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理解杨振宁的造物主和宗教感?

 王力德个人馆 2022-06-17 发布于新疆

                 怎样理解杨振宁的造物主和宗教感?

  

    前些年杨振宁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引起巨大争议:

    “如果你所谓的上帝是一个人形状的,那我想没有;如果问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这些不偶然、力量这么大、影响这么大的东西,是哪来的?你可以随便取一个名字,假如这里面没有一个人的形象,那我想大家都会接受。假如一定要加一个人的形象,这是你的自由,但这个是没有根据的。”

    “我现在九十多岁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在改。年轻时自信心比较大,年纪大了之后,自信心变小了。因为看见的妙的东西多得不得了,自己觉得能够贯彻地了解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就是自己退缩了的缘故,如果你说这些叫做宗教感,那么这是正确的。”

    一些人就此认为杨振宁跟牛顿、爱因斯坦一样,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退步成了神学家,非常令人惋惜;另一些人则认为,最伟大的科学家们最终全都皈依了宗教,这正说明科学实际上是错的,而神学、上帝才是对的。而我认为这两种理解都过于肤浅,简单,我有自己的看法。

    一、中西双方对宗教和科学看法相差太大

    首先,现代科学是从西方的宗教脱胎出来的,早期的科学家个个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对科学的研究,其目的正是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到了达尔文,科学与神学才开始分道扬镳,但直到今天,整个西方世界仍然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氛围,宗教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现代的爱因斯坦也说“上帝”这个词,但他所说的上帝实际上跟宇宙规律已没什么区别了,只是个符号而已。我在《牛顿原本不信神后来才改信的吗?》一文中详细叙述了这一点。在他们那里,宗教与科学是可以共存相容的,没什么根本矛盾。

    而我们中国人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不信宗教的大民族,知识分子分子普遍不信教,斥之为“迷信”,底层民众主要信佛教,也就是烧香拜佛,求吉利,求保佑那一套,功利性很明显,层次很低。这跟西方人信教完全两码事,所以中国人很难理解西方人的宗教情结,产生了很大误解。

    中国人认为,宗教和科学是对立的,有他无我,不共戴天。对杨先生,人们或者斥责科学家蜕化了,或者赞美宗教战胜了科学。实际上科学家既没有蜕化,宗教和科学也不存在谁战胜谁的问题。

    二、西方世界中的上帝概念经历了至少三个大的阶段。

    早期,是一种全能神。宇宙每个星球,全球每个人,每个物体,事无巨细,都要劳驾上帝在背后亲自操作,忙得不得了。当然,这时的上帝在人们的想象中肯定是人形的,有情感,有意志。

  

    中期,是一种自然神,以牛顿为代表。经过他的研究,发现整个宇宙只须遵从他所发现的几个规律,就能全部运行起来,上帝只要制定好这些规律,然后给一个最初的推动力,宇宙就能永远自动运转下去。如此一来,上帝就要清闲得多了,至于是不是人形神,我不清楚,起码不再那么忙了。或者说,科学留给上帝发挥作用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近现代,已演变为一种符号神,而非人形的。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发现,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这是一种自然的发生,并不需要上帝在最初给一个推动力。上帝的作用最多就是制定了一系列宇宙规律,其实说穿了,这就是物质本来就应该这样运行的规律。所以上帝在这里也就渐渐地跟宇宙规律本身没什么区别了。西方科学家之所以还在说上帝,只不过是个西方语言习惯而已。正如杨振宁在前面所说的,对于造物者来说,“你可以随便起一个名子”,把它叫做“上帝”,或者“宇宙规律”,都可以,都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是一个符号罢了。爱因斯坦也说过:“我已经多次说过,在我看来,(存在)人格化的上帝的想法是幼稚的。”

    为什么爱因斯坦、杨振宁都说,一个人形的上帝是没有的?因为它不需要做什么具体事,只是个无形的规律或者法则罢了。

    不要一看杨先生也说“造物主”这个词儿,就以为他也相信有那样一个神仙在创造世界,操纵世界。他已经说了,没有什么“人形”,也就是说,这个创造世界的东西是无形的,只是个概念,是个符号。

    其实中国的古圣人也有类似思想,荀子曾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荀子的“天”跟杨先生说的“造物主”其实是一个东西,“常”在这里即恒定的意思,也就是固定的规律或法则。

    三,为什么杨振宁说从年轻到老,自信心在变小?

