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80后,中国摩托车360°后空翻第一人,获奖无数,梦想驰骋火星

 千面凡君 2022-09-09 发布于广东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04位真人故事
我叫田帅,80年代出生于浙江杭州。
三岁时,我像如今的很多小朋友一样,开始玩儿童单车,并从此爱上骑行,先是单车再是摩托。
无论是父母还是我自己,都未曾想到,我后来竟然靠骑行走遍全国,还给奥运冠军当过教练。
(2020年国际IPA运动摄影金奖作品,骑手是我)
01
我是独生子女,出生在杭州一个部队家庭,爷爷奶奶和爸爸都是军人,妈妈是老师。生活上没有太大的压力,家庭氛围比较宽松。
初一过生日那天,爸爸送给我一辆山地单车,这辆车陪伴了我5年多。
在高中之前,跟所有喜欢骑单车的学生一样,我也喜欢骑单车上下学。只要有时间就骑着那辆山地车四处溜达,不管是艳阳高照还是狂风暴雨,觉得骑行很有趣。
(霓虹夜灯下,我骑着自行车回首等待同伴)
高二时,我有幸接触到专业车行,从此打开专业骑行的大门,进到更精彩的骑行世界。
我还清晰地记着那一刻内心的震撼。本来跟往常一样,一路溜行经过杭州体育馆。天气很好,微风拂面,我时而放手骑行,时而来个神龙摆尾扭动一下,自娱自乐很是高兴。
突然,我看到一个一身炫彩的骑手,驾驭着亮彩自行车在做360°大旋转,紧接着又做了好几个炫酷动作。
我突然觉得那不是自行车,而是桀骜的赛马,但却乖巧听从主人的指挥。那一刻我就决定,自己也要这样炫酷。
由此,我结识到车行老板和几位参加专业比赛的前辈,并开始向他们学习专业骑行技能。
但把爱好变成专业,不是光凭一腔热血就行的,需要练习很多的基本功。有些动作甚至需要上万次的练习,才能被身体熟悉成本能
比如顶墙定车,首先练坐着骑车顶住墙保持稳定,接着练站着骑车保持稳定。前期很难保持稳定,定住一会车就会掉落下来,我每天坚持练上百次,慢慢稳定时间才越来越长。
随着训练的深入和技能的熟练,大约半年后我就出省参加比赛了。后来,还参加过由著名运动名牌举办的全国极限大赛。
(我现在能以树为墙,各种姿势骑车,轻松做到稳定)
那时候,我们大多在武林广场练习,常有路人好奇驻足,甚至为我们喝彩。学有小成后,我跟着前辈开始做骑行表演,一场能有50元左右的收入。
当时我还是学生,能自己赚钱特别有成就感。就这样,比赛的成绩、观众的赞叹与收入的激励令我劲头十足,不觉得辛苦。
我决定专业骑行后,父母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只要求成绩不退步就行。他们既不特意给我专门的支持援助,也不会反对我用自己能支配的资金与时间,去精深专业骑行。
这样的态度我觉得很好,专业骑行是我自己的选择,为了它我甘愿刻苦练习不怕疼。
而且,自从见到那个360°大旋转开始,我就有了理财意识,不再随意花钱。
所有可支配资金,包括零花钱、生活费、压岁钱、奖金,都被一个吸引力极强的核心凝聚起来:专业骑行。因为做360°大旋转的炫酷动作,需要专业的山地攀爬自行车。
最终,通过有计划地攒钱,在一年之后,我有了第一辆自己的专业自行车。
(现在我能轻松用越野摩托做360°大旋转)
02
在接触专业骑行之前,我基本没离开过家乡。后来去不同的城市参加比赛,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并且,通过参加比赛还结识了很多优秀的人,也逐渐接触到各种骑行运动,山地车、公路车、障碍车、技巧车,以及越野摩托车。
第一次去首都北京,就是因为参加全国性大赛。那时我19岁,还是浙江工业大学的大一新生,多亏奶奶赞助交通费才到了北京。
那次比赛场地是在欢乐谷,附近的住宿特别贵,比赛那几天,我跟大多数的北漂族一样,在较远的地方租了间地下室。
