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大师比较研究|阿尔瓦 · 阿尔托 vs. 勒 · 柯布西耶

 陈正兴 2022-06-16 发布于湖北

01

原生家庭对两位建筑大师的影响

“原生家庭”的话题在前些年曾引发多方关注,继而带动对于儿童教育问题更多的思考。以当下的标准去衡量,现代建筑的两位大师——勒·柯布西耶与阿尔瓦·阿尔托都算不上生长在一个足够好的家庭中。前者的父母显然更偏爱哥哥阿尔伯特,使得爱德华自感相形见绌。即便后来爱德华“变成了”蜚声世界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他仍无法摆脱那道阴影。阿尔托在这方面显然更幸运,来自妈妈的爱是那般充沛,在爸爸去野外远行、测绘的日子里,阿尔托可以睡在妈妈身边。然而更为不幸的是,因感染脑膜炎,妈妈在阿尔托8岁的时候溘然离世,带走了那片最温暖的天空。

文章图片1

绿色环抱的拉绍德封小城

文章图片2

芬兰的湖面

本书的作者恰好是两位母亲。萨拉·梅宁(Sarah Menin)在博士阶段曾完成阿尔托和西贝柳丝的平行研究,后作为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建筑、规划与景观学院的教师,讲授建筑历史与理论及建筑设计课程,并从事设计实践。弗洛拉·塞缪尔(Flora Samuel)在剑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接受教育,后从事建筑实践,数年之后开始撰写有关勒·柯布西耶在圣波美项目的博士论文。她曾在英国加的夫大学威尔士建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之后成为巴斯大学建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自2009年起的4年中,她出任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如今任教于英国雷丁大学。她于2018年成为首任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研究副会长。由两位女性作者共同完成对于两位男性建筑师的比较研究,这本身就很有趣。而她们能秉持独特的女性视角,从二人童年时期与妈妈的关系着手,在专业领域深入探讨两位大师与自然的关系,尤有新意。

作者以英国儿童心理分析学者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的观点作为本书论述的一个理论根基。温尼科特的研究聚焦母婴关系,将母亲视为孩子最直接的外在环境。他提出当童年处于“足够好的”(good-enough)环境时,孩子“对环境(最初是'母亲’)怀有充分的信任,便可产生潜能创造空间”,从而促进对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探索。显然,两位大师的童年并不拥有这样的环境,而这种缺失在他们心中都留下了永久的“裂隙”(gap),相伴终生。试图填平这个裂隙的过程异常艰难。母爱的缺失需要某种替代,一个更为宽广温暖的替代,便是自然——那种滋养了世间万物的存在,无疑是妈妈的躯体与精神的延伸,而自然天地本身就具有某种母性特征。

文章图片3

勒·柯布西耶童年的画作

文章图片4

阿尔托的早期画作

本书所作的比较研究,便是从女性视角重新审视两位大师的一些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对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她们认为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味。结合先前的相关研究,那三处竖直的高塔,被分别赋予了圣母玛丽亚、建筑师的母亲玛丽以及抹大拉玛丽亚的身体意象;而后面“水从屋顶通过形似滴水兽的构件逐层落下,仿佛一对抽象的乳房,注入宛若子宫的储水箱”。这些女性身体的象征,在那座本应属于哥特式建筑的小山顶上,成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本无基督教信仰的勒·柯布西耶在这个作品中超越了时间,将宗教的意涵与某种原始的自然信仰结合起来,似乎回归了更趋本原的解释。同样不信教的阿尔托在芬兰东部武奥克森尼斯卡设计的三位一体教堂,以其极为模糊的建构语义,从另一个角度诠释自然——它是丛林所化育的万物之一,它庇护“心灵的洞穴”;如旁边的白桦树一般,正在生长,也正在凋亡。

文章图片5

朗香教堂局部

文章图片6

武奥克森尼斯卡的三位一体教堂构思草图

文章图片7

武奥克森尼斯卡的三位一体教堂室内一

文章图片8

武奥克森尼斯卡的三位一体教堂室内二

从童年的缺失一步步延展,本书以敏锐的女性视角独辟蹊径,给予一系列伟大的建筑以更具自然性的解释;同时,也以专业的语言,呈现出二人历经挫折后勃发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02

回归自然的大师隐身之所

据说勒·柯布西耶特别关注自己的仪表,在公众视野下的他随时保持欧洲绅士的风雅与精致,特别是在他最偏爱的摄影师吕西安·埃尔韦(Lucien Hervé)早期的镜头中,俨然通体都是城市上层人士的风尚。阿尔瓦·阿尔托的形象略显随性,更多一些温暖感,但在公共面前仍笼罩着某种现代城市的光晕。然而当我们面对法国南部马丹角的海边小木屋,或是步入莫拉特赛罗丛林中的试验住宅,二人的公众形象与他们晚年隐身之所的巨大反差会令人惊诧:他们为何都选择了远离人烟的水边丛林,选择至为俭朴的自然生活?本书回溯他们年轻时与大自然交往的历史,让我们更容易明白那些终极选择的真实缘由。

文章图片9

公众视野中的勒·柯布西耶

文章图片10

在小木屋旁休息的勒·柯布西耶

文章图片11

走出试验住宅桑拿房的阿尔托

母亲离世后的日子,阿尔托有更多机会随父亲进入野外丛林,“紧随父亲在森林里的这些日子,或许缓解了我的丧母之痛”。自然天地如母亲般随时拥抱着他,给予他最贴心的疗愈,成为一个具有母性光辉的替代。而这样的自然体验同样属于尚未成为勒·柯布西耶的爱德华,他的故乡拉绍德封被舒缓美丽的山岭环抱,而作为当地高山俱乐部的会长,他的父亲同样热衷于将他引入其中,去爬山、徒步,去仔细观察侏罗山脉的自然史迹。进入学生阶段,导师勒普拉特尼埃(Charles L’Eplattenier)引领他去做一个“丛林里的男人”,关注并学习自然的“缘起、形态和勃发的生命力……”这无疑塑造了他对于自然天地最质朴的情感,从而融入后来那些伟大的作品。

