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日寇迅速占领平津地区,并沿平汉、平绥铁路南下和西进,占领河北、察哈尔省后又先后分兵夹击山西。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已统治山西25年,自然不愿让日本人染指,遂指挥麾下晋绥军部队与中央军、八路军携手,在北面的忻口、东面的娘子关等地构筑防线,积极抵抗。
太原兵工厂制造火炮 晋绥军自行制造和装备了大批火炮 在军阀混战时期,晋绥军虽然一贯投机取巧,几乎没有打过什么硬仗恶仗,但不得不承认其装备是非常精良的,在全国范围内仅次于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从1917年开始,精于算计的阎锡山就在省会太原等地建立了钢铁厂、枪械厂等,经过20余年苦心经营,打造了比较完整的军工制造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阎锡山还从国外采购先进设备,建立了一整套火炮生产线,从1930年开始,每月已经能够仿制30门日式山炮和8门德式野炮。这些火炮除了卖往外省谋利外,还帮助晋绥军组建了7个炮兵旅。可惜,这些炮兵旅在日寇的飞机和重炮联队面前毫无用武之地,忻口、娘子关等防线先后失守;11月9日,太原也失守了。
阎锡山的军工体系 八路军从滹沱河捞出晋绥军的10门火炮 晋绥军士气一落千丈,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全线撤往晋南地区,最后干脆全部撤入晋西吕梁山区。逃跑途中,昔日作为攻坚利器的火炮反而成了累赘,一支溃逃中的晋绥军部队为了提高速度,干脆将所属的十余名火炮一股脑推入了代县苏龙口附近的滹沱河中。不过随着晋绥军溃兵的四散奔逃,滹沱河里有大炮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率领第129师北上抗日第1梯队的副师长徐向前在行军途中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人前去查看究竟,当得知确实有大炮的消息后,下令所属第769团一部前去捞取。此时虽然已经入秋,晋北高原上寒风已起,但八路军官兵们还是毫不犹豫地逃入冰冷的河水中,不断的探索翻找,最后竟然从河底捞出了10门大炮。
晋绥军炮兵 留下8门山炮,送回2门野炮 这10门大炮中,8门为晋造13式山炮,2门为晋造18式野炮。其中,13式山炮是仿造的日制41式山炮,可以拆解后用骡马驮运或直接人力运输,非常适合未来的山地游击战,更重要的是该炮使用日寇普遍装备的75mm山炮弹,可以靠作战缴获补给;但18式野炮系仿造的德式野炮,使用德式88mm炮弹,根本无从补充。 八路军最后最后只好将2门野炮送还阎锡山,从他那里获得一批晋13式山炮的驮具和鞍具;那8门山炮则被送到了延安,与那批获赠的驮具、鞍具一起,组建了总部炮兵团。这也是后来解放军强大炮兵部队最初的雏形。
八路军装备的山炮
如今的解放军炮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