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毕业后,在哈尔滨体育杂志社工作,曾被列为中国百大最牛的体育写手。可是不甘心平庸,辞掉了老家舒适的工作,孤身到北京发展。 尽管最初求职频频碰壁,但终于还是留了下来,甚至一度住过地下室。后来不仅顺利找到工作,还一路崛起,成为了旅游行业的领军人物。 至今我已经成功策划过上百场旅游活动,从西北新疆到西南西藏,从东北吉林到江南扬州,创造了一个个经典案例。 尤其是对印度尼西亚的国家旅游宣传,使该国从十一黄金周中国人出境游排行第五,到春节时上升至第三名。
01 我生于1979年,成长在一个普通的传统家庭里。 大概是因为水瓶座的性格,从小就喜欢奇思妙想,热爱诗歌和小说。后来读过近千本世界名著,最爱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与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 上学时,我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偏科很严重,文科实力很强,理科一塌糊涂。不过高中那几年埋头苦读,最后顺利考上了黑龙江大学。 大学,是一个靠自觉成长的地方,也是我至今的遗憾。不过在大学时,成绩虽然一般,但是图书馆花费的时间还是相当多的,阅读了大量的作品,积累了雄厚的知识基础。 当时最爱的小说是《伊甸之东》,这本书激发了我的阅读热情,开启了我对人生和人性的探索之路。
大学毕业后,我没有听从家人的安排去机关单位,而是因为喜欢足球,考入了哈尔滨一家知名的体育杂志社,成为一名足球编辑。 那可能是在工作岗位上最快乐的岁月,和同事们看球、侃球、写球,篮球、足球、台球、乒乓球,大家天天一起玩,特别快乐。 即便经常连续加班二三十个小时,也不觉得累。尤其是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每天夜里加班,却十分快乐。 我很荣幸把兴趣融入到了工作之中,一干就是三年多。不过时间久了,不甘平常的心开始躁动,就想去大城市闯一闯。 但是这一想法遭到了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尤其家人认为守家在地,有让人羡慕的工作,就非常好了。 但我还是不甘心,最终辞掉了工作,来到北京闯荡,没想到白驹过隙,在北京已悄然度过18年时光。
2004年,25岁的我第一次来到北京。当时感到很茫然,甚至也不知道怎么去找工作,买了一份又一份求职的报纸。 到北京之前,总以为自己的写作水平很高,能轻易找到工作。可是现实很残酷,接二连三地面试失败,心仪的工作单位一个个被拒绝,让自己备受打击。 尤其难的是囊中羞涩。那时经常坐公交车,看着这个陌生和忙碌的城市,想着自己什么时候能属于这里呢? 路边如潮汹涌地骑着自行车的人群,如果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那该多好。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能有个工作,留下来。 02 在灰心丧气的时候,想着要不就回家吧。但这时,朋友介绍了一家户外杂志社,因为有杂志编辑的经验,社长当时还特别逗地说:“你是做体育的,我们户外就是体育加旅游,你来这儿正合适。” 就这样,这里成为了我从体育到户外,再到后来的旅游领域的一个转折点。
在户外杂志的时候,采访了很多人物,编辑了很多户外登山、徒步、攀岩等稿件。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北大地质系教授崔之久说过的话:“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探险精神。” 当时也采访过王富洲、刘连满等老登山家,后来吴京在电影《攀登者》里的角色,就是二人的结合体。 一年后,朋友问我要不要去互联网试试,虽然跨度比较大,我对互联网一窍不通,但还是觉得这是一个有发展的新领域,于是就答应了下来。 可是第一份互联网工作还真是挺难的,系统不会用,软件不会用,学得也比较慢,经常弄到半夜两三点钟才能回家,第二天早上八九点钟还要去上班。 尤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晚上下班总是打不到车,于是买了一辆自行车,但是总是被人偷,于是就又买了一双单排轮滑鞋,夜里踩轮滑回家。 一开始不会滑,就晚上12点左右在楼下练习,练了不到一个星期就上马路了。 后来轮滑越玩越溜,2006年世界杯的时候,我还从知名互联网大厦踩轮滑去了望京的朋友家里,几个人喝着啤酒,围着一个小电视看揭幕战德国队的比赛。
朋友说坐得住板凳,就坐得住江山,我恰恰是相反的例子,当时几乎一年一跳槽。在门户网站从户外转到了旅游领域后,不到一年时间我就离开了,转而去了一家垂直旅游网站。 说来也巧了,新的工作岗位有6个组长,我刚来了不到两个星期,另外5个组长都辞职了,我一下子成了老员工。 我也要感谢在门户网站的时候打下的坚实基础,过去在工作中总是感到很吃力,而在此之后,却一帆风顺。 特别是在新职位上工作时,更是如鱼得水,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还成了编辑部的核心员工。
