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老上海百业指南 从孔夫子旧书网购得《老上海百业指南》(上下4册),闲暇拿着放大镜从中寻觅老上海道路、机构、厂商、店肆、弄堂的踪影,其乐融融。《指南》不是一般的工具书或地图,从查图中,可以读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你的、他的、我的。 ![]() 61:王顺昌洋服号(南京西路425号,仙乐舞宫对面)。奉化江口镇人王财运的父亲王滨谟原系中式裁缝,后东渡日本学习洋服制作技艺。王财运子承父业,1910年在西藏路拐角处开设“荣昌祥呢绒洋服店”,后来,他的门生也各自自立门户,如王才兴、王和兴昆仲开设的“王兴昌”,王辅庆开设的“王顺昌”,王廉芳开设的“裕昌祥”、王丰富、王丰来开设的“王荣康”,王士东开设的“汇利”等洋服店。由于这些洋服店都开设在南京路,故当时商界有“南六大户”之称。 62:上海自来水公司新闸路(426号)水塔。1880年11月2日英商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881年起水厂供水,为保证连续供水,先在江西路香港路口建造水塔,1887年起水厂扩建,增建沙滤池(慢滤池)、清水池、新进水口,又在新闸路建造了一座调节水塔。 63:大光明戏院(GRAND THEATRE),南京西路216号。戏院创办于1928年底,1931年11月宣告歇业。1932年,英籍广东人卢根与美国国际抵押银公司经理组成联合电影公司,用110万两白银,拆除旧屋,重建戏院,特聘建筑师邬达克承担设计。“远东第一影院”从此诞生。 64:中法大药房,1929年建造于北京东路(841-851号)芝罘路口。大楼为五层砖混结构,朴实无华,四楼曾为“大中华大陆广播电台”。 65:上海公济医院(General Hospital)由法国天主教会创立于1864年3月1日,最初在外滩洋泾浜附近科尔贝尔路(今中山东二路22号)租屋开设。当时是专为居沪外侨治病的疗养院。1877年,医院迁至北苏州路190号。1953年1月1日,改名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66:1853年太平军攻克镇江,居住上海租界的外国人为保卫租界人身安全,于4月8日,英美组建以上海租界内洋人为主的民兵组织,起名为“上海义勇队”,俗称“洋枪队”,因这支准军事组织的成员来自多个国家,所以又称“万国商团”。万国商团于1943年7月解散。 67:礼查饭店始建于1846年,英国商人阿斯脱豪夫·礼查(Richard)在英租界与上海县城之间、今金陵东路外滩附近,兴建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旅馆,名为礼查饭店。1857年,礼查在黄浦路(17号)建造了一座东印度风格的楼房,将礼查饭店从原址迁移到这里。1906年,礼查饭店拆除旧楼,在黄浦路原址上重建一座5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建筑面积为8100平方米(今金山大楼)。但仍难以与汇中饭店媲美。于是在该楼前面再建造一座豪华的6层大楼,大楼于1910年竣工,占地443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011平方米,钢筋混凝土和砖木混合结构,风格为新古典主义。 68:1872年英怡和洋行投资的公和祥码头是一百多年来上海港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码头仓库托拉斯。公和祥拥有五个码头:浦西虹口、顺泰、老宁波码头和浦东其昌东栈、其昌西栈码头。码头全长5,596呎,占全港码头总长的20%左右,可以同时停靠十艘远洋巨轮。 69:1905年,简照南、简玉阶兄弟集资在香港开设了一家只有4台卷烟机的小烟厂,取名广东南洋烟草公司。1909年2月易名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注册资本达13万港元。1916年又建上海厂,投入22台卷烟机,日产卷烟60箱。1918年,南洋改为有限公司,资本为500万元。 70:恒丰路桥(南接石门二路,北连恒丰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广东、浙江商人沈镛、祝承桂等集资在此造了一座木桁架桥,名汇通桥,俗称新木桥;因南岸桥旁有舢舨厂,又称舢舨厂新桥。