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澄 ![]() 邵飘萍 ![]() 在邵飘萍生平事迹展二展厅,即邵飘萍故居的西厢房北墙上,悬挂着一副祖父遗墨。参观者至此纷纷驻足,饶有兴趣地欣赏着这幅作品,渴望了解其中所蕴藏的故事。 这幅字正文是祖父所录唐代诗人杜工部诗《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 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 不堪人事日萧条 落款处题有[1]: 戊午端阳,慧子嘱余书数语补其所制余幅,余以天涯飘泊方不胜身世之感,因录杜工部诗以进,得垂笑为牛衣对泣否乎? 署名:飘萍 邵飘萍先生遗墨 从落款中不难看出,这幅字是祖父作于戊午年端阳(1918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日)。旧时的文人墨客,逢年过节或遇重大事件,常喜欢吟诗作对,泼墨抒怀,相互交流,以表心境。想象中那一年端午,祖母汤修慧写了几幅字,想请祖父也写副字与其相和以补齐余幅。 当时,祖父的身份是《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和《新闻编译社》社长,想到近几年和祖母一起走过的不平凡经历,怹特意选择了录制杜工部诗《野望》。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唐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弃官几经辗转来到四川成都。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感叹自身年老多病、对朝廷无所贡献这一心态的自我写照。整诗充满了忧愁、孤独、伤感和悲观的情绪。 祖父之所以选择录制杜工部的这首诗,是对诗作者的“天涯沦落人”处境深有同感、触景生情。诗作者抒发的情感,与祖父近年来的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感受,产生了某种共鸣。怹毫不掩饰地表明:“余以天涯飘泊方不胜身世之感,因录杜工部诗以进。垂笑为牛衣对泣[2]否乎?”他似乎以诙谐的口吻调侃祖母,回首他们夫妻二人近年来,在身处艰难困苦的逆境中,几经生离死别、不离不弃、共克时艰、不屈不挠、共同奋斗的经历是否也可喻为牛衣对泣?字里行间,不乏充满了这对报人伉俪之间的浪漫、乐观的情调,也是祖父性格的真情流露,至今读来,仍让人别有一番感受! 为此,人们不禁要问,祖父为何会与诗人有如此的同感,那还要从祖父、祖母近年来所遭遇的极不平凡经历说起。 1913年8月,祖父主持的《汉民日报》,因反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支持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发起的护国讨袁斗争(史称二次革命),被浙江督都府以“扰乱治安”和涉嫌参与“二次革命”罪被捕入狱,《汉民日报》馆亦被查封。祖母汤修慧抱病联系友人多方营救,祖父终获缓刑出狱,在短暂回金华抚慰父母和亲友后,于同月下旬,为寻求真理,欲求深造,躲避袁世凯的缉捕,由杭州乘船经沪急赴日本东京。 祖父赴日后,祖母原本身体就欠佳,加上因祖父入狱所受惊吓和连日的奔波劳累,导致病情加重,险些不治。 当年祖父初到日本,立足未稳,又遇祖母身患重病;老家乡下也急需用钱;自己工作和日常生活开销也难以维持;寄往国内的通讯稿费又不能及时结算等难题,入不敷出,在经济上遇到了空前的拮据。 困境中的祖父,不屈于命运的安排,在艰难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在东京,祖父入日本政法大学,攻读法律政治专业,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新闻学理论,积极地充实自己。怹与几位同学共组“东京通讯社”,为京沪报纸提供资讯,同时兼任《时事新报》通讯员。这一期间,曾拜访了孙中山、黄兴等人,结识了李大钊、章士钊、潘公弼等进步人士。这些交往对祖父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人还成为了以后的同志、同事和挚友。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下旬,为加强国内反袁护国的力量,受上海新闻界联合邀请,祖父回国主沪《时事新报》笔政,亦发稿《时报》、《申报》。 1916年6月,祖父受《申报》社长史量才之聘,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是年,祖父不足三十岁。经过三年主持《汉民日报》的实践和“逮捕三次,下狱九月”的磨难以及赴日深造学习,参加护国讨袁斗争的历练,可谓年富力强。 1916年7月31日,祖父从沪宁站出发,赴京上任,开启了其职业生涯新的里程。祖父到京,立即投身于刚刚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接触到北京的报(新闻)界后,凭借独特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他很快发现一些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都在国外通讯社的操控下,国内的报纸反映的又不及时,又无公正可言,看到中国的报纸(新闻业)这种被外国通讯社所愚弄的现象,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一个新闻从业者,怹深感耻辱和愤慨。到京当月,立即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也是首创由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 这个编译社,规模很小,人员也不多,设备相对简陋,是一个爱国主义色彩浓厚的新闻编译社。她的出现,打破了帝国主义垄断中国通讯事业的局面,为中国通讯社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后人称其为中国报业的先驱者) 新闻编译社初办,一些国内重大题材的新闻,都是祖父设法从政府阁员处采访获得,并逐渐培养出一批访员(记者),大大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祖父在京担任《申报》特派记者两年,发《申报》 “北京特别通讯”,从原来的每天200字扩展为500字,后又增发至一两千字,并间日写通讯报道,新闻内容十分丰富。一时间《申报》的“北京特别通讯” 风靡全国,发行量急剧上升,赫然已名列沪上报业的前茅。 了解到祖父近年来的经历,就不难理解为何祖父对杜诗《野望》会产生如此共鸣。但是,同感之余,祖父并像诗人那样悲观失望甚至于沉沦。一生励志以“新闻救国”的祖父,屡次面对艰难困苦,从并未有任何退缩和消沉,而是以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兢业精神,去实现自己的终身志向。 在京两年的见闻,祖父深感北京的各报大都为反动军阀各派系所操纵。因此,新闻报道上基本上无真实可言。面对北京报业的这种现实,祖父深感必须有自办的报纸,才能反映民众的呼声,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祖父凭借其超强的社会活动能力,集合了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戊午年端阳)数月之后,祖父毅然辞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之职,于1918年10月5日创办了《京报》。从此,祖父拥有了自己的报纸,为实现“新闻救国”的理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京报》创刊之日,祖父亲撰创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开宗明义表明了其办报宗旨:“必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万年之计,治本之策……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为作也!” 是日,祖父手书“铁肩辣手”条幅悬挂于编辑室内,与报社同人共勉。 时光飞逝,转眼间百余年过去了。回顾这段历史,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蕴藏于祖父这幅遗墨中的一些故事。其中不乏充满了祖父对其以“新闻救国”志向的不懈追求;对他一生所钟爱的新闻事业的无限热爱。 正如伟人所言,祖父邵飘萍是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邵澄 2021年11月24日于北京 注释: 1、为阅读方便,文中标点符号为作者所添加。 2、牛衣指牛畜御寒遮雨之覆盖物。原指夫妻睡在牛衣中,相对涕泣;后喻夫妻共度贫困之生活,常用此语。 【作者:邵澄,中国报业先驱邵飘萍先生嫡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