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兮禾 来 源 | 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 初夏的风,吹起了一阵回忆杀。 一首《爱你》,让王心凌再度爆火。 某短视频平台上,“与王心凌合唱”刮起一阵旋风。 网友涌入合唱通道,用歌声回味青葱岁月,缅怀少年时光。 其中一位,引起了网友们的格外关注。 她,就是“月亮姐姐”王淏(hào)。 5月25日,王淏在短视频平台上放出和王心凌合唱的片段。 视频中,曾是许多人童年回忆的月亮姐姐穿着桃红色短袖T恤,扎着高马尾,浅笑嫣然,一脸明媚。 王淏已经43岁了,可在她脸上看不出岁月的痕迹,依然是那个清纯可爱的月亮姐姐。 网友的评论瞬间戳心:
只是一个简单的画面,却让无数人回到了从前。 那个网络不发达的年代,电脑还没有普及,孩子们放学后第一件事,便是回家搬起板凳,打开电视,蹲点守候少儿节目。 《七巧板》《芝麻开门》《新闻袋袋裤》…… 倍受喜爱的少儿经典,让孩子们记住了“月亮姐姐”这个可爱灵动的主持人。 “七巧板里欢乐多,小朋友们多快活,我是月亮姐姐……” 亲切甜美的台词,温润如月的脸庞。 时隔经年,王淏褪去了青涩,像一杯温开水,滋味不喧宾夺主,却是百味之中不可或缺的基底。 不疾不徐,淌至人心。 1978年出生的王淏,质朴、纯善、有力量感,是个典型的山西妹子。 王淏的爸爸是搞美术的,周围住的街坊四邻也都是文艺工作者。 由于耳濡目染各家“杂艺”,那些带着生命力的艺术仿佛渗入了王淏的每一个细胞,让她自小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家对面就是少年宫,什么雕塑班、曲艺班、绘画班、舞蹈班……我都尝试了一圈 ,而且年年都是优秀组员。” 王淏的艺术天赋,从小便显露端倪。 她在自己的窗台上,摆满了她捏出来的形态各异的小泥人; 在看完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她就能拉着院子里的一帮小伙伴自导自演一遍; 手工剪纸更是不在话下,一把小剪刀在她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剪出各种活灵活现的小动物。 7岁那年,王淏从一位姐姐那里听到了《猴王吃西瓜》的故事,她便带着这个故事去参加故事大王的比赛,获得评委老师的高度认可。 她拿到了那届比赛的冠军,也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播音梦”的种子。 王淏的妈妈十分尊重女儿的梦想,寻找专业老师为王淏辅导,并帮助女儿合理安排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时间。 高三时,王淏参加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面试,随后的高考中她的文化课也考出了不错的成绩。 当年,广院在山西只招2个人,王淏便是其中一个。 1996年,王淏进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与刚强、春妮、李梓萌成了同班同学。 大学期间,王淏便开始主持节目,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大三那年,央视的青少年节目招主持人。 王淏凭借过硬的主持功底以及富有亲和力的形象被成功录取。 刚进入央视,王淏便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主持《七巧板》。 《七巧板》作为央视一个名牌栏目,几乎是台里的风向标。 接手之后,王淏的压力非常大 。 要知道,《七巧板》之前的主持人是鞠萍,她温婉俏皮的主持风格深得观众喜爱。 王淏既要学习前人经验,也要调整自己的风格、定位,重新确立一种新的主持形象,同时还要不断地与小朋友进行沟通交流,使《七巧板》栏目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王淏加入后,她的名字成为第一个难题。 当时王淏还有一个搭档,是一只人偶熊,它的肚子口袋上有一颗黄色的星星。 节目组灵机一动,不如这只熊叫“星星熊”,王淏叫“月亮姐姐”,两人刚好是一个组合。 当时,少儿频道的主要主持人就王淏一个人,她不但要主持《七巧板》,还要主持《棒棒虎》《神游中国》和《芝麻开门》等节目。 曾经有一段时间,王淏连续10天都在录制节目,每天的录制时长都在12小时左右。 同事们钦佩地称她为“王铁人”。 2000年,王淏编辑出版了《月亮姐姐教画画》一书。 2001年,她独立策划导演了30集系列节目《七巧板探梦时间》,获得了小观众的好评。 …… 每一个笑容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真正厉害的人,不过是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在不断挑战自我中,变得内心丰盛,行为有力,让自己无坚不摧。 就像王淏那样,成为一束光,给别人带去鲜活的趣味和不息的希望。 事业上顺风顺水的王淏,在生活中也收获了爱情。 这个男人,就是默默陪在王淏身侧十余年的赵元龙。 赵元龙是一位非常低调的企业家,不愿过度曝光,王淏也默契配合,尽量不在公开场合同框出现。 都说嫁进豪门的女人不容易幸福,但是月亮姐姐却恰恰相反。 赵元龙很喜欢做家务,家里的大事小情也是他在操持。 在丈夫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王淏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度生活“不能自理”。 在某次节目中,被主持人杨帆吐槽:“我的天啊,你怎么连被子都不会晒?” 两个人结婚时,正处于王淏的事业上升期,因此他们没有着急要孩子。 