后来最大的一次转变,是跳槽来到了另一家互联网媒体旅游频道。在当时缺乏竞争对手的时代,那里几乎是一枝独秀。 2009年,由于旅游博客的负责人离职,我被安排到这个岗位上继续工作,却没想到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最重大的转折点。 当时还没有“自媒体”这个概念,一些比较优秀的作者,被称为旅游博主,但数量少之又少。 我一个个去搜,一个个去找,去教他们怎么写,怎么拍照等等。后来许多旅游大V,都是在那个时候成长起来的。 我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让该平台旅游板块的流量增长了10几倍。 从百万流量博主不到10名的起点开始,一年后超过千万点击率的旅游博主就超过了30名,TOP100博主最低的流量也在三四百万。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旅游KOL。 那是自媒体刚刚起步的年代,很多人并不了解。 而我发现,很多博主写的文章,点击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远远超过了一般媒体发布的内容,甚至有的网友开始循着旅游博主写的内容去旅行。
当时虽然工作上十分顺利,家庭生活却不顺利,父亲被查出来癌症晚期,几乎每个月都要请假往哈尔滨肿瘤医院跑。 后来婚姻生活也遇到了坎坷,两个人在各自领域艰难前进,忽略了彼此,就分开了。 可能很多人会考虑将来会怎么样,我也曾经一度忧虑过。不过后来我认为,将来是不可预知的,唯有把握好当下时光,培养自己综合能力,以及社会圈层。 好在我跳槽比较多,培养出来的旅游博主也多,因此在旅游领域里,拥有一般人没有的资源。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成千上万的国民开始走出国门,掀起了出国旅游的热潮。 于是旅游自媒体迅速崛起,势不可挡。由于我是最擅长这个领域的人,因此一不小心成了中国旅游自媒体的元老,很多人来向我咨询和请教如何使用自媒体营销。
很多人在工作中对于自己的资源藏着掖着,我从来都不藏,对谁都是有求必应,因为以前户外杂志社的社长曾对我说过:“有的人路越走越窄,有的人路越走越宽。”我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03 2014年的时候,我和伙伴开始了第一次对新疆的线下采风,当时就创造了上千万的点击率。 由于当时很多人对新疆旅游心存疑虑,所以我们将宣传的重点放在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上,而不单单是美景。 通过对于集市、夜市、家庭的拜访,从侧面反映出新疆的安全,再扩展到新疆的大美景色、无与伦比的美食,以及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
我们的自媒体旅游营销工作,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各方机构的认可,慢慢地成为了行业的标杆。 2016年,为庆祝中国与巴基斯坦建交65周年,宁夏文旅局举办“中巴友好万里行”活动,邀请我们一起参加。从宁夏出发,到祖国边疆红其拉甫口岸,驶入巴基斯坦。
都说中巴关系铁,亲如兄弟,但是不到巴基斯坦,真的很难体会这种兄弟般的情谊如此令人感动。 当我们抵达首都伊斯兰堡时,当地的民众自发出来迎接,高喊着“中巴友谊万岁”,热情地与我们合影。 走出国门才深刻感受到,正是祖国的强大,为我们换来了高规格的礼遇。 记得当时很多巴基斯坦人远远看到我们车队来了,就在田间奔跑,想去找一个好位置欢迎我们。 我对着车窗外随意拍了一张照片。但这张照片,却是我拍过的最感动的一张,因为田间里的一个奔跑的人,只有一条腿…… 对于在巴基斯坦旅行的那种感动,是在任何国家都难以体验得到的。
我的合作伙伴和最大的顾客是扬州瘦西湖风景区,已经合作了七年,一直到今天。 都说“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分无赖是扬州”。可是旅游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让更多人来,也不是都凑在一个时间节点来。 旅游营销的成功,是需要让游客来过夜,让游客在这里消费,同时一年四季都可以来。 毫无疑问,寿西湖度假区几乎是全国做得最成功的全域旅游度假区,吃住行游购娱都集中在一个区域内。 我们采取的宣传形式也是全新的,将大部分笔墨都放在了扬州的“慢生活”上,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慢生活。 围绕淮扬菜、各种度假酒店、网红打卡点,甚至是搓背、修脚,非遗的相关内容等,集中火力宣传。
