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见病知源”的点滴体会

 经方人生 2022-06-16 发布于四川

 中医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的传承下去,除了前人为之奠定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基础,最重要的就是治病疗效。但是医者临证效果的发挥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这就要求医者既要正确掌握经典的方法论,还需有经验的积累,又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医圣张仲景在原序里说:“... ...虽未能尽愈诸疾,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意思是如果按照我的方法去探究疾病的本源而诊治疾病,虽不能把每个病人都治好,但大多数病人都会见效。由此可见,仲景见病知源的思想精神,是我们必须要研究并掌握的。

    所谓的见病知源,愚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晓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二是要能从中医思维了解疾病的来源;三是要能辨析疾病寒热虚实的本质。

    读仲景书,重在会仲景意。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最基本思想,就是告诉我们病分六经的大规律。世人患疾病万千,若不按六经的规律寻诊,必陷入乱丝无头。六经辨证的三阴三阳,大致划分了疾病的阴阳属性及其病位。其次是六经辨证的方法论基本概况了疾病的发展、传变规律。在六经的大规律下,病证有章可循,治疗用方有理有据。

   六经辨证的大规律我们应该怎样具体的把握运用呢?一是在新病小疾、证候单纯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六经的方药直接用方;二是在证候过于复杂,患者主诉多、全身上下处处有症状的时候化繁就简,按六经找病。例如,我们都知道耳鸣是难治的疾病,杭州一女士突发耳鸣一周,电话向我求诊,我断她是外感引起,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开方葛根汤合小柴胡汤三天服罢痊愈。因为外感太阳病五官七窍可闭塞,少阳经关联于耳道,外感邪气阻经可成耳鸣,这就是初病单纯直接用方。再则,有些病人虚实夹杂,久病旧疾,表里证皆有,主诉症状多,此时运用六经辨证的普遍规律,表里双解,斡旋中焦,可用三方姜连汤为框架再行加减,多可大见功效。

    怎样更好的从中医思维了解疾病来源呢?中医病理观的建立与娴用非常重要。中医观点下人体的发病因素最常见的就是外感于邪气,内耗于精血,损于脏腑,伤于情志。但当患者向医师表述疾病时,绝大多数用的都是西医的病名,医者万不可按照病人讲述的西医病名去治病。做为医者应该能够区分并对应起中医相应的病名,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进入中医的逻辑思维。因为许多时候西医病名所表达的含义,与中医疾病观的认识会大相径庭。例如面对一个肠梗阻大便不通,腹痛呕吐的病人,在西医已经形成的定式思维下,认为必须要手术治疗。但在中医看来,就是一个阳明腑实的急证,多数用下法的大承气汤就可以解决。

    其次无论是中医病名或者中医术语的语言表达,应该更多遵循仲景学说的语言环境,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医者见病知源的思维模式。

    在《伤寒论》中,仲景很多条文的描写,不仅是对病理现象的高度概况,也是对病家证候场景意境的独到凸现。如原文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读此条文,眼前既展现了一个高热寒战,又要添衣加被的病患形态。这也是对真寒假热病理状态的高度概括。原文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仲景此条文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阳热之人,外感后服桂枝汤又出大汗,伤了津液,烦渴难耐,急需大量喝水的一个病理现象。

   再如太阳篇中的“体痛呕逆”“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身痛不休”“啬啬恶寒,淅淅恶风... ...”“喘而胸满”“阴阳自和”... ...

   阳明篇中“渴欲饮水数升”“舌上干燥而烦”“腹满身重”“痛不可近”“谵语遗尿”“身如虫行”“面合色赤”“但头汗出”“食难用饱”... ...

   少阳篇中“郁郁微烦”“胸满烦惊”“往来寒热”“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目合则汗”... ...

   太阴篇中“自利不渴”“腹满而吐”“胸中满而烦”“时腹自痛”“四肢烦痛”... ...

   少阴篇中“但欲寐”“恶寒而蜷”“口中和”“心中烦,不得卧”“必动其血”“温温欲吐”... ...

   厥阴篇中“手足逆冷”“见厥复利”“冷结膀胱关元”“血弱气尽”“邪结在胸”“热深厥深”等等不胜枚举。这些经典思维下独特的语言描述,皆可为我们见病知源提供思考。

   能否辨析疾病寒热虚实的本质,是见病知源,辨证用方,决定疗效的关键。医者通常辨证用方的抓手,一是证候与方子的对应;二是在四诊合参下辨识病机;三是个人临证掌握的一些经验方法。我的体会是,按照经典的规律与法则,随着辨证水平的不断提高,应培养形成一种对疾病认知的“意念”,这种意念暂可以称之为看待疾病的“穿透力”。但这种“穿透力”决不是对疾病随意的臆测,而是在经典思维的作用下,在六经大法的前提下,抓住关键证候特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病位的关系、疾病表里寒热的关系。

    如此“见病知源”思维的培养,尤其在远程问诊病人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当远程诊治病人时四诊不全,脉象不见,独余问诊。要在纷繁的证候中排除干扰,能够迅速判断出疾病的本质,这还需要多多发挥问诊的技巧。比如当今发病率较高的肺癌,中医问诊要抓住几条关键,一是当下主证,二是反应寒热虚实真实面貌的兼证,三是结合患者体质状况,思维不可受肺癌病名的限制,要辨出肺虚肺萎、肺寒肺结、肺热肺痈,才能出手必效。

   其次是治疗上研究合方思路亦可反推循证溯源,对用方增效大有帮助。如疫情期间一肠癌术后患者远程求诊,电话问诊得知:便血严重,多方治疗无法止血。伴肛门下坠,粘液便,大便一天十多次;腹痛里急,肛门灼热;颈肩不适,乏力明显,食欲差;舌胖大,苔滑腻。虽未见人,凭印象便知此乃主证热利,兼证水湿,或兼表证。必合方而治: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五苓散三方相合。服药便血立止,诸证好转。

   再如一个年轻女性患者早期宫颈癌伴hpv阳性,确诊后恐惧痛哭,年纪轻轻未婚又不想手术。证见接触性出血,水样白带色黄味臭,四肢怕冷、型瘦面黄、纳差,脉细弱。但又见口苦心烦、泛酸,口腔溃疡,齿龈出血,便后肛周灼热。按六经来辨,为典型的阳明不足太阴积热,寒热错杂,虚毒蕴结下焦。治疗以三方姜连汤为主兼行加减,服药半年后检查,结果令患者欣慰至极:宫颈已相对光整,hpv转阴性。此患者既然三方姜连汤加减能够治愈,反推必是表里不和,中焦不足,寒热并存,体虚毒恋。

   见病知源的较高境界,只要把中医经典法则运用得当,加之实践的不断积累,是可以修练而成的。

蔡氏经方,蔡长友,2022年4月5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