而且是跟另一位来自青岛的车友拼租,30元一晚,往返要坐很久的地铁。为了省钱,一日三餐吃的也都是北京杂酱面。
到了比赛现场,才知道阵仗很大,竟然邀请了谢霆锋做开场嘉宾,配合骑手表演一个炫酷的节目。
谢霆锋平躺在地上,两位骑手借助上坡后的抛物线下落过程,骑着车从他身上飞跃过去。现场尖叫欢呼,我被深深震撼到,原来炫酷的动作还可以这么表演。
(蓝天白云下的飞翔,如今轻而易举)
我大学四年就这样在全国各地跑比赛,长见识、练技能、交朋友。2007年大学毕业后,我不想因为工作影响比赛。于是先做了一阵药企销售,后来又开了家面馆。
无论是销售还是面馆老板,都是为了有灵活自由的工作时间,支持我精进专业骑行。所以我并没有因为走入社会而荒废骑行,反而更有资金与时间去精进骑行
慢慢地,全国大赛的前三、亚军乃至冠军成了平常事,我成为了全国专业骑行数一数二的那一批人。
2010年,我通过去日本参加交流培训的机会,结识了世界级越野骑行冠军寺井一希。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动作表情交流,看他示范了好几种高难度动作,让我收获匪浅。
那次的日本之行,令我的视野格局从全国拓展到全球。后面还学过一阵日语,可惜缺少应用环境而没能学好。但英语越来越好,因为英语的用武之地也不少。
后来,我去过不同的欧美国家交流培训,在专业骑行精进的道路上,发现国内渐渐找不到能教我的人了,需要全球顶级专业骑行人士的指导。
(外国车友试驾后夸赞我们的国产越野摩托车,戴头盔的是我)
03
2017年在北京参加比赛期间,我结识了王泽民老师,他是中国最早接触专业攀爬与越野摩托的人,研发越野摩托并创建了品牌。
与王老师深入交流后,我察觉到骑行爱好有了时代机遇,能够转为事业。因为当越野摩托成本越来越低,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享受时,中国越野骑行市场必将兴起。
就像当初昂贵又笨重的砖头手机,一旦成本不断降低,技术不断更新,就成了风靡全球、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
所以那次从北京归来,我决定关闭面馆,开始专精越野摩托骑行,并创建了主打越野摩托骑行的特训营。
(最中上是我,荣获中国平顶山林道越野大赛冠军)
创立特训营的初期,我在界内主要是以自行车出名。2017年,奥运跳水冠军田亮参加奥运冠军的跨界挑战项目,准备挑战自行车,请我给他当自行车教练。
当时田亮有7天的训练时间,挑战躺着骑自行车,并穿越很低的一排障碍杠。这个挑战成功率约10%,差不多得经历一千多次左右的摔跤才能练好。
虽然田亮在挑战之前连单车都不会骑,但是他的运动协调性很强,再加上谦虚勤奋,通过系统的基本功训练,3天就能完成动作,又巩固了2天就挑战成功了。
结果看似顺利,却也经过了很多的摔跤。有一次摔倒扭伤比较严重,田亮只冰敷一下就继续训练。
失败积累经验,孕育成功,所以骑行从来都是不怕摔、不怕错,只怕不行动。
(2017年我教田亮挑战自行车平躺过杠)
随着国内越野摩托的兴起,我受邀参加的越野摩托活动越来越多。为了进一步提高在越野摩托界内的名气,我决定练习摩托车后空翻,成为中国第一个成功挑战摩托车后空翻的人。
后空翻难度很大,特别危险,我大约从2018年开始刻苦练习,一开始就去国外找全球顶级教练指导,从而练得比较顺利。
但后来疫情爆发,我只能呆在国内,自己搭建场地,通过吊威亚和海绵垫来保证安全。
训练进度很慢,一方面需要花大量时间勤练基本功,而不是直接练后空翻;另一方面,因为后空翻难度大,必须身体状态良好,且天气舒适时才好练。
一旦受伤的话,就只能中止训练。比如2020年我受过最重的一次伤,休养了数月。所以顺利的话,训练一个月,也就翻十几次。
有志者事竟成,2020年12月4日,我终于挑战成功摩托车原地后空翻,开创了中国先例。
(2020年我成功挑战后空翻)
但是我并不满足于此,还想做到百分百成功率的后空翻,也就是不需要安全措施,无需吊威亚、海绵垫,直接就翻。