其实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就看如何去挖掘出来。 例如最简单的扬州炒饭,谁都知道。于是我们邀请淮扬菜传承人亲自去做淮扬菜,看看大厨是怎么做的。 果然视频得到了上千万的点击率,引发了网友的争论,在直播中也有上百万人观看和讨论。 如今,扬州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网红城市。我记得最早宣传趣园的时候,还不用排队。但现在的小长假或黄金周,都至少要提前一两个星期预订包间,大堂的餐位。 去年五一的时候,居然有人凌晨两三点就去排队了,好像以前买火车票一样。像扬州搓背馆,大运河博物馆,简直是预订都要靠“抢”。
04 在我的旅游营销案例中,可能最成功的一次,就是2018年11月对印度尼西亚的旅游宣传。当时国内三十多家公关公司去提交方案,而我自己写了三天三夜的PPT,成功中标。 我当时带了国内最优质的旅游自媒体20多人,前往印尼采风。印尼的人后来跟我说,这是他们国家最大规模的一次旅游营销。 他们之前也请过欧美国家的人去拍摄,但是都没有我们专业,我们光是带去的航拍器就超过了10个,拍下了大量的精美照片和视频。 印度尼西亚本来就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元素。 我们把当时大量的内容发到网上,光是某平台话题就突破了3亿阅读量。在至少二十几个平台上,更是获得了难以统计的阅读数字。
如果说阅读数可能是虚的,但当时11月,刚结束的十一黄金周,中国人出境游人次最多的国家排行榜上,印尼只排在第五位。 在我们宣传结束后,转眼到了春节长假,就迅速上升到了第三位,仅次于泰国和日本,之后则稳居第三名。 几年以来,大大小小上百次旅游采风和营销,我几乎对整个旅游营销驾轻就熟,合作过的客户超过上百个,带领过的旅游博主可能超过了上千个。 从旅游局到旅行社、从金融产品到汽车品牌,各个领域,各种跨界宣传,也奠定了我在行业中的位置。
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感动的事情。比如在青海采访“青绣”的时候,遇到藏绣的非遗传人,竟然是一位小姑娘,名叫拉毛叶忠。 这位勇敢的藏族女孩,小时候不爱念书,一门心思想出去打工,还逃婚,跑到四川去当服务员。 但是她发现如果书读不好,就永远是服务员。于是她回到了老家,在父亲的服装厂潜心学习藏绣,终于成为非遗传人。 她长得漂亮,说话也实在。她说自己每天4点多就要起床读书,看了大量的作品,还坚持锻炼,保持好的身材。她的手艺,以及身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文化传承的魅力所在。 我想旅游的意义也在于此:我们去发现世界,找寻自己在世界中所在的位置。
05 如今,我已经慢慢地淡入到幕后工作之中,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写作和旅行上。在疫情前,花了很多时间去世界上有特色的国家旅行,也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和他们身上有趣的故事。 比如一位台湾大叔向我抨击他们的社会,一位克罗地亚话痨给我讲塞尔维亚如何好玩,还有一位德国教授告诉我英国福利社会体系的问题和缺点等等。 当然,也会遇到中国同胞。在伊朗大不里士街头,瞎逛了两天后,突然看到一个披着头巾的中国女孩,迎上来对我说,她刚从伊拉克边境来。 还有在格鲁吉亚去亚美尼亚的中巴上,遇到的一个西安大学的女孩,利用十几年来的寒暑假,走遍了亚洲所有国家,而且先把危险的国家走了,比如索马里、也门、叙利亚、委内瑞拉等等…… 遇到了他们,我才发现,自己其实只是一个小学生。
漫漫人生路,仍要上下求索。从小到大,我就不是一个被传统观念束缚的人,我总觉得,人就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而不是屈从于各种压力。 如今,漫长的疫情有点折磨人,不过即使呆在家里,我也会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学英语和写小说。我希望将来疫情结束后,能够再去更多的地方,和更多的人去聊一聊对世界的看法。 我也希望,能让自己的小说取得成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天马行空的想法。因为分享的快乐,就是我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做的,也会一直要做下去。 最后我想说,旅游不是可以说走就走的,它不能改变现状,更洗涤不了灵魂,解决不了现实中的困难。 像什么3000美金环游世界,都是胡扯。年轻人首先要奋斗,要做成功的自己,再去谈旅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