    这一点其实杨先生已经给了解答:“因为看见的妙的东西多得不得了,自己觉得能够贯彻地了解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年轻时代的科学家,觉得科学的力量非常厉害,能够解释宇宙中的一切奥秘,凡是不知道的,只是时间问题,早晚都能解决。所以信心很大。

    但随着岁数的增加,和科学的发展,人们懂得越来越多,才渐渐发现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知道人类不可能穷尽宇宙所有奥秘。

    当物理学发展到量子阶段后,人们发现,在空间,人们能测量的最小单位就是量子,再小就超出认知界限了。因为你要看观察一个微观粒子,起码要用光来看它,而光波的波长不可能无限缩小,而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光的频率不可能无限增高,所以限制了我们的观测。在时间范围内,也是一样,人们能测量的最小单位,也是量子时间。不能比这更短了。

    物理学中有所谓“不确定原理”,也叫“测不准原理”,对微观粒子来说,速度和位置你只能测准一个,不可能同时测准。因为人类的观测仪器对粒子有干扰。也就是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度的,受到了观测手段的限制。

  

    在物理学界有个共识,虽然科技永远在进步,对宇宙的认识一天比一天更深刻,但人类永远也无法穷尽宇宙真理。你只能无限地逼近它,但永远无法到达它。宇宙真理有点像地平线,它就在你的前面,但你永远到达不了,因为它的前面又有新的地平线。

    还有一个比喻,知识的界限是一个圈子,圈内是已知,圈外是未知。年轻时知识很少,但圈子也很小,我们所看到的圈外的未知就那一点,好像努把力就都解决了,所以杨先生说信心大。年老后知识增多,但圈子也大了,圈外的未知更多了,永远无穷无尽,所以杨先生想穷尽未知的信心也就小了。

    我们年轻时上哲学课,也有类似的说法。真理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就是宇宙本身运行的规律,相对真理只是人们所能认识到的那一部分,人们可以无限逼近绝对真理,但永远不可能穷尽它。

    四、杨先生所说的宗教感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中国人最不好理解,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宗教就是迷信,就是非理性,就是挚信。所以以为杨先生已不信科学,开始信迷信了。

    但在西方不是这样,宗教感是指一种对未知的敬畏,是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感觉。因为他是大科学家,懂的东西太多太深,远超我们一般人。他已经达到了目前人类认识的极点高度,他发现,宇宙的安排(或者叫规律)非常高深巧妙,人类在它面前,被震撼了,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杨先生曾这样说:“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伯方程和其他五、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架构的骨干。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 ”

    “科学工作者发现自然界有美丽、高雅而庄严的结构。初次了解这种结构是产生敬畏感的经验。而今天在我年纪大的时候,我更加明白了,这种敬畏感,这种似乎不应该被凡人看到秘密时的畏惧,事实上是极深的宗教体验。”

    大自然的结构可以由一些物理方程描述出来,这个是不是理性?当然是理性,但理性也同样可以产生震撼,产生敬畏,产生宗教感,因为它太伟大了,太高妙了。所以不要一听宗教感,就一定是非理性。

    我们很多普通民众,中学物理可能只给他留下艰难可怕的感觉,何曾感觉到科学的美感和诗意?能体察到美感,可以说对科学开始入门了。而能够感觉到神圣、敬畏,那才是更高的阶段。那是一种类似圣徒般的虔诚和庄严。

    至于说到我自己,我是学物理的,对物理有着终生的浓厚兴趣,再加上长年搞科普,不断学习并撰写现代物理的一些知识。同时我也是画家,对物理学的公式、定律所呈现的美感,对宇宙从宏观到微观的结构美,有清晰的感受。但像杨先生那样达到敬畏的宗教体验,我老实承认,达不到那么高的层次,但杨先生所描述的这种感受,我能够理解,能够揣摩。