桥南接麦根路,亦名麦根路桥。民国16年更名恒丰路桥。上海市工务局于民国36年(1947年)2月委交中国桥梁公司承建钢筋混凝土5孔简支梁桥,民国37(1948年)年3月竣工通行。桥长52.76米,宽17.48米,其中车行道宽11.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59米。1986年,为配合铁路上海新客站工程,投资人民币1277万元,重建恒丰路桥。 71:汇山码头(Huishan Matou)位于黄浦江下游西岸。汇山码头前身是日本邮船会社码头,抗战胜利后为美国驻沪海军司令部占用。1949年后,汇山码头与华顺码头由上海港务局接管经营,统称汇山码头。码头分为客运与货运两部分,其中客运码头又称公平路客运站。 72:老上海四川北路1330号近武进路(老靶子路)街景。镜头对面是一爿当铺。 73:1912年,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紧俏,荣氏兄弟获得厚利,把面粉厂扩大到六家。1915年,荣氏兄弟又投资创办了中新纱厂,涉足纺织业。兄弟俩一个管吃一个管穿,可谓中国民族资本家之翘楚。 74:1937年8月9日,驻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斋藤要藏,驾车强行冲进虹桥中国军用机场,被机场卫兵击毙。事件发生后,中国当局与日方交涉未果,8月13日,日军便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上海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开始了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 75:北四川路街景。从四川路桥起直抵天通庵路口淞沪铁路边缘为止,其间靶子路(今武进路)以南,市肆栉比,人烟稠密,较四川路桥以南街市毫不逊色。其中天潼路至武昌路段,沿街尽是广东人开设的店铺,如翠乐居等。照片中的有轨电车人满以致多人站立车门外。 76:1924年,虞成新、沈延唐在南市创办华成烟厂,后因连年亏损而无意经营,遂与戴耕莘、陈楚湘等人达成共识,集资受盘华成基业,并沿用“华成”厂名,成立“华成烟厂股份有限公司”。1927年,华成烟厂迁至虹口汇山路(今霍山路)。翌年在宁波路设立总公司。1937年,抗战爆发,华成在战祸中受损较大,其厂房、设备、原料被毁,为继续供应市场,华成委托大东、德隆、瑞伦等厂代加工,并于1941年在江宁路昌平路口建成新厂房恢复生产,同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对烟草生产进行控制,华成生产大受影响。抗战胜利后,华成恢复正常营运。1959年华成转业。“美丽”牌香烟成为老上海人永恒的记忆。 77:海宁路街景。从照片上看,拍摄时间应该是在淞沪会战期间,国军正在防御工事上小息,背后有家万?酱园。 78:静安古寺位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686号,原路由古寺得名),为著名江南古庙,原名重元寺、重云寺。相传西晋建兴元年(三一三年),吴淞江上浮起两尊佛像,背上有佛名,吴县信士把佛像迎到了重元寺。唐代改寺院名为永泰禅院,宋代始改为静安寺。 79:愚园路街景。愚园路是东西走向,东起常德路,西至中山公园。1919年至1928年期间,愚园路沿线陆续建起了许多花园住宅和新式里弄,成为上海最高级的住宅区之一。如,218号百乐门舞厅、395弄涌泉坊、699号严家花园、750弄愚园新村、838弄7号杨氏花园等等。 80:宝昌路街景。从照片上看,估计是虬江路与宝源路段的宝昌路街景,右侧是永和里,左侧有几爿米号。 81:商务印书馆闸北货栈(宝源路209号)。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次年1月28日晚,日本海军陆战队突然侵犯上海闸北。第二天上午,日机就轰炸宝山路商务印书馆总厂,使总管理处及四个印刷厂、栈房中弹起火,全部焚毁。 82:山阴路修筑于1911年(也有说是1912年)。山阴路原名施高塔(scott)路。沿汉璧礼西童学校(今复兴初级中学)向东延伸,蜿蜒而北再向东,后来一直延伸到沙虹港这条小河,成为断头路。1945年租界收回,才将这条路的前半段命名为山阴路,后半段命名为祥德路。 