效。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妈妈就需要警惕了:自己对女儿的态度,是否太过严厉,或者关心太少了。爸爸给女儿的安全感很重要,同样,妈妈给的安全,也非常重要!邻居家宝妈吐槽:自从有了女儿,爸爸就真的成了个爸爸,这儿子,就跟捡来的一样。而我那姑娘,似乎只有爹,没有妈。在我们这里,重男轻女的现象已经极少存在了,恰恰相反的是,不少家庭对女儿的宠爱,已经远超男孩。前几天路过邻居家门口,正碰见爸爸带着4岁的女儿去游乐场玩,8岁的哥哥跟在后面说他也想去。爸爸无情回答:“你回家写作业去。”爸爸走后,哥哥红了眼眶:“我小时候不用写作业,也没见爸爸带我出去玩过。”妈妈只能上前安慰,让哥哥写完作业,周末也一起出去玩。爸爸对女儿太宠溺了,想要啥买啥,想玩啥就玩啥,和哥哥吵架,一定是哥哥的错。爸爸对女儿千依百顺,百般宠溺,孩子也是个小人精,自然知道跟着爸爸“香”。相比较于严厉的妈妈,女儿就更喜欢和爸爸在一起了。只是,这时候宝妈也需要警惕,那就是不能让宝爸“带坏了”女儿。女儿享受充足的父爱,对女儿的身心健康、未来的择偶观等,都有莫大的好处。只是,若是父爱显得毫无原则,甚至与对家里男孩的态度相差太大,那么,这也会养成女儿骄纵、自理能力差、公主病、自私等问题。毕竟,女儿以后也是需要走入社会的,未来更要组建家庭,不是所有人都会如爸爸一样,纵容女儿的一切。因此,提醒爸爸可宠爱女儿,但是不要无原则宠爱,是对女儿的成长负责!宝妈玲玲说,她女儿在3岁之前,只肯要妈妈,不肯要爸爸,尤其不喜欢爸爸脸上的胡子。但是现在3岁半,最喜欢的就是爸爸。有时候,爸爸回来抱一下妈妈,女儿都会大哭,她不肯爸爸抱妈妈,只肯抱自己。心理学上,有一个阶段叫做“俄狄浦斯期”,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他认为,孩子在有了性别意识之后,有个非常典型的现象,那就是男孩非常喜欢和妈妈在一起,而女儿就非常喜欢和爸爸在一起。孩子3岁之后,就开始认识到,男生和女生,是不一样的。女儿黏着爸爸,不一定是真的喜欢爸爸,很有可能,只是女儿对异性的爸爸产生了好奇,所以不由自主地去靠近,去观察,去发现爸爸和自己的不同。这种情况也是宝妈们需要警惕的,因为,女儿的“性别意识”已经萌发,而这时候是对女儿进行“性别教育”的最佳时机。幼儿时期的性别教育做好了,女儿在进入青春期之后,走弯路的几率会更少。因为,她对异性就没有那么好奇,从而减少犯错的几率。爸爸对于女儿的成长,非常重要,会影响着女儿的择偶观、性格、安全感等等。但是爸爸妈妈们要记住,如果真的爱女儿,那么,凡事要注意“度”。可以给女儿足够的安全感,但是妈妈的安全感也不能缺失;可以宠爱女儿,但是基本的原则、底线得有,培养女儿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性格,还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陪女儿一一起度过性别探索期,但是,该有界限感不能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