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年全国高考释放强烈信号:教育回归本源,要“死记硬背”了

 郑飞3bbr5o1bk2 2022-06-16 发布于北京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学生普通反应比往年难了不少。尤其是全国甲卷语文,让学生惊呼:太难了!特别是有关《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考题,简直让众多学生无从下手。

据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说,想写好这篇作文,考生必须具备以下功底:1.了解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对于《红楼梦》、中国古典园林文化都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2.要有相当的古汉语素养,而这种素养对于精读《四书》《五经》的孩子来说,如鱼得水,而对于只读课本,只会整天在题海战中刷题的孩子来说,就是噩梦!

今年高考全国卷除了语文难,新高考1卷的数学,孩子们反映也非常的难,很多孩子出考场直接就哭了,因为很多题型孩子们表示压根就没见过,更别说会做了。

那么这次高考卷这么难释放出哪些改革信号呢?大语文时代来了!得语文者得天下!

教育部前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教授说,今后高考主要考语文,语文主要考作文。语文增加难度,增加题量,增加文字量,由四五千字增加至八九千字一万字,增加古诗文,增加区分度。北大教授、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说,今后高考语文试卷要逐步地让15%的人做不完题。

语文考试是越来越难了!不光语文越来越难了,数学也越来越难了,今后高考数学试卷的文字量由二三千字,慢慢增加到四五千字,增加破题的难度。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决定数学的破题能力。没有深厚的语文功底的人,是很难在今后的高考中掌握决胜权。这是大势所趋,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已成了很多只会刷题,不重视古诗文经典的诵读的孩子的噩梦。该醒醒了!

我在往期的节目中曾说过,孩子在0~13岁以前要多读书,要读圣贤书,读古诗文经典。有人就说“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好还是不好?他的观点就是说,孩子理解了才有用,没理解,死记硬背,就没有用。

今天,晨羲来重点谈一谈“死记硬背”,到底要不要死记硬背?

我们的学习包括两大类:语言人文类和数理科技类。孩子0~13岁的这个年龄阶段,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候。

语文、音乐、美术这种人文类学科是形象思维,是整体吸收,没有先后,不用循序渐进,不需要懂了才教。因而学习过程必须坚持从最难的学起,因为婴幼儿学习是没有难易之分。在孩子记忆力最强的时候,我们就要给到他最有价值的东西,趁着他记忆力最强的时候,把最有用的最有营养的东西,把它先装到大脑里面去。这种人文类的学科他是不需要理解就可以学,是必须从最难的学起,高度笼罩低度,潜移默化,是坐滑滑梯,越学越轻松。

如果你从最容易的学起,就越学越难,越学越累,是登山,最后学不下去。人文类知识学习必须早,越早越好,早到什么时候?0岁开始,胎教开始,这类学科的大师都是胎婴幼儿开始学习,学习最高深的最经典的东西,潜移默化。胎婴幼儿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学习是潜意识学习,是整体式海绵式学习,你给他什么,孩子就吸收什么,不分难易。

刚生下来的婴儿,他什么也听不懂,什么也不会,你说要要他理解了才教,那你教他什么呢?因为他什么都不会呀,不会喊爸爸,也不会喊妈妈,你说要不要教他说“爸爸”“妈妈”呢?你说他不理解,我不教了。

如果你要坚持理解了才教的原则,那你的孩子,那恐怕这一生就被障碍了,他的肚子里永远没有东西。一个人肚子里什么东西都没有的,你要他谈什么理解呢?所谓的发现是必须在你有了理解的基础上,有了知识积累储备的基础上。什么都没有积累,他是一片空白,你要他谈什么发现呢?要他怎么去解决问题呢?

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你首先要他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才能去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所以呢,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实践中积淀形成了优良的文化学习传承传统,那就是从小带着孩子诵读经典。

孩子读经典当然是不理解,但是你先把它装到大脑里去,只有把它先装到大脑里去,它才会慢慢的酝酿,去消化,慢慢的去理解它,才会有新发现,新创造新发明。

这和学数学不一样,数理科技类学科的学习,需要逻辑思维,要循序渐进,是登山,是必须要理解了懂了才能教,不能拔苗助长,比如说他不懂得1 1=2,你怎么去教他1十2=3呢??所以数理逻辑类学科学习不宜过早。12岁以前的孩子最擅长的是记忆模仿,孩子的背书是特长,不擅长分析理解。数理逻辑学科的学习是必须是坚持理解了才能教的原则。数理学科是术,术的知识必须理解了才教。这种知识是不宜在13岁以前过早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好?10岁。最好小学一二三年级不要开算术课,开珠脑心算课。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建议小学一二年级不要算术课。100以内的加减法,在6岁一年级学习花费一年时间,10岁才学只需要一个星期。过早学习数理,是浪费孩子生命!

但是学习语文不一样,语文是在情境中学习,不需要理解就可以教他,是潜移默化,环境熏陶,心领神会,整体吸收,读着读着,学着学着,他就能够自然的领会。当一个孩子13岁时就把《四书》《五经》都背下来了以后,不断酝酿、发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它自然能够慢慢消化,自然能够开化运用。

如果你要理解了才教你的孩子,恐怕没有办法学到更深的东西,没有办法成长。从诵读古诗文经典开始,让孩子从小接受圣贤智慧的启迪,在圣贤的思想的熏陶下成长。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孩子聪明,先修大脑高速公路——大脑神经网路。而这个大脑高速公路是必须在大脑发育成熟的过程(0-13岁)修建,错过永不再来。13岁以前必须修建好大脑高速公路。

而修建高速公路最简单最高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反复读,不厌其烦地读,这是孩子最擅长的,特别是群体读,有节奏地读,韵读,唱读,津津有味,摇头晃脑,乐此不彼。读着,读着,就进入潜意识,终生不忘。读着,读着,高速公路在不断延伸,不断加宽。孩子只要每天读100字100-200遍,1-2小时,一年就能背3万6千多字,6年孩子13岁时,就能背20万字。

此时大脑中那张密集的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已经修好。20万字经典储备加上一张高速公路网,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有人说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你让它装那么多东西,它装不进去呀,他的这条高高速公路没有修好,它装不进去啊,等他修好了再学啊。殊不知孩子的大脑的高速公路就是在不断的读书背书中修起来的。

凡是读书读的少的,他的大脑神经网络就稀疏,大脑神经网络稀疏,它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就比较迟钝,因为他路不通,路不通就思维不通,信息不通。13岁以后,你再说来修建高速公路,已经没有了机会了,迟了!

大脑的高速公路,大脑的脑神经网络的构建,就是要在他不断发育的过程当中,我们给他丰富的信息刺激,让他在大量的读书背书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刺激它。脑细胞接受刺激,一个个长出神经树突触突,不断升出,彼此连接,然后形成了越来越密集的高速神经网络,然后他的记忆力就越来越强,他的学习力就越来越强,他的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强。

“死记硬背”还有另一个名词,叫“博闻强记”,杰出的人才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练就了“童子功”,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唐晓敏说,现代中国教育没有资格批判“死读书”,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是背诵经典,接触中国文化中最重要、最出色的部分。

经典是人文理想的荟萃,是民族智慧的源头。经典教育是根基教育,能帮助孩子奠定五大人生根基,即:语文根基、人文底蕴根基、好习惯根基和高尚道德的根基、记忆力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阅读体验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