83:现在上海遗存下来最著名的印度锡克教堂位于虹口东宝兴路326号。现在这座印度教堂的一部分被“四川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使用,楼上一部分则被作为民居了。这座印度锡克教堂始建于20世纪初期。这座教堂现已被列为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建筑。 84:上海市历届殉职警察纪念碑。由市公安局立,在闸北宝山路鸿兴路口,1934年6月26日落成揭幕。碑高约丈余,全部碑石基座皆采用苏州花岗石,碑体为黑色大理石。正面由上海市长吴铁城题写“上海市历届殉职警察纪念碑”字样,下端三面镌刻殉职警察姓名。 85:北四川路江湾路口街景。民国35年(1946年)3月,上海成立第一绥靖区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民国36年7月,军事法庭奉命撤销,归入国民政府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办公地点位于北四川路江湾路口。上海军事法庭共审判日本战犯116人,其中死刑犯14人。 86:中山公园。1860—1862年间,英租界当局“越界筑路”修了极斯非尔路(今万航渡路)。当时,英国人锦士·霍格乘机低价买下路两旁的大片土地,在路南修建了一座占地70多亩的乡间别墅,习称兆丰花园。1914年租界公共娱乐场基金会买下花园,7月1日公园对外开放。 87:中西女中(江苏路91号,今市三女中)是近代上海最著名的女子学校。发起人为林乐知,创办人为海淑德。海淑德自任校长,1892年3月17日开学,最初学生7人,全部来自基督教家庭。前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于1900年进中西女中读书,其胞姐妹霭龄和美龄也就读此校。 88:上海牙膏厂,位于安远路460号,前身是中国化学工业社,创办于民国元年10月,早期生产牙粉、雪花精等化妆品,民国11年试制成国内首支牙膏:三星牙膏。30年代,产品已扩大到牙膏、肥皂、蚊香、化妆品、调味品、化工原料和玻璃器皿等7大类200多种规格品种。 89:1920年郭顺应浙江省政府之邀,代表旅澳华侨回国筹办三门湾自治农垦事业,而兄长郭乐、郭泉正在上海筹办纺织厂,遂于次年出任上海永安纺织公司经理。纺织公司开办10年间,在今兰州路、吴淞及淮安路上先后开设了永安第一、二、三厂。 90:1933年,上海工部局在虹口区沙泾路10号(溧阳路口)建成宰牲场,占地12亩。从高处俯视,它犹如一个由东、南、西、北4幢楼房围成的大四合院,“院”中有一个24边形的大楼。这幢在上海乃至全国绝无仅有的24角楼曾是远东第一宰牲场。《指南》附图标溧阳路59号是冷库旁WC的位置。 91:1828年,英国人A﹒S﹒Watson在广州开了家西药房,取名香港大药房,后来药房在香港注册,并迁到香港,注册名Watson&Co.A.S,并用广东方言译为屈臣氏大药房。1887年屈臣氏在上海设立分号,19世纪末创办汽水厂,淞沪战争中汽水厂被毁。 92:南京西路雪景。南京西路旧称静安寺路,因静安古寺得名。如今,全球气候变暖,上海难得一见雪景,重温70年前南京西路雪景尤其难得。 93:1920年,江苏吴县人吴麟书(1879一1930年)创办统益纺织公司。下设两厂,第一厂专纺细号纱,第二厂专纺粗号纱。统益一厂当时能生产80支细纱,这在华商纱厂中是先进的,统益纱厂成为当时上海3爿最大棉纱商之首。吴麟书信奉实业救国,尤其注重纺织业。 94:大自鸣钟。192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西康路(小沙渡路)长寿路(劳勃生路)十字路口,为日本内外棉纱厂前总经理川村建立了一座纪念塔,塔顶端装设大电钟,人们习称其大自鸣钟,并成为普陀区闹市中心地标。后来塔钟被拆除,但这个地名延续至今。 95:静安公墓。1898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静安寺路1649号辟建静安寺路公墓,俗称“外国坟山”,内设有殡葬礼堂、骨灰陈列室及火化间,共有墓穴6214穴,其中90%为外国人。1953年改建成静安公园。1999年9月25日改建竣工后实行免费对外开放。 96:1911年,位于宜昌路的德商顺和啤酒厂(上海友啤啤酒厂前身)建立,主要产品为黄啤,商标用UB(友啤)。