文章图片12

芬兰的山野

本书以自然界的细胞类比一个机能完备的居住单元,由此延展至别墅、集合住宅、大型公寓,直至作为心灵庇护之所的教堂,最终回归他们晚年的隐身之所。书中逐一比较了两位建筑师不同类型的代表性作品,尤为关注其中对自然的诠释。有理由相信,童年的他们面对山野中的那些枝干、叶片以及绽放的花朵,正如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先哲面对自然天地一般,沉迷于其中,发现一个又一个问题,再去一个个寻找答案。而这种求索的过程悄然融入他们的血脉,成为滋养他们专业生命的厚实沃土,在那些作品中迸发出自然的力量。

文章图片13

萨伏依别墅的二层平台

文章图片14

玛丽亚别墅后院

晚年的勒·柯布西耶坐在自己的小木屋中以层压板包装箱改造的凳子上,半裸着身体工作、生活,度过夏日时光。而阿尔托的湖边小院围墙半掩,一列白色的高耸栅栏宛如废墟中伫立的白桦树,透射出不羁的生命力。他为自己设计建造了一艘船,时常驾驶它穿行于芬兰中部的湖泊间,还在小院中住宅的墙面上进行砌砖试验,甚至试验引流湖水,以调节室内温度;而勒·柯布西耶在自己的天地中怡然自得,“在我的小木屋里,感觉如此美妙,无疑我将在这儿终了此生”。当然,他也最终如愿融入了这片浩瀚的自然天地。

文章图片15

勒·柯布西耶的小木屋

文章图片16

在小木屋中工作的勒·柯布西耶

文章图片17

在湖中驾驶船只的阿尔托

当下的数字时代,我们无疑拥有了更多应对自然的能力;甚至凭借技术的加持,培养出面对自然的某种专业自负。但真正走入那片天地,人们都会瞬间明白它的广阔无垠,会明白我们也将在这天地间终了此生,与勒·柯布西耶和阿尔托别无二致。那么,今天的建筑师又将如何面对眼前的空间与自然呢?

03

以自然为纽带的建筑比较研究

作为比较研究,本书当然需要首先讨论研究对象间的可比性。他们都是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现代主义大师,都亲身参与了现代主义的探索与初创,包括参与现代国际建筑协会(CIAM)的早期活动。阿尔托在学生时代曾于1920年出国旅行,而勒·柯布西耶的壮行则更为著名。他们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甚至经受了战时来自不同势力的重压,表现出类似的软弱与妥协。二人都从新艺术运动的沃土中成长起来,却都不墨守成规,穷其一生寻求设计上的突破;且同样经历过战后对于现代主义的深刻反思……

文章图片18

工作中的勒·柯布西耶

文章图片19

阿尔托与埃莉萨

温尼科特认为:“文化体验始自游戏,它是进入潜能空间的入口”。表现在建筑专业中,他们都将对自然的体验融入建筑,成为各自作品特有的深层意涵。由此可以认为,在建筑设计中,他们基于自然的探索都带有游戏的成分,而这种游戏的状态又从另一个方面滋养了他们的创造性工作。

本书的作者萨拉·梅宁(Sarah Menin)与弗洛拉·塞缪尔(Flora Samuel)曾分别研究勒·柯布西耶与阿尔瓦·阿尔托,她们选取自然作为纽带连缀起各自的研究成果,形成新的观点。这本书在当下对于自然命题再度进行深刻反思的时代背景下,应当具有更广泛的启发意义。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目 录

导 言

技术与艺术:自然的纽带?

滋养自然

“裂隙”中的生长环境

设计填平“裂隙”

创造性的潜能空间

想象力的生态

自然支撑的空间

第1章 人性的一面

母亲以及“足够好的”环境

森林与岩石:物的教育

小结

第2章 自然生长、自然契约:从模式到原则

自主发展的天性

阿尔托的教育

纯净主义、帕伊米奥和言简意赅的艺术

技术时代的古希腊宇宙观

自然形态的统一性、不确定性与潜在可能性

小结

第3章 现代心智的交汇

现代性北移

寻求更温和的现代主义

风雅先知的角色

小结

第4章 光辉的自然书写

培养细胞

中庭与圣母领报:花园与房间的边界扩展

太阳、激情与光

母性、物质与材料

小结

第5章 自然之谜与生命之痛:马丹角与莫拉特赛罗

狂躁激情之外的一切

战争与无助的权宜于自然

原始冥想抑或现代介入:作为精神领地的私人归宿

小结

第6章 作为抱持性环境的精神空间

无以名状的朗香

三位一体:内在与精神之间

小结

第7章 构筑世界:自然、生态与缤纷的形式

作为神圣空间的居所

重塑安居之所

小结

第8章 构筑自然的连接

自然与标准化

社区建筑

自然、房屋与微妙差异的探索

世界重建:1957年柏林住宅展览会

小结

结 语 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建筑的核心

生长与持续的创造

从古代世界观到现代世界建筑

狂热、多义与想象力的生态

现实主义或理想主义:建筑生长的观念

神圣的(非)安全感与生活纷争的附带问题

自然与潜能空间:“裂隙”与创造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