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连 朗读┃小连 指导┃郭新爱 编辑┃丄学号 前几天,一则揪心的新闻让人唏嘘不已。 30岁的贾先生自残致死,原因是他养的宠物狗被父亲打骂,他心疼狗狗,和父亲起了争执。 没想到,父亲竟然追到儿子的卧室,用带金属头的皮带扣抽打他的脖子和后背。 被逼急的贾先生,用玻璃杯和烟灰缸朝着自己的头顶砸了几下,然后不省人事,经抢救无效死亡。 在和30多岁儿子的意志较量中,父亲又一次获胜,但是这场悲剧却没有赢家。 一位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宠物只是导火索,父亲的控制欲才是贾某死亡的根本原因。” 父亲不喜欢儿子的宠物狗,就随意打骂;儿子已经30多岁了,父亲还想着用皮带来制服他。 不难想象,父亲的字典里,一定是控制至上,权威至上,而“尊重”这两个字,却无足轻重。 泰戈尔曾说:“你若爱一个人,就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他,并给他自由。” 但是有的父母,却用控制欲裹挟着孩子,亲手为他的人生戴上沉重的镣铐。 ![]() 一 被父母控制的孩子 一生都戴着镣铐 “我明天出门被车撞死就好了!” 一位网友在知乎上倾诉他的绝望。 他今年31岁,人生没有方向,身边没有朋友,自己没有想法,事事都是父亲替他做主,活得像个提线木偶。 小时候,每天吃多少饭,怎么说话,和谁交朋友,都要听父亲的,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有严格规定。 长大了,选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也都是父亲说了算。 父亲对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主。” 于是,父亲用控制欲筑成一个坚不可摧,密不透风的牢笼,把孩子的一生困在其中。 《爱和自由》中写道,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地探索世界。 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且成为更好的自己。 巩俐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哥哥姐姐也大多从事教育行业,但是父母从不勉强巩俐也选择相同的路。 巩俐热爱表演,父母就让她自由发展兴趣。 她连续两次报考艺术院校都败北,第三年仍想坚持,父母也尊重她的决定。 为了考艺校,她独自一人坐一夜火车到北京上海,父母相信她可以独立。 正是因为父母给了她充分的自由,她才能有机会发现自己的文艺天赋,国际影坛也因此多了一颗耀眼的东方之星。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有锦绣前程。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早就戒掉了过度的控制欲,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充分探索自我。 而目光短浅的父母,总是想用控制欲画地为牢,给孩子带上隐形镣铐。 ![]() 二 好的亲子关系 需要有「呼吸感」 作家白福宝曾说:“唯有亲密有间才能让爱共存”。 深以为然。 孩子的成长需要足够的自我空间,而父母的控制欲,则会不断蚕食这份空间。 失去领地的孩子必会反击,最终双方疲惫不已,关系降到冰点。 俞敏洪和母亲的关系就是如此。 当初,俞敏洪创立新东方不久,母亲就在旁边开了一家饭店,强制让新东方的员工去吃饭。有员工路过不进去吃,就会被母亲骂一顿。 还有一次,因姐夫的办公设备被搬走,母亲在新东方当着所有高管和员工的面大发雷霆,俞敏洪下跪哀求母亲才肯罢休。 母亲强势介入新东方的管理,让俞敏洪非常为难。为了企业的良好发展,只能狠心让母亲离开,为此母子两人冷战了好久。 俞敏洪说:“母亲习惯了做主,谁的主都想做,在哪儿都想说了算。”这种缺乏边界感的控制欲让俞敏洪很想逃离。 最好的亲子关系,不是形影不离,而是我们各自独立,你需要时,我在这里。 父母给孩子空间,孩子才能自由成长,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为何家会伤人》一语道破亲密关系的真谛:“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 没有人会喜欢事事被安排,处处被左右。 紧密到无法呼吸的亲子关系,从来不会让感情更进一步,只会让双方彼此消耗。 留一些空间给孩子成长,他们才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留一些空间给彼此喘息,父母的爱才不会让孩子想逃离。 ![]() 三 得到尊重和自由的孩子 懂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与自由。 从小被父母尊重,在自由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有更多机会做决定,长大后也就懂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所以,不妨从现在开始,给孩子多一些自由,少一些控制。 少要求孩子听话多鼓励孩子表达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就是给孩子自由的开始。 教育专家刘趁莲小时候家在农村,没条件实现自己的表演梦,于是想让女儿学一门乐器。 可女儿对音乐毫无兴趣,刘老师虽感遗憾,但也完全尊重女儿的想法。 这样的结果就是,女儿从小就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早早确定了自己要学教育,最终考入北大。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独当一面,就要舍得从小事开始放手。 把孩子当战友,而不是当下属 控制欲强的父母,常常会把孩子当下属,认为孩子就应该服从自己的管理,久而久之,就和孩子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硅谷超级家长课》中曾提出过这样一个概念:“合作型教养”。意思是要把孩子当成战友,和孩子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 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孩子会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自主权。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发现,11岁的儿子沉迷于电子游戏。 他没有强势没收儿子的手机,制定惩罚措施,而是邀请儿子坐下来,全家人一起商量解决方法,制定了一个电子产品使用合约。 合约规定,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不能把手机带上床。不管史蒂芬多忙,都和孩子一样严格遵守,最终帮孩子戒掉了游戏。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角色效应”,当人的角色发生改变时,想法和行为也会随之改变。 父母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的上级转换到孩子的战友,就能放下身段,平视孩子。 这样一来,就不会对孩子颐指气使;而是和他们统一战线,一起面对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 先建立关系,再谈论规则 《内在觉察》有言:“自由和规则并不对立,关键是和孩子好好沟通。” 给孩子自由,并不代表父母完全放手,而是要懂得先和孩子建立关系,再谈论规则。 如果父母和孩子建立了相互尊重的关系,孩子能感觉到父母从心底在乎自己的感受,接受规则就会容易得多。 在《妈妈是超人》中,饭已经上桌,小鱼儿却非要先玩儿变形金刚。 胡可没有不容分说就夺走玩具,而是先温和地对他的想法表示理解,然后耐心解释,现在是吃饭时间,玩玩具要等到吃饭之后。 小鱼儿慢慢平静了下来,和小伙伴们一起吃饭。 家庭教育中有两个公式,关系+规则=响应;规则-关系=抵触。 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再讨论建立规则,孩子才会有所响应。 否则,和孩子的沟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巴金曾说:“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很多父母会把自己人生未完成的事强加在孩子身上。 但孩子只是父母生命中的过客,最终,他们要过自己的生活,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而父母,只能扶他上马,陪他一程,看他远去,望他一切都好。 在有缘相伴的几十年中,父母能给予孩子最珍贵的,就是爱,尊重,和自由。 作者:小连,教育博主,少儿英语教师,育儿先育己,育人先育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