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都会博物馆馆藏精品——埃及马穆鲁克苏丹的护身宝甲

 安喜的空间 2022-06-17 发布于上海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昵称The Met)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曼哈顿中央公园旁,和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并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亦是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其主建筑物面积达8公顷,展出面积超过20公顷。馆藏艺术品和文物超过二百万件,可谓包罗万象。
图片
博物馆大厅
大都会博物馆于1872年2月20日开幕,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由于馆藏众多,按照类别下设了多达19个馆部。我个人尤其喜欢大都会的武器盔甲部。这里15,000多件文物中尤其以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精品以及大量日本刀、日本武士铠甲著称。此外,还包括了埃及、古希腊、罗马帝国、古代近东地区、非洲、大洋洲和美洲,以及19-20世纪美国枪械(特别是鼎鼎大名的柯尔特)。时间则涵盖了公元前4世纪至19世纪。武器盔甲厅中不少明星藏品历史上曾经为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所拥有,例如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费迪南一世等。
图片
今年重新布置后的武器盔甲厅,居中的是法王亨利二世的青铜大炮
尽管在人们印象中,大都会博物馆公开展出的文物以来自欧洲基督教国家的居多,但其实它还拥有一些特殊的镇馆之宝,例如,下面这件埃及马穆鲁克布尔吉王朝苏丹卡特巴的御用锁子甲。
图片
马穆鲁克(Mamluk,也译为马木留克)原意为“奴隶”,最早是9世纪巴格达的阿拉伯王朝哈里发从奴隶贩子手中购买的奴隶兵。由于他们并非本地人,没有任何政治根基而获得了统治者青睐,成为了哈里发的禁卫军。萨拉丁建立阿尤布王朝后,继续重用马穆鲁克军队,使其进一步壮大。1260年改变中东历史进程的阿音札鲁特战役,一方是蒙古西征军,另一方的主力正是埃及马穆鲁克,最终,“奴隶兵”击败了蒙古人,一战成名。战后,马穆鲁克军官通过政变,正式终结了萨拉丁后裔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马穆鲁克王朝(前期是以钦察突厥人为核心的伯海里王朝,后期是以高加索人为主的布尔吉王朝)。马穆鲁克军人自幼接受严酷训练,以作战为天职,在土耳其新军崛起之前,是地中海伊斯兰政权中最强悍的部队,战功赫赫,马穆鲁克苏丹国亦是东地中海不可小觑的强权。
图片
阿音札鲁特战役中的马穆鲁克骑兵
图片
马穆鲁克骑兵
图片
马穆鲁克苏丹国国旗
卡特巴(Al-Ashraf Sayf ad-Din Qaitbay,1416/1418-1496)是埃及马穆鲁克布尔吉王朝的第十八任苏丹,也是统治时间最为长久埃及苏丹的之一。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文治武功均颇有建树。他酷爱艺术和建筑,许多在他统治时期兴建的工程,至今还矗立在沙特阿拉伯、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境内。
图片
威尼斯使团来到马穆鲁克治下的大马士革,背后墙壁上是卡特巴的纹章
作为一国之主,卡特巴当然不会需要常常亲自上阵杀敌,他的武器盔甲主要承担礼仪用途。但卡特巴毕竟是出身于职业军人集团的马穆鲁克苏丹,对自己御用的武器盔甲,自然十分重视,精益求精。马穆鲁克苏丹的盔甲,流传至今的极其罕见。这件为卡特巴苏丹打造的锁子甲长78.7厘米,重11.41千克。其最为独特之处是附着在链甲上的87片板甲以及技艺精湛、具有独创性的鎏金装饰。它在保存至今的15-16世纪伊斯兰铠甲中,可谓鹤立鸡群。锁子甲的整体结构沿袭了伊斯兰传统,包裹住脖颈、手臂和臀部,数排并列的板甲加强保护了身躯最脆弱的部位。87片板甲以9列的形式垂直排行,每个都精心裁剪,完美贴合人体躯干,且能适应四肢动作,的确体现了出类拔萃的工艺水平。
图片
图片
与西方板甲不同,这套伊斯兰盔甲的板甲部分并未使用浮雕工艺,而代之以鎏金工艺。很多网友可能对盔甲上缺乏同时期西方贵族甲胄那些复杂图案感到困惑——西方贵族君主的盔甲甚至常常镌刻着古希腊罗马神话抑或著名英雄人物(例如亚历山大大帝)的事迹。这是因受教义的影响,不能进行“偶像崇拜”,而只能用植物花卉、抽象符号和埃及书法等来装饰,反而极具特色。
其中一块板甲上用苏卢斯体(又称三一体,伊斯兰书法的一种字体)写道:“荣誉归于我们的苏丹,我们的主,国王之王,智者,统治者,正义的阿什拉夫·赛义夫·阿丁·卡特巴,伊斯兰的保护者。”这彰显了盔甲的皇家身份和历史意义。
图片
图片
图文分享自:asherhoa
右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欢哪种冷兵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