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故事正文 在广西,有一位李姓通判,(清朝时的通判也称为“分府”,正六品,为辅助知府,分掌粮、盐、都捕等政务。大多设立在边陲地区,以弥补知府管辖不足之处)府上畜养了七房姬妾,家中金银珠宝堆积如山,在当地首屈一指、富可敌国。(不知是否为“非法所得”?) ![]() 无奈天不假年,这李姓通判还没来得及纵情红尘、游戏人间,仅二十七岁便染病而亡,命赴黄泉。(莫非是老婆娶太多了,把身子掏空所致?)李府有位管家---老刘头(原文作“老仆”),平素为人忠厚谨慎。伤感于主人英年早逝,老刘特斥巨资请僧人设祭坛、做法事,与那七房姬妾一同悼念主人。 好巧不巧,李府又迎来一位口称“化缘”的道士。老刘没好气地呵斥到:“没看见咱们正忙着办丧事吗?现在哪儿有功夫搭理你?快走,快走!”(是因为你们不信道教,所以不顺便请他一起来做法事么?) ![]() 那道士捋须大笑:“原来如此,敢问施主是否想让你家主人死而复生?贫道只要略微作法,便可令其还魂。”老刘闻言,吃惊不小:“这...待,待我禀明我家夫人。”他一路小跑,径直奔入内室告知那七位姬妾。得知还有这种神奇操作,她们争相跑出屋外打算问个究竟,结果道士早已不见踪影。 众姬妾埋怨起了老刘:“你怎么把活神仙给赶走啦?主人复生的机会都被你给错失了,瞧你干的好事!”一通数落下来,即自责又难堪的老刘找借口说去市集采办后续法事所需的祭祀果品,趁机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不曾想,在街上老刘又撞见了刚才那道士。老刘一个箭步上前,拽住道士的道袍,落泪哀告:“法师叫我好找!方才是我有眼不识泰山,言语冲撞,您多包涵。有什么法子能让我家主人复活,我们都愿一试。” ![]() 那道士叹了一口气,说:“不是我救不了你家主人。人家阴曹地府“魂魄管理局”是有账目的,定员多少,都有记录。想复活一个,就得再死一个补上。谅贵府也没人想当'替死鬼’,所以我才不辞而别。”老刘听罢,若有所思,却答到:“那您先跟我回府,容我们从长计议。” 老刘将道士“挟”回李府,便将方才的对话内容告诉了众姬妾。她们起初得知把那道士找了回来,正准备欢呼雀跃,可听到要牺牲自己才能救活通判,继而又装聋作哑、默不出声。 ![]() 老刘见此场景,咬牙跺脚,摘下头上的瓜皮帽摔于地面,愤然高呼:“娘子们各个如花似玉的年纪,就这么死了,着实可惜。我一风烛残年的糟老头子,也活够了,就让我替主人死吧!”(果然忠厚。) 他走入大厅问那道士:“我这老奴替主人赴死,可乎?”道士答说:“只要你无怨无悔、无畏无惧即可。”“没问题!”“念你一片赤诚,先去跟亲朋好友话别,交代一下身后事。到时候我再作法,三日做完,七日见效。”(无效退款么?) ![]() 于是老刘将道士供养在府里,早奉茶晚递水,毕恭毕敬、无微不至。接着他返回邻村老家,跟亲朋故旧讲述这些天来的遭遇,并与之一一告别。亲友中有笑他傻的,有敬重他忠义的,有可怜他的,也有揶揄不信邪的。 老刘也不管旁人如何看待自己,统统一笑了之。他返回李府的路上,经过常常烧香朝拜的关帝庙,便进去下跪祷告:“关圣帝君在上,老奴我要替主人赴死,恳求圣帝老爷助那道士找回主人魂魄,拜托拜托。”话音未落,坐在供桌前闭目诵经的赤脚和尚忽然跳将起来,高声疾呼:“瞧你满脸妖气,必定大祸临头!贫僧有办法救你,切莫外泄!”一面说一面塞给老刘一个纸包,同时神神秘秘压低嗓音叮嘱道:“到时候再打开看!”哈?到什么时候?一脸懵逼的老刘正欲开口发问,那和尚却已无影无踪。(靠,又一个神仙??) ![]() 老刘无奈,只得收好纸包,返回李府。待进入自己房间,他偷偷打开来一瞧,原来是五片指甲,一根细绳。尽管不知道是何宝物,但老刘还是毕恭毕敬地将纸包纳入怀中。 