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氏族与村落的东山记忆

 苏迷 2022-06-16 发布于上海
《姑苏晚报》2022年06月13日 B06版

  杨维忠

  南宋建炎二年(1128),金兵大举南侵,刚刚建立的南宋王朝南移,史称“南渡”。南迁大军途经太湖,给偏于苏州一隅的洞庭东山带来重光。中原世族在这里聚居繁衍,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800多年后,仍能在东山看到其繁衍的脉络、聚居的村落、遗存的古迹等。

  庞杂而悬殊的南迁氏族

  南渡实际上是一次南宋政权的迁移,那些保护或者说跟随着皇帝逃命的文武大臣及中下层官员,称为护驾,而跟在队伍后面南逃的百姓,称为南迁。据传,南宋迁居洞庭东山的中原世族有72家,世称“七十二个大臣”,但据明清方志和东山部分族谱记载,南宋迁居东山的家族有近40个,有些尚未考证,总数可能还要多些。因为不少南迁家族裔孙世代务农,没有修谱之俗,家史缺乏文字记载,他们先人南迁的历史就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了。

  从明清方志与家谱来看,南迁东山的北方氏族较为庞杂,地位也较悬殊。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文武大臣(包括皇亲国戚),其次为中下层官员,最后是跟在队伍后面迁徙的百姓。世族是少数,平民百姓总数最大。

  皇亲勋贵有着很深的政治和文化背景,迁居东山后家族也得到较快发展。郑氏为北宋皇亲国戚,始迁祖郑钊。郑钊,字公远,河南汴梁人,宋哲宗赵煦之女顺德公主的丈夫,驸马都尉。郑钊夫妇随高宗南渡到达临安,曾助赵构重建南宋。“绍兴议和”后,高宗重用奸臣秦桧之流,杀害抗金名将岳飞,致使人心涣散,郑钊举家迁居苏州东山,并在武山官庄寿终。后郑氏子孙兴旺,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出了8名进士、11名举人与一大批商人。贺氏也为北宋勋戚,始居苏州,后迁东山槎湾。贺铸,字方回,河南卫州(今汲县)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妻子也是赵宋宗室之女。北宋元祐年间,贺铸官泗州、太平州通判,致仕后居于苏州。贺铸之孙伯一,携弟伯二、伯三,护驾途中迁居东山。明成化、弘治年间,伯一之裔贺廉、贺元忠、贺泰祖孙三代均于卯年中举,在村中筑三卯堂,以显其荣。

  文武大臣是南迁东山的簪缨阀阅,有刘氏、吴氏、王氏、严氏、翁氏等氏族。刘氏原居河南汴梁,南宋靖康元年(1126),尚书仆射(相当于丞相)刘丝护高宗南渡,路过洞庭东山,见岱心湾一带地势险要,风光秀丽,遂仆居该地,称岱心湾刘氏。明清两代,刘氏名商、名士辈出,位居东山“翁席刘严”名家之列。吴氏始迁祖为北宋枢密副使吴肃之子吴谦,南宋初携家迁居东山白沙二图里,因墓旁有古柏数株,称古柏吴氏。历史上,吴氏以经商著称。王氏始迁祖名千七将军,南宋初年护驾南渡,居东山寒谷渡。亦耕亦读,以善良忠厚传家,世有“忠厚王家”之称。明初王氏七世王彦祥赘于陆家,以经商发家,筑陆王村,后更名陆巷。明成化年间,十世王鏊探花及第,官至户部尚书,正德初为内阁学士。从此,莫厘王氏亦仕亦商,亦商亦农,出了不少名宦、名商及名士,成为吴中名门望族。

  中下层官员是南宋迁居东山的主要氏族,有严氏、葛氏、徐氏、金氏、周氏等10多个家族。严万八,字庆源,南渡时率部任后卫,途中力战金兵,部下全部阵亡,只身流落到东山后山白豸岭下,得寺庙僧尼相助落脚安身。后严氏裔孙繁衍成村,取名严巷。葛氏原居河南汴梁城外葛家庄,宋高宗南渡,葛乾与弟葛巽护驾至临安,因功授宣义郎(七品),后葛氏率族居东山,拓基开壤,筑葛家渎,聚族而居。南宋建炎四年(1130),岳飞曾至东山葛家,书“中州流世泽,南国起文人”字额以赠。明初,葛氏裔孙外出经商,成为东山富室。永乐年间,朝廷下诏徙江南富户实京师,葛泰四应诏赴燕地,发家致富,成为东山葛氏燕地(北京)支。南宋建炎初年,平江(苏州)太守周望护驾南渡,其第三四两子定居太湖东山,分居杨湾和周湾,称杨湾周氏和周湾周氏。

