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别了,我的母校》作者:雷庆林

 作家文坛 2022-06-16 发布于河南

   1964年夏季,我从抚顺市东洲区(原露天区)平山小学毕业,考上了抚顺市第20中学。

  20中学坐落于东洲区老虎台东部,是一座三层楼房,坐北朝南。它的对面是老虎台煤矿的独身职工宿舍。两者之间有一个诺大的操场,是我们上体育课、打篮球、踢足球、开运动会,冬季滑冰的主要场所。东面是一座山,过了这座山就是青草沟。西面也有一座山岗,从山下到山上不规则的排列着许多的平房,在此居住的也大部分是老虎台煤矿的职工。

  当升中学考完试以后,我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太理想,以为考不上了,为此,我还曾偷偷的哭了一场。当发榜时,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才放下心来。还别说,真的就有一些同学,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名落孙山。

  那时,已经有了公办中学和民办中学之分。如果考不上公办中学,只好去念民办中学。当时,两所中学给我的感觉和区别在于,公办中学是楼房,而民办中学是平房。平房就得生炉子。据说,学生还得自己往学校拿劈柴和煤。而且,民办中学的学费,也比公办中学高很多。这样,无疑会给家里增加经济负担。关键的问题是,没考上公办中学,觉得没脸面,感到辜负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上中学时,从我家到学校,大约要走15分钟的路程。学校有一个供应开水的水房,除了供应开水,主要负责为带午饭的同学馏饭盒。中午取饭盒时乱哄哄的很拥挤,因此,有把饭盒掉地上,饭菜撒一地的,有拿错饭盒的,还有偷别人饭盒的。看到这种情况,我中午就不带午饭了,干脆和别的同学一起走着回家吃。

  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校长叫于龙,党支部书记叫刘长泰。

  刚上中学时,共和国成立前后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到了上中学的年龄。那时候,人们的计划生育观念还十分淡泊。所以,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这拨人上中学时,我们这个年级有6个班,每个班都有50多个同学。我们的下一拨,竟然有13个班。记得给我们当班主任的有李旭升、李宝茹老师。还有一个姓齐的女老师,很遗憾,我已经记不得她的名字了。最后一届的班主任叫刘递连,也是他把我们送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他也是我们从农村回城后,联系比较多的一位老师。直到现在,很多同学仍然和他保持着联系。

  20中学的生源,主要来自抚顺矿务局十一厂小学、华丰化工厂小学、平山小学、老虎台第一小学和老虎台第二小学。当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文革”开始,学校基本处于停课状态。后来,又搞“复课闹革命”,折腾了近两年的时间。因此,我在这所中学顶多也就两年的时间。属于“老三届”中初二的学生。1968年秋季,无论公办还是民办的学生,也无论是中学还是高中的学生一律下乡。后来,知青返城时,已经不分彼此,待遇是一样的了。下乡两年多之后,我走进了军营,在部队呆了5年。1976年,我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此时,距离我离开我的母校,已经过去了将近8年之久。

  我的母校,在我的心里始终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我毕竟在它的怀抱里生活了近两年的时间。那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青葱岁月。也是我学习到的知识最扎实的两年,为我后来走向社会,走向新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回城后,到母校补办过一次中学毕业证之外,几乎再没有去过这所学校,更不知道它变成了什么模样。很想再去看一看它现在的尊荣。但后来听有的同学说,这所学校已经扒掉了。我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因为没有学苗?还是地皮被征用?反正它已经从人们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十分怀念我就读了近两年的母校,怀念那些朝夕相处同学,还有教给我们文化知识的那些老师,怀念我无忧无虑的中学时代。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到母校当年的那个位置去看一看,探访一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再去寻觅我梦中的那座心灵的圣殿。

作者简介:雷庆林,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 男 1950年生于抚顺 爱好读书与写作 曾在企业任宣传干事、宣传教育主任 区文明办主任 乡镇党委副书记 区委党校副校长 有多篇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杂文、游记等发表于中央、省、市、区级报刊、杂志。2020年10月出版18万字《我的知青岁月》纪实作品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