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在1933年设计的老上海啤酒厂建筑群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啤酒工厂,建筑风格采取了早期的现代主义风格,细部洗练优美。1949年4月停产。 97:圣约翰大学是我国创建最早的大学之一。1879年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将圣公会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在沪西曹家渡以西,以白银6500两购地84亩,创办圣约翰书院。1952年圣约翰大学撤消,改为华东体育学院和华东政法学院。后华东体育学院迁至江湾。1911年购进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兆丰洋行霍格的兆丰花园土地,于1947年向国民政府注册。知名校友有刘鸿生、周诒春、顾维均、宋子文、颜福庆、牛惠生、牛惠林、邹韬奋等。学校建筑形式为中西合璧,屋顶采用中式大屋顶,西式墙体。该建筑群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护单位。 98:美商奇异安迪生电器公司创立于1917年2月,厂址原设南京路四川路,后迁至劳勃生路(今长寿路),除生产电扇电料外,还生产灯泡和小电珠。1952年6月工厂由国家征用,并更名为华东工业部上海灯泡厂。1955年1月,又更名国营上海灯泡厂。 99:新闸路街景。永泰商号门前树立的上方有一圆平台的高架子,谁能说出它的用途?照片中的商号为“永泰官酱”。 100: 斜桥总会是旅沪英侨社交和娱乐的场所,又名乡村俱乐部,俗称英国乡下总会。1879年初,英侨福布斯、格罗姆和凯尔购下今南京西路青海路处11亩土地,同年4月起建造俱乐部,3个月后建成开放。总会又因斜对面的斜桥衖(今吴江路),习称斜桥总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日军侵占,成为日军情报处。抗战胜利后,又被美军占用为军人俱乐部,改称美国斜桥俱乐部。 101: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简称中纺公司)于1945年在重庆成立,至1948年,中纺公司在上海的纺织厂达30多家(棉纺、毛纺、针织、印染等)。当年上海第七纺织厂体育场建于长寿路近安远路,紧挨上海第六纺织厂。 102: 大中实业公司制皮厂。在《指南》图109上找到了大中皮厂,可工厂的位置在江苏路462-490号之间,附图上标注的长宁路明显有错。《指南》近200幅老照片,为2004年编选时插入,不少照片的画面完全与原行号图录内容一一对应。但编者标注仍有“张冠李戴”之处。 103:民国26年,美国驻沪海军陆战队1176人,总部驻海防路527号,A中队驻新闸路1226号,B中队驻小沙渡路(今西康路)256号,D中队驻小沙渡路196号。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接管美国在沪兵营。 104:昔日的辛家花园(泰兴路465号)由盛宣怀收买,康有为来沪曾在辛家花园住过一段时间,花园北部建有盛氏家寺。该寺后由盛家名义捐给佛家,由静波于1926年8月改建为清凉禅寺,属禅宗派,于1952年停止活动。 105:愚园路1396弄内的西园公寓(今西园大厦)建于1912年前后,属英式近代公寓建筑。公寓由外侨、富商租房居住,中国纺织业创始人邓仲和曾长期居住于此。20世纪70年代以前,该公寓为沪西地区最高建筑物,曾是防空制高点,在公寓顶层装有警报器和高射机关炮。 106:马乐里(中正东路873弄)面摊。延安东路原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洋泾浜,1845年建立英租界时,成为南部界河。1915年填浜筑路,又并入了两岸原有的松江路和孔子路,定名为爱多亚路。1945年,国民政府收回租界后此路易名为中正东路,解放后更名延安东路。 107:浦东商业储蓄银行(中正东路280号河南中路口)。 108:旧上海黄浦警察分局(中正东路151号)。此建筑很有气派,楼前还有一个广场,像衙门的样子。大楼建在河南南路与山东南路之间,门开在延安东路上,背靠着金陵东路。 109:培文公寓原名培恩公寓,位于今淮海中路重庆南路口,公寓沿街作周边式布置,由法国赉安洋行设计,1930年建成。