    为什么说,在西方人那里,宗教和科学是不矛盾的?是和谐的?因为他们各司其职,科学只是指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那只是有限的,而宇宙本身的最高奥秘,不可能被人类全部认识到。对那些部分,我们只能以敬畏去对待它,把它归于宗教。但这里说的宗教跟一般人理解的宗教不一样,它是一种极高极深的神秘感,人们无法彻底理解大自然,但必须尊敬它,望高山而仰止。

    我举个例子,比如当人们拥有了巨大的工业能力之后,动不动就想征服大自然,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比如当年苏联帮助埃及修建阿斯旺高水坝,只盘算着能够开发出多少万亩良田,生产出多少粮食和棉花,发出多少亿度电。建成之后,的确在十几年内达到了预期。但渐渐发现,这些被水长期浇灌的沙漠土壤变得盐碱化,最终什么都长不出来,不得不放弃。

    人们只看到了近期收益,但看不到长远影响,看不到大自然的报复。为什么?因为人类的认知有限,不可能探知大自然的所有秘密。这类的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

    所以后来有一句话,叫做“敬畏大自然”,实际上这跟杨先生所说的产生敬畏的那种宗教感是一个道理。

    五、杨先生为什么不直接说上帝或造物主就是“宇宙规律”?

    在中国人的语境中,一说上帝,给人感觉就是一白胡老头儿,全知全能,藏在云深不知处,操纵着世界的一切,很神秘。而说“宇宙规律”,则完全是另一个意思,就是我们物理教科书中那些定律,法则。有待我们一一学来。如果杨先生直接说:造物主实际上就是宇宙规律,那我们肯定不会产生争议。

    但在杨先生的语境中,只这样说无法表达他对造物主或者宇宙规律高深莫测的敬畏中的宗教感。他说的是他自己的一种真实的体验,只有像他那样的大科学家才能感觉到自己发现了更高的宇宙秘密,并产生了“不应该被凡人看到秘密时的畏惧”。

  

    爱因斯坦这样说:“在思想深刻的科学家当中,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宗教感情的人。但这种宗教感情与常人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但科学家却一心相信普遍的因果关系。相信对世间有效的规律是理性的,也就是可以由理性来理解,这种信仰同样属于这个源泉。我无法设想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种深挚的信仰。”

    由此可知,这些大科学家所谓的“宗教感情”,实际上就是“普遍的

因果关系”、“对世间有效的规律”,也就是宇宙规律。所以爱因斯坦才说,科学家们的宗教感情与常人的宗教信仰不同。

    杨先生没直接说的话,由爱因斯坦说了。

    其实杨先生的意思也是一样,他说“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这个东西力量非常大,影响非常大。”不偶然那就是必然,而必然其实就是规律,世界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则造成这样,而不是任意乱造。

    所以杨先生才说:“你可以随便取一个名子”,无论叫做上帝、神、造物主、普遍的因果关系、宇宙规律,都是一样的。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造化”,老子把它叫做“道”,都是这个意思,就是世界的本原。

    苏轼有诗说得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本是大自然的存在,它是没有意识的,这就是它的本原。但人类有意识,不同人们体会不同。科学家看庐山,看到它的地质构成,看到第四纪冰山在它上面的遗存,这是科学解释;画家、诗人看到它的美,而进山修行者从它的高大深远悟出了对上苍的赞叹。而杨先生不但看到了庐山的科学解释,也看到了美,更体察到了他所无法认知的更深邃的东西,所以产生了敬畏的宗教感。

    网上有人这样诠释科学家们的意思,我觉得说得也很好,他说:

    “爱因斯坦也在《我的世界观》一书中写道:“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

    “杨振宁和爱因斯坦谈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两个字,规则。物理有物理的规则,生物进化有生物进化的规则,资本市场有资本市场的规则,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规则。一切的发展,都框定在了“规则”当中。”

    总之,当我们听到杨先生居然也说到造物主、宗教感,你千万不要浅薄地以为他改信迷信了,也不要以为宗教战胜了科学。因为你是常人,你对宗教信仰的理解跟他们是不同的,你的层次比他们低得太多,无法理解他们的话语。

                    2022年6月1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