三日后,那道士如约作法,他命人将老刘的床榻挪到与主人灵柩相对的位置,随后用铁锁将老刘反锁于灵堂之中,一日三餐都从墙角处的小洞递送。道士则与众妻妾在天井下设坛,彻夜不休。 ![]() 老刘孤身一身,躺在床上,两眼望天,静观其变。起初并无异样,老刘正犯嘀咕呢。忽然,伴随着嗖嗖风声,从床下钻出两个绿眼珠、深眼窝,浑身长满短毛,脑袋大如车轮的“黑鬼”。它俩直勾勾地盯着老刘,一边瞧一边绕着棺材转圈,接着又用利牙“咔咔咔”啃起棺材板儿来,很快,棺材被咬开一条裂缝。 ![]() 从那缝隙中传出一阵急促的咳嗽声,听起来就是李通判。俩鬼掀开棺材板,把那毫无血色的尸首扶起,接着又拿手掌按在其腹部不断摩挲,一通操作下来,李通判居然开始哼哼唧唧。(腹部按摩?) 老刘揉揉眼睛,没错!就是主人,可他声音怎么听着像是那个道士?难道这就是关帝庙中赤脚和尚所谓的“大祸临头”?老刘不敢多想,急忙从怀中掏出纸包打开,但见五片指甲飞出,化为一条身长数丈(十来米)的金鳞巨龙,直扑老刘。 ![]() 那金龙抓住老刘,用细绳将其绑在房梁之上。老刘吓得头晕目眩、寒毛耸立,他低头望去:俩鬼扶着李通判从棺材爬出,缓缓走到他的床边,见床上空空如也,李通判操着道士的口音吼道:“不好!我的法术失败了!”俩鬼闻言顿露狰狞,开始满屋寻找,结果一无所获。李通判大发雷霆,抓起老刘的铺盖被子“擦擦擦”像撕纸片似的扯得稀碎。 其中一鬼偶然抬头,意外发现绑在房梁上的老刘,面露喜色。它与李通判蹦跳着一起伸手来抓,就在指甲将要碰到老刘胳膊的一刹那,天空“轰隆”响起一声炸雷,一道闪电划过。老刘应声跌到在地,待他仓皇爬起时,那棺材已然闭合如初,俩鬼也烟消云散,不知何往。 ![]() 众姬妾听见雷声,赶来开锁推门,进屋一探究竟。老刘遂将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和盘托出。他们连忙去法坛下查看那道士(不是跟姬妾们一起诵经么?),结果发现道士道士已被雷劈得外焦里嫩,尸首后背还有硫磺大书的“妖道炼法易形,图财贪色,天条决斩如律令”十七个小篆字样。 ---看到这里总算明白了,原来是那道士觊觎李通判的万贯家财与貌美如花之姬妾,便设计这套李代桃僵、借尸还魂的骗局,忽悠老刘。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因老刘义薄云天,感动上苍,遂施以天雷之法铲除了这妖道。 故事出处 上面这则故事原题《李通判》,出自清乾隆时期的浙江文人袁枚所著的文言志怪笔记小说集《子不语》。正集大约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前,后来又陆陆续续补充了一些篇章,汇为续集。 《子不语》的书名出于《论语·述而》中:“子不语怪力乱神”。后来袁枚发现元朝时已有同名作品,遂又改为《新齐谐》,出于《庄子·逍遥游》中:“齐谐者,志怪者也”。不过元代同名书早已失传,故后人仍多沿用《子不语》之名。 该书参考六朝志怪小说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大都言鬼神,谈怪异,其中因果报应、荒诞迷信成分较多。全书文字简练、语言自然、亦庄亦谐,展现了光怪陆离的世间百态,用极尽幽默且晦涩的方式揭示了当时清代社会的诸多恶弊,体现了袁枚对理学思想的批判和对封建迷信的怀疑。 ![]() 结语 “没头没尾”是古代志怪故事的通病,上文中那道士是以何法“借尸还魂”?为何需要替身?地缝里钻出来的俩黑鬼是何来头?关帝庙中赤脚和尚是何人,又为何要帮老刘?作者统统并没有交代。但妖道因贪念而遭受天谴雷劈,老刘因忠心侍主而被关帝所救,由此看来,本故事亦脱不了主张因果报应、惩恶扬善之观点的志怪小说主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