  其次,南宋迁居东山的还有陆氏、朱氏、宋氏、汤氏、俞氏、邹氏、秦氏、钱氏、曹氏等近20个家族。严格来说,这些南迁的百姓应该是中人之家,他们或是北方商人,或是汴梁名士,或是名门望族之家的书童、家丁、轿夫等,因为真正的北方下层百姓是无法随之南迁的。明清时,这些庞杂的南迁家族相互通婚,举荐从政,提携经商,一荣俱荣,是东山“进士乡,教授镇”和“钻天洞庭”商人集团的主要家族。

  星罗棋布的南宋村落

  东山的南宋村落主要分布在杨湾、陆巷、三山、翁巷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与传统村落,莫厘、双湾、渡桥、吴巷等行政村也有少量分布。东山镇区的施巷、叶巷、马家底、唐股村、施家山,莫厘村的殿前、汤家场、金家河、岱心湾、周湾,杨湾村的石桥、张巷、大浜、湖沙、寺前,陆巷村的蒋湾、嵩下、寒山、严芒、纪革都是南宋古村。此外,双湾村的槎湾、古周巷、金湾,渡桥村的官庄、葛家渎、郑岭头,吴巷村的花园弄、三角栈、邱家桥等村也形成于南宋。历经近千年岁月,东山这些星罗棋布的南宋古村,有些消失了,但大部分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并且村落历史风貌未变。

  陆巷是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的古村,村内21个自然村一半以上源于南宋。因其村子大多坐落在山坞中,受山形地貌及水系的制约,这些古村基本保持南宋的风貌。北宋初年,刑部侍郎叶逵在嵩山与寒山之间筑别业(寓居之宅),至南宋,叶氏已发展成前巷、中巷、后巷3个村落,统称叶巷。蒋湾原名前巷,南宋名臣叶梦得晚年所居而得名。嵩下始名后巷,为北叶叶参和名臣叶清臣父子晚年寓居之地。陆巷始名中巷,是南叶家族的主要居住地。南宋初年,王、周、姜、夏、韩、朱、李等中原南迁氏族择此而居,因村中筑有6条巷弄而更名陆巷。王氏后来居上,出了阁臣王鏊和状元王世琛。当代莫厘王氏家族又出了王守武、王守觉兄弟中科院院士和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被誉为“宰相状元故里,院士教授摇篮”。

  杨湾,始名阳湾,即向阳之湖湾,寓“向阳花木易为春”之意。南宋时汝南周氏易地迁山,见山坞中树木茂盛,木易为杨,故名杨湾。一说杨湾源于北宋,并与杨家将有关。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侵,杨氏后裔只得举家南迁,入籍洞庭东山,落户山湾,以渔耕与种果为生,后裔孙兴旺,繁衍成村,得名杨湾。现境内12个自然村中有8个古村始于宋元之际。张巷为杨湾规模较大的古村落,始称张万村,其形成与张氏和万氏有关。据《张氏宗谱》记载,张氏原居河南开封,南宋建炎初年随宋室南迁,氏族迁徙至东山杨湾附近定居。南渡时仓促上路,还不忘携带老祖宗遗骨,将北方先人的遗骸带来,葬在石屋岭接近俞坞的山坡,即张氏寿坟山。与之同行的还有万氏,《洞庭东山万氏宗谱》载:“宋末靖康之乱,和州州判万虞恺,携二子扈驾南下,涉东洞庭山,美其地而定居,遂为东山万氏始祖。”约明中期,万姓因外出经商方便而迁往前山,在东街建东、西万巷,张万村更名张巷村。

