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配式建筑因自身建筑特性,在预制构件与现浇部分二次浇筑易形成渗水通道,遇雨季易发生渗水。 渗水部位具有多样性,主要有外墙预制墙板间的竖向拼缝及水平拼缝、外墙预制墙板与现浇结合处的竖向拼缝与水平拼缝、外墙PC门窗、阳台板空调板等水平构件的节点、多水间叠合板拼缝、多水间叠合板与现浇部分拼缝、多水间管道与预制叠合板节点等部位。 PC拆分设计不合理 原因分析 PC拆分设计是在常规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增加对PC技术的延伸设计,构件拆分指的是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深化设计,是在建筑结构图纸上的二次设计。 现阶段PC设计因设计合同额本较低、设计工期较短等原因,从构件结构分析角度出发,考虑构件荷载传递、构件生产、构件吊装运输等,并未全面考虑安装施工问题,加强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专业间的配合,特别是在构件节点的防渗漏设计,还处于薄弱环节。 预防措施 现阶段预制构件拆分设计是基于满足原结构设计要求的原则,在保证结构受力稳定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达到形状相同、类别减少的要求,以满足生产与安装的需要。对于构件的端面为基本平面,在混凝土浇筑后,新旧混凝土接触面也为基本平面,形成的渗透路径较直接。因此,在预制构件拆分阶段应充分考虑此问题后再进行优化。 (1)外墙构件连接暗柱处增加外页板(图1); (2)楼面标高处增加现浇上翻梁(图2); (3)外窗附框一次浇筑成型(图3)。 ![]() 1 ![]() 2 ![]() 3 预制构件自身质量不合格 原因分析 构件浇筑完养护不当、构件运输、吊装不合理引起构破坏,造成表面不平整、尺寸偏差过大、缺棱掉角、蜂窝麻面等,处理不当很容易在构件端部位置发生渗水。 一方面原因是预制构件表面不平整、垂直度较差,导致预制构件之间缝隙过大,又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产生渗漏隐患。 另一方面因构件本身质量问题,水泥等胶凝材料流失,骨料间存在缝隙,在水压力作用下很容易贯通,发生渗水。 ![]() ![]() 预防措施 工厂化生产的工艺改进: (1)构件生产时端面毛面处理(图1); (2)构件端部与现浇结合处增加预埋螺杆洞(图2); (3)构件下部现浇部分设置浇筑簸箕口(图3)。 ![]() 1 ![]() 2 ![]() 3 安装工艺不成熟 原因分析 一方面现浇部分支模未合理地考虑与预制构件之间的吻合关系,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容易漏浆,影响混凝土成型质量;另一方面,该处因混凝土浇筑先后顺序关系,易形成冷缝,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发生渗漏。 预防措施 安装施工工艺的优化 (1)节点处现浇钢筋优化(图1); (2)节点处现浇模板优化(图2); (3)构件之间接缝处防漏措施(图3)。 ![]() 1 ![]() 2 ![]() 3 构件注浆不合格 原因分析 套筒空间与构件底部坐浆层集合成一个封闭的空间。若钢筋套筒连接不紧密、构件注浆不饱满,不但严重影响套筒钢筋荷载应力的传递,且易形成夹层,并与底部坐浆层贯通产生渗漏隐患。 预防措施 强化灌浆施工: (1)钢筋直螺纹加工。钢筋安装时提前下料,下料长度考虑与灌浆套筒连接配合的丝头长度以及需要灌浆连接的长度。钢筋端头要求平直,不允许出现马蹄形或者弯曲现象。 (2)钢筋与套筒的连接。用管钳或扳手将钢筋丝头与套筒螺纹拧紧连接。拧紧时严禁触碰套筒上的灌浆、排浆接头。 (3)压力灌浆。灌浆前应将灌浆泵注水润滑并持续注入水泥浆将灌浆泵及管道内的空气排除,然后将喷嘴注入连接套管入口,持续灌浆直到套管出口溢出灌浆料后立即用橡皮塞塞住洞口,再清洁构件表面流浆,第二天即可拔出橡皮塞并将构件表面洞口修补平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