直到王淏38岁时,夫妻俩才有了要孩子的打算。 因为高龄产子的风险比较大,怀孕早期,王淏便暂缓所有工作,卧床3个月保胎。 赵元龙全程守候,每天除了工作,就是陪在妻子身边。 吃穿用度,全部为妻子考虑好,建档产检,也跑前跑后张罗,不让王淏分散过多的精力。 初为人母的王淏也格外小心,平时非常注意饮食和运动。 一有时间,她还会约上台里的三五好友出去小聚。 这一切,赵元龙完全不干涉,由着王淏“胡来”,因为他知道,妻子不能离开朋友。 王淏的人缘极好,和朋友们在一起时,总是童心十足。 她会把天南海北的各地方言串在一起讲段子,总是逗得大家非常开心。 有时,她要拍一个新节目,朋友们都会鼎力相助,没有一个推脱拒绝。 原因很简单:王淏,我们信得过。 在她身边,每个人都很单纯,很开朗,似乎回到了童年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有次,王淏约了朱迅出来吃饭。 朱迅是出了名的“夫管严”,一边应约,一边电话报备。 王淏见了,一把抓过电话: “姐夫,我姐和我在一起呢!你就放心吧。” 可爱又刁蛮的口吻,逗得电话那头的王志哭笑不得。 孕晚期,王淏依旧“我行我素”,隔三岔五约闺蜜春妮出来吃火锅。 一天,她和春妮正吃在兴头上。 忽然,王淏停下了筷子。 春妮一脸不解:“怎么了?” 王淏特别淡定:“我羊水破了。” 春妮吓得六神无主,急忙拨打赵元龙的电话。 第一时间赶来的赵元龙,急忙送王淏去医院。 从饭店到医院的路,不算太远。 但赵元龙握着方向盘的手,一直在抖。 王淏后来回忆说:“其实,看见他那样,我挺心疼的。 但当时顾不了那么多了。 要知道,他平时可是非常淡定的一个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那种。” 入院后不久,王淏十指全开,看着她汗流浃背的样子,赵元龙于心不忍,却始终面带微笑。 他不能哭,得等到母子平安才行。 伴随着清脆响亮的婴儿啼哭声,王淏如释重负地握住了赵元龙紧绷的双手。 在儿子百日宴时,夫妻俩给儿子取名为“正好”,寓意来得正好。 虽然这名字并不华丽,却寄托着父母的爱。 正好一周岁时,赵元龙和王淏“盛装出席”,给儿子举办了简单的抓周仪式。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海灵格说: “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交换,双方的接受和付出达成了一种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 婚姻不是只有柴米油盐的琐碎和争吵,更是琴瑟和鸣的温暖和美好。 好的婚姻,不仅风平浪静时可以携手人生,谈笑自如;更是在暗礁波动时,依然不怨不怒,不离不弃。 生子之后,月亮姐姐逐渐隐退,全身心陪伴在儿子身侧。 儿子第一次开口叫“妈妈”,第一次蹒跚学步,第一次……王淏事无巨细地记录,记在视频里,也记在心尖上。 生活中,王淏经常更新自己和儿子相处的日常琐碎。 比如—— 王淏假装训斥儿子,她瞪着眼睛,皱着眉头,表情看起来十分严肃。 不过,儿子看起来并不是非常害怕,反而从后面抱着妈妈,还亲了她的脸一口。 被亲后的王淏,气似乎一下就消了,对着镜头开心大笑。 很多网友笑着评论: “正好太可爱了,一个亲亲就把月亮姐姐拿捏了。” 再比如—— 视频中,她拿着大葱假装是指挥棒,过了一会儿她又拿起西葫芦,把西葫芦当琴箱,大葱当琴弦拉起了小提琴。 一旁的正好,则拿着锅铲和锅盖假装在打鼓,母子两人用瓜果蔬菜锅碗瓢盆完成了一场交响乐的演奏,十分有趣。 3岁的正好,到了入园的年纪。 王淏便分享了一段自己送孩子去上学的视频。 幼儿园门口,看着儿子的背影,王淏依依不舍,眼角沁出了泪花儿。 等到儿子放学,王淏又是第一个出现在校门口,等着接儿子回家。 另一边,爸爸赵元龙从不缺席。 正好一岁时,赵元龙就有意让儿子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培养他的独立习惯。 去年,王淏写了一本书,虽然书名叫《月亮姐姐当妈妈》,但里面有很多爸爸和宝宝的互动细节。 王淏相信,为人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越的物质环境并不是最重要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爱,才是终生受用的礼物。 正如稻盛和夫在《母亲的教诲改变我的一生》中写的那样: “我母亲所做的,只有日复一日开朗乐观地面对生活,真实地把自己勤奋努力的样子展示给孩子们看,并且用她那无与伦比的爱守护着儿女。” 父母能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童年的温暖,更是生命的滋养。 时隔几年,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的王淏,作为主持人“月亮”接手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节目《向幸福出发——为爱而歌》。 她还是记忆中的“月亮姐姐”,浅笑嫣然,明媚如初。 她带着嘉宾们走进真实的生活,一起做公益,共同将爱传给更多需要的人。 而仔细看,也能发现王淏的眼里眉间,多了一些岁月的痕迹,更多了一丝宠辱不惊的淡然。 闲来无事,她会安静地画画,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全部融入笔尖。 她也会上综艺,和台里的同事们拉家常、话未来。 生活的车轮滚滚向前,王淏踩着自己的节奏,不慌不忙,悠然美好。 巴菲特说: “生命中最重要的投资,就是找对和你结婚的人。” 幸福家庭的相似之处在于:把家人放在心上,成为彼此的羽翼和根基。 向上,彼此独立,共同成长;向下,惺惺相惜,共担风雨。 当年华老去,家也是最好的休息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