  施巷位于东山西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东山镇的主要街区之一。施氏出自浙江吴兴,南宋建炎年间,国子监学禄施轶与东阿县学正施淮随高宗南渡。施轶护驾先到杭州,施淮在昆陵道遇金兵,被害于道。后来施轶与施淮的两个儿子隐居东洞庭九龙山(葑山)东,开挖施巷港,筑施巷村。施氏家族明初出了状元施槃,施巷也随之兴盛,明代中期起,施巷即为东山的经济文化中心。

  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翁巷是个自然村,古名中席村,始于唐代。《翁氏世谱》载,翁氏原居汴梁,南宋建炎年间有宋都统制翁承勋,率弟翁承事护驾南迁,隐居莫厘山之后山白沙坞,称后山翁氏。其弟则居前山莫厘峰下翠峰坞口,在此建翁巷,称前山翁氏。清末时翁巷村有豪宅大院七十二所,史称“七十二厅堂”,村中主巷道长一里多,东西南北四面各建巷门,有更夫敲更巡逻。这些南迁东山的北方氏族,明清时大多撰有家谱、族谱或宗谱,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家族南迁的过程。

  弥足珍贵的宋元古迹

  南宋祥兴二年(1279),南宋灭亡。如今,当年南迁移民的生活与文化遗迹大多已消失。根据方志记载及实地考证,东山境内尚存宋元遗存7处,其分布为:莫厘村4处、杨湾村2处、碧螺村1处。

  莫厘村是南宋古迹保存最多的行政村,有张师殿、柳毅井、香花桥、普安井4处,均在翁巷村。张师殿,名东岳庙,位于莫厘村与东山镇区接壤处,前为门屋,供奉“殿前老二”猛将神,后为正殿,供祀道教始祖张道陵,建筑面积222平方米。据明永乐年间吴惠《重修东岳庙记》载:“东岳庙俗称张师殿,位于下席街之西,殿前古紫藤之东。宋开宝年间,里人张大郎感于神人舍地建。”张师殿明清两代虽经过多次修缮,但庙屋结构和院内风貌未变。尤其是殿前、殿泾港、殿背后、殿弄堂等古地名与之相得益彰。柳毅井,位于席家湖头,山石垒壁,可俯探,大风挠之不浊,天旱不涸。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载:“柳毅井,在洞庭东山道侧。”井旁有碑,上镌刻“柳毅井”三个隶书大字,为明正德九年(1514),户部尚书、大学士王鏊所书。香花桥,位于翠峰坞,因宋代天衣禅院之香花池而得名。该桥跨山溪而筑,单孔拱桥,桥身为青石质,桥下拱圈为五条卷石并列分节筑成。旁有悟道泉、青砖山道等宋明遗迹。普安井,俗称金牛岭井,位于翁巷金家河头金牛岭上,旁有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的普安桥。《橘社金氏族谱》载,宋元之际,金德传率族居橘社,筑金牛岭,建普安桥,掘普安井,为附近村民洗物汲用。

  杨湾村的轩辕宫与震泽底定桥是东山档次最高的南宋古迹。轩辕宫位于杨湾蒉家山嘴,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殿中碧霞元君祠额枋下载有:“刘宋元嘉二年乙丑(425)春重建,宋高宗南渡封王再建,元至元四年(1338)修缮……”明清以来,轩辕宫虽经过多次修缮,但庙内断梁、梭柱等建筑仍为宋元遗构。震泽底定桥,俗称石桥,位于杨湾石桥村。朱济民《震泽底定桥记》载:南宋绍定五年(1232),朱安宗为方便村人进出,出资在村前山涧上架石桥一座。因太湖古名震泽,大禹治理太湖水患时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之说,其桥名即取禹王治水底定“震泽”之意。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82米,宽4.2米,由四块石板铺筑而成,历经700多年,仍不失旧貌。

  紫金庵,亦名金庵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位于碧螺村西卯坞,始建于梁陈时期,距今已1400多年。紫金庵十六尊彩塑罗汉,相传为南宋民间雕塑高手雷潮夫妇所塑。塑像比例为成人的三分之二,服饰层次分明有质感,衣褶流转自如,罗汉姿态各异,表情生动,各有妙相。此外,紫金庵大殿上释迦牟尼佛的“慧眼”,二十诸天像中的“经盖”,佛坛背后鳌鱼观音头顶的“华盖”,被誉为“紫金三宝”,亦为南宋塑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