公寓初为法国居民产业,后为孔祥熙所购,公寓底层曾开设云裳、霞飞、丽都近十家时装公司。1956年起底层开设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公寓外观采用装饰艺术风格,采用清水红砖装饰立面。公寓共由两幢建筑组成,主体为沿街建造的长体型公寓,为6层钢筋水泥结构,中部高9层,顶部设有旗杆。辅楼高4层,后加盖为5层。公寓占地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6,665平方米。公寓院内设有两个出入口,辅楼底层设有汽车库、锅炉房等附属设施。 110:中正东路(今延安东路)西藏南路口街景。 111: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法国在沪设领事馆,馆址在中山东二路11号金陵东路口(今已拆)。1949年5月关闭。1964年1月中法建交。1980年10月法国在沪设总领事馆,馆址迁至淮海中路1431号,1990年7月再迁至淮海中路1375号启华大厦内21A23B。 112:金陵东路外滩街景。金陵东路旧称法大马路,属法租界,路口右侧是法国驻沪领事馆,左侧为太古轮船公司客票办事处。19世纪70年代后,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渐趋繁荣,行业聚集成市。 113:吴开照相馆(金陵中路2号西藏南路口)。拍摄者站在黄金大戏院西藏南路口朝北拍摄,远处右侧是大世界,近处的防御工事为淞沪战事而设?住在八仙桥地区的居民应对吴开照相馆很熟的。 114:法国邮船公司大楼(中山东二路9号),又称中法工商银行大楼,始建于1937年,1939年落成。建筑造型采用哥德劳曼耐司克样式,外形呈长方形,简洁流畅,是法租界外滩第一座现代化商业建筑。大楼建成后,曾分层出租给中法工商银行、百利洋行等金融机构使用。 115:四明里(林森中路425弄,今已拆)。至抗战前夕,今重庆南路以东段多为旧式里弄住宅,著名的有尚贤坊、宝康里、仁和里、四明里等。淮海中路原名霞飞路,1945年10月为纪念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将霞飞路更名林森路,1950年5月为纪念淮海战役再次更名淮海路。 116:黄金大戏院位于金陵中路1号,由黄金荣创办,民国19年(1930年)1月开幕,初映电影继演京剧,民国26年由金廷荪、孙兰亭等海上名票经营,先后邀京剧四大名旦及马连良登台献艺,民国33~37年由周信芳、叶涵青租营,1951年3月更名大众剧院,1993年被拆除。 117:在西藏南路大世界南面,矗立着一幢10层高楼: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大楼,上海人习惯称其为“八仙桥青年会”,如今大楼的大部分为青年会宾馆。大楼于1929年10月动工,1931年建成,耗费100万元。设计者为中国著名建筑师李锦沛、范文照、赵深等,由江裕记施工。 118:嵩山路警察分局(林森中路235号近嵩山路口),警察局右侧就是消防总队嵩山路分队,即赫赫有名的宝昌路(霞飞路)救火会。淮海路始筑于1900年,曾数易其名。淮海东路初名宁波路。淮海西路初名乔敦路,30年代改陆家路。淮海中路东段初名西江路;西段曾名宝昌路;后统称宝昌路。至1915年6月更名霞飞路。汪伪时期曾改霞飞路为泰山路和庐山路。1945年10月又改为林森路。1950年5月25日,市人民政府公告更为今名,以纪念淮海战役。 119:中法学堂,又名中法中学,创建于1886年,始名“法文书馆”,是法公董局设立以教授华人法语为主的一所学校。1911年改名中法学堂,实行法国学制。1951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市光明中学”。在教学楼的正面上方有一块镶嵌金光闪烁的“光明中学”四字的横额。 120:淮海中路重庆南路口街景。二十世纪初年,法租界经过两次扩张,将整个卢家湾地区置于法租界。随着上海市区发展的不断西进,这里成为法租界最繁荣的中心区域。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扩张,向西越过了吕班路,卢家湾的大部分地区方才划入公董局管辖。 ![]() 来源:“食砚无田”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