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戚关系越来越淡漠,是谁撑大了“断亲”的鸿沟?

 京都闻道阁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师利国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赵萍 

文丨崔桂忠

日前,一项针对不同年龄群体亲缘关系的研究引发关注。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者发现传统的“亲不过三代”逐渐变成“亲不过二代”,中国的年轻世代特别是“90后”“00后”,已疏于与亲戚的日常交往,这一现象也被概括为青年“断亲”。

所谓“断亲”,就是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们之间因为各种原因,逐渐淡化直至断绝往来的情况。“90后”特别是“00后”青年群体的“断亲”,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不愿意回家过年、排斥举办婚礼、没有亲戚的联系方式……如果不是因为血缘,有些人,一辈子可能都用不着见几次。

一份调查显示,32%左右的人只与1到3家亲戚互动频繁;20%左右的人拥有3家以上的要好亲戚;29%左右的人没有要好的亲戚且一年走动次数屈指可数;超过20%的人几乎没有亲戚。以前的亲戚,喜欢你帮我助,谁家做了美好的食物,定会一次性做足量为周围的亲戚好友送去,但现在大家都相隔甚远,再也没了以前的味道。

按理说,血浓于水的亲戚关系,是亲戚之间不可切割的纽带。但在生活更加方便的21世纪,亲戚之间的情分反而变淡了。即便现在通讯如此发达,有的亲戚之间也很少联络,充其量在逢年过节发一两条无关痛痒的问候,内容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就是信手拈来的摘抄,贯穿形式化的虚情假意。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在独生子女家庭成长,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因为习惯了从小没有同龄人陪伴,容易养成自我中心主义,同时,年轻人大多生活在天南海北,平时互动最多的是同事、客户,大多是出于某种社会目的来往。过去那种纯朴的亲情关系,逐渐被业务、生意、利益关系所瓦解取代,“亲戚”已经彻底失去“亲情”的味道,变成一个单纯的汉语词汇,名义上披着一件“血缘”的外衣罢了。在心里,亲戚跟形同陌路的路人并没有任何分别。

作家路遥曾在《平凡的世界》一书写到:小时候,我们常常把“亲戚”看得多么美好和重要。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实际上,现代社会何尝不是如此。亲戚关系的淡化,很大程度是由亲戚关系“利益化”“世俗化”所致。

俗话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感情再深厚的亲戚,如果长时间不去相互走动,也会变得生疏。在人际关系中,关系的好坏取决于相互之间联系的程度。一旦联系不再紧密,即使再好的关系,最后也会逐渐淡漠下去。

走亲走亲,越走越亲。“断亲”现象虽不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对于社会凝聚力的形成、传统习俗的传承等,都会带来不小影响。基于血缘基础的亲戚关系,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十分独特的家庭文化、家族文化甚至宗族文化。中国人最具特色的家谱文化,也说明血脉传承的不可割裂,需要代代相传。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