没有防护,意味着不仅需要技术稳定,还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抛除一切杂念,克服本能的畏惧。所以我一直坚持练习后空翻,直到百分百成功率的那一天。
转眼两年过去,2022年我后空翻已经无需吊威亚,成功率也提高不少。
如今我给河南省濮阳的杂技团做训练指导,他们提供场地给我练后空翻。训练场地的成本很高,所以资源紧缺,目前用的小型海绵池就成本不小,八米长、四米宽、两米高。
此外练后空翻需要多人配合,设施需要人护养,比如下雨天要注意海绵池的防雨,不然海绵淋湿了会影响弹性;摩托车掉进海绵池,需要龙门架把车吊出来。
(2022年我做后空翻已经无需安全吊索,动作更加流畅)
04
与此同时,我的特训营也一直在成长,从2017年创立至今,已经5岁。
我教过的学员遍布大江南北,其中有三位特别执着的学员,认定我成了我的徒弟。他们如今都能独当一面,各自带着特训营。
徒弟也是我的人生导师,偶尔焦虑事业发展时,会提醒我热爱并纯粹,把能做的先做好,一直做,不多想,做到极致,顺其自然
其实不仅从徒弟,跟车友交流、跟学员相处中,我都学到很多。学生时代对骑行的认识,其实还比较肤浅,只注重骑行的技巧与炫酷。
但跟学员、徒弟一起户外越野骑行多了,慢慢发现不一样的骑行乐趣。
(带领学员在树林练基本功)
大约两年前,我带着几位学员户外骑行。很随兴的一次骑行,但因为风景太美,驰骋太爽,我们一路跨过山林越过田野,酣畅淋漓骑了很远。等到尽兴而归时,猛然发现已是黄昏。
归途尚远,而天色渐黑。因为我们中间有新手,摸黑骑行对他们来说很难,所以老手照顾着新手,骑得很慢,遇到比较复杂的地形就一起下车推行。
中途突然下起雨,天又黑又冷,地又湿又滑,人又累又饿。有人出现摔车打滑后,大家决定全体下车推行。
这种情况只能以队伍骑行的最低水平来处理,只要有一个人骑不了,大家就陪着一起不骑。
我们用绳子、皮带、裤腰带将彼此连在一起,一起摸黑推车而行,就像雨中丛林探险,很苦很累很极限。到家时已是凌晨,顾不上吃饭洗漱,倒头就睡。
那次骑行,大家玩的都很尽兴,启发了我新的认知:骑行应该跳出炫技的束缚,回归生命本真的喜乐,感受自然,乐享生活。
(我和特训营的学员们)
还有一次,组织的户外骑行路线很简单,只有孩童学员参加,他们的爸爸妈妈开车跟着,做后勤保障。
到达目的地后,有意犹未尽,继续在附近奔驰的;有成人骑行者载着爱人或孩子兜风的;有布置好露营地,坐着笑看骑行英姿的;也有躺着吹风看天看云的;还有散步闲逛各种拍照的。
于是我发现,越野骑行可以成为一个纽带,联系着骑行者与家人,一起感受自然,乐享生活。
(户外草地骑行,地形平坦简单,却照样酣畅潇洒)
05
现在,我每月都会组织两次左右的“运动+旅行”活动,去不同地方,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特产美食,并会挑选好当地适合越野骑行的天然场地,走进自然。
比如去年冬天,我们组织了海南海口站。抵达海口后先休整状态,吃海鲜、泡温泉、逛夜市、啃水果,接着因地制宜组织骑行活动。运动+旅行,更多乐趣,更享生活。
(2020年12月,相约东莞的“运动+旅行”活动,我在中间位)
我现在觉得比赛拿奖没什么自豪的,做别人没有做到过的事情,深耕一项全新的事业领域,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些才值得自豪。
之前观看火星的实拍视频,看到火星各种地形,不禁升起去火星驰骋的向往。但这是浪漫而遥不可及的梦想。
如今我有了一个更现实的梦想:让更多人体验骑行的乐趣,让他们能去草原、沙漠、山地,乡村、古城、都市,国内乃至全球,南极还有北极,更远更特别的地方骑行。
或许这个梦想传承下去,终有一天,会实现走出地球,驰骋火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