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治人和治理天下国家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中庸书中怎么说?婚姻中的门当户对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和稀泥,恰恰是没有真正理解中庸的表现?真君子的真中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精读《中庸》第20章的时候,尤其是在读第五小段,能够,或者说最能够,让我们领会中庸的价值。子思先生先告诉我们“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当然这是他的祖父孔子说的。也就是做到了好学、力行和知耻,就能够修养好自己的知、仁、勇三达德。而且,知道了这三点,就能够修养好自我,修养好自我就有能力、有资格去治理别人,或者说是修理别人。子思先生给我们的结论是,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那我们就要追问一下:怎么样理解修身和治人、和治理天下国家的关系呢?或者变个问法,为什么说修理好自己是去治人和治天下国家的必要条件呢?2018年6月30号精读这一段,针对这个问题自己写了一段思考,跟大家一起分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实,曾子的话和子思说法,都可以用今天一句在媒体上最常见的家常话来注解,那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的能量强大,别人才会拥护你、尊重你,信服你,就如同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一样。你能给别人带来温暖,带来信心,带来力量,你能够关怀和帮助别人,人家才愿意接受你的治理。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自我的德行修养要能成为别人的榜样。自身的能量能够让对方感觉到温暖,感觉到光明,感觉到获得感,人家才愿意接受你的治理。在家庭当中父能养子,所以子才要尊父,本质上也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也是双向的、互补的、对等的。家庭中的夫妻之间,同样也是优势互补和力量的一种交换。其实,所谓的门当户对,何尝不是治人先要修身的最鲜活的注解。你得配得上人家,你的能量、你的资源要跟对方互补和对等。而且治人也要遵循从少到多、从近到远、从亲到疏的顺序。这也就像军队中士兵到班长,班长再升到排长、连长,再一直升到营长、团长,原理是一样的。自己的家都治不好,关系都处不和谐,去治人就很难有说服力。人的管理能力,和一个人的影响力的提升,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如同老子在《道德经》当中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套用今天一句流行语说:我是一切的根源,改变世界必须要从改变自我做起。分享完了这一段当年写下的心得,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再思考一个问题。这一小段的文字虽然非常短,但我们明显地能从当中读出几种关系。首先,就是知和行的关系。好学就是求知,力行就是实践。知和行之间,也就是好学和力行之间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是互补平衡的,可以相互转化的。知道要去行,行了之后会有新知产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这是一张太极图。相对于治国、治天下,修身应该是小事。而且修身和治天下国家这一小一大之间,本质上也是一体两面。修理好自己,才能去治天下国家,治好了天下国家就能更好地成就自我。也是小中有大,大中有小,而这一小一大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人和我之间的关系。你要想治理天下国家,就要为天下人,或者一个国家的国民,提供安全感和获得感,要能成为大家的榜样,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必须得修身,得提升自我的德行和能力。相对于治国平天下,当然是修身相对容易。但易中有难,难中有易。修理自己,表面上看起来相对容易,但是真正做起来有它非常难的一面。治国平天下,看起来事儿特别大、特别难,普通人可望不可及,但是,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可能就会变得很容易。我们把这一小段读完了之后,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君子一定是知行合一的,知行平衡的,知行互补的。也一定是先修理自己,再去修理别人的,也一定是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的;也一定是能够在人和我之间找到利益平衡点,一定能够在难中看见容易,在容易当中看见困难。正因为能够做到难中知易,易中见难,所以心态就会是平的。心态平的,不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吗?这个时候没有私欲遮蔽,看问题、处理问题、待人接物,不就中正了吗?不就不偏不倚吗?不就符合无过无不及的恰到好处吗?所谓的中庸,就是在看似矛盾对立的两个要素之间,看见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是同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所以,就不会有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而是能够有意识地使两种看似矛盾的因素相互配合,相互平衡。如果我们读到这里,大家还会认为中庸是和稀泥吗?和稀泥恰恰是没有能够领会中庸智慧的表现。知和行的对等互补平衡,小和大的对等互补平衡,人和我的对等互补平衡,远和近的对等互补平衡,义和利的对等互补平衡,这才是真君子的真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