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从未见过的历史照片2022-2 中国春节变迁

 青松he 2022-06-17 发布于美国

  中国春节习俗有4000多年的 历史,但在1839年摄影术发明以前,中国年一直以观念、习俗等形式在祖先的血液中流淌传承。步入近代,随着古老中国国门的打开,外国人开始用好奇的镜头 记录下这一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中国文化也就随着这些老照片走进了西方世界,时间流转,甲子轮回,时代也赋予中国年不一样的味道。

  

  “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 死舅舅。”这首民谣,传唱了三百六十多年,岁月早已朦胧了原来的意思,倒给九州大地上的剃头师傅们,每年一个月的“年休假”。时至今日,大多数人依然恪守 着正月不进理发馆的习俗。其实,这首民谣根本不是对人们正月剃头就一定会死舅舅的预言,而是在用“正月不剃头——思旧”这一无奈,去咒骂满清政府用钢刀硬 弩强行推广的“剃发令”。(剃头店黑白照片17世纪70年代)

  

  在旧年的最后一晚即将要过去 时,也就意味着新年马上到来。接下来,欢迎神明入住家中的庆典仪式便会举行,每个人都会换上节日的服装并坐下来享受一场豪华的宴席,欢乐的对话在家庭中环 绕着。当人们酒足饭饱时,他们便会开始拿起乐器奏起节日的音乐,像铜钹、鼓和铃形成了喧闹的声音,这种音乐因地而异,体现里浓厚的地域区域性。

  

  清末民初,中国仍保留着相当多 的繁文缛节,在春节前夕,人们会举办迎接财神和灶王爷的仪式,人们认为这些神明会向天上的玉皇大帝通报各家中不好的事情与恶习。这张照片显示出了一个满族 商人在辽宁营口家中的院子里设立了一个圣坛来迎接财神的到来。在仪式结束之后,这个房间里的门就会马上被关上来防止神明偷偷的回去。

  

  外国摄影师Morrison·Hedda拍摄于1933-1946年的老照片,这张照片好像现如今的白云观庙会上还能看见这个景儿:大伙儿用铜钱掷向桥洞上挂着的铃铛,如果铜钱刚好敲响了铃铛,那就讨了个好彩头,来年定会事事顺心。

  

  被日军铁蹄践踏后的杭州,1941年的春节无大的战事,相比于其他战区较为平静。春节时,周边地区的村民,将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鸡蛋、青菜、猪肉送至驻扎当地的抗日部队,以示对他们的感谢。图为外国记者拍摄的1941年中国新年街头。

  

  辽宁老人李连举回忆抗战时期的 春节,称“大年三十,按民俗我们孩子要给长辈拜年。我虽然是国高学生,对长辈照例要行叩头礼。更高兴的是,我家从村里托人买了几斤粳米,在除夕这天早晨偷 偷吃的。为防止日本人和警察发现,剩下的也得藏起来,母亲为了这顿饭,提心吊胆了好几天。”图为外国记者拍摄的1942年春节街头上的秧歌队。

  

  1946年,抗战刚刚胜利,满 目疮痍的中国迎来了新的一年,人们组织起舞龙、踩高跷,摇船,耍社火等传统春节庆祝活动。这时的人们,带着战争创伤,以为终于可以过上太平日子,但他们想 不到,这年夏天,第三次国内战争全面爆发。距离真正和平的到来还要再等一段时间。图为美国《LIFE》杂志摄影师George Lac拍摄于张家口,连过年踩高跷都带着抗日战争的影子。

  

  尽管彩色照片已发明了许多年, 但保存下来中国的彩照犹如凤毛麟角。这是一组抗日时期美国飞虎队员拍摄的彩照,反映了当时国内的民情风貌,弥足珍贵。如同世界许多其他城市一样,时事新 闻、历史事件及涉及到的人物,都是这里市民们广泛关注的话题。“我们很高兴有几回和昆明的百姓一起观看昆明市区一栋大楼墙上张贴的许多五颜六色的海报和新 闻,虽然我们并不会阅读。”艾伦·拉森说。

  

  摄影师约翰·古特曼拍摄的照片是1950年刚刚结束战火的中国西南重镇昆明欢度春节的景象。与现在不同,那时昆明的香客们往往喜欢徒步前往昆明市郊山顶的佛寺,用这种方式来庆祝春,朝圣之路在土地上蜿蜒。

  

  2003年3月,浙江乡村新年,人们喜欢穿红衣服以期好运。

  

  八十年代的中国春运。图为1985年,北京站候车室。

  

  2008年2月8日,安徽芜湖一个小村庄,表演者身着传统服装庆祝中国农历春节。

  2011年2月3日,香港。这年是兔年,人们戴着“兔耳朵”装饰观看新年的演出,在坐的有不少外国人。回归前,对于相对封闭的内陆来说,香港一直是沟通内陆与世界桥梁,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

  

  2011年上海,春节香客正在祈祷。

  2011年2月3日,北京,一名工人正在燃放鞭炮。

  

  2013年重庆,春节期间的香客。

  

  2013年1月9日,北京龙湖公园,一名民间艺术家准备在春节庙会上表演踩高跷。

  

  2013年1月10日,春节,北京水族馆的一名潜水员在水中舞龙。

  

  2014年1月31日,香港,演员们舞龙庆祝中国新年。


2022.6.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