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寿宫里的国宝级文物——大禹治水玉山子

 京爷说事儿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紫禁城的东北部,有一组规划整齐、布局雅致的宫殿建筑群,叫做宁寿全宫。这一区域,明代时是给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们居住的仁寿殿和哕鸾宫等。
康熙二十八年,玄烨为了奉养顺治帝的孝惠章太后,特在原旧址上修建了宁寿官。乾隆三十七年,弘历决定将这里辟为他归政后的颐养之所,于是按照正殿正官、前朝后寝的传统规制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提高了这里的建筑等级。现在,宁寿全宫依然保持着乾隆时期的原貌,也是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的所在地。
乐寿堂南面是养性殿,北边是颐和轩。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成,嘉庆七年(1802年)修葺,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乐寿堂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其南北庭院东西廊壁嵌敬胜斋帖石刻。
乾隆皇帝以乐寿堂作为退位后的寝宫,此堂亦称读书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曾在西暖阁居住。
“乐寿堂”匾额就悬挂室内北部大厅的北檐。
檐下就是国宝大禹治水玉山子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琢成后,就一直摆放在这里。整个玉雕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达5350公斤。这样巨型的玉雕,实属罕见,故而向被故宫视作镇馆之宝。
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一生爱玉如命。乾隆年间在新疆密勒塔山发现的这块玉石重6吨,体量巨大,颜色青绿,质地细腻如脂,赶忙进献给皇帝,安排1000多人、100多匹壮马用了3年多才运送到京城
玉料运到京城后,由紫禁城内如意馆的工匠估料设计式样,先用蜡铸出一个同样体积的范模,然后顺运河将玉料和蜡模一起运往扬州(扬州玉雕以大取胜),由那里的能工巧匠按样雕凿成型,用了7年时间,终于将一幅古代劳动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战山斗海、治理洪水的磅礴气势呈现出来,并在乾隆80大寿前赶制完成,到运回紫禁城,前后用时竟达10年之久!
到京后,内务府又对“玉山”又进行了再加工,刻上了乾隆皇帝的题字、题诗和印章等等。
这件玉雕刻画的是大禹率领众人治水的场景。细看所雕人物麻衣粗布,劈山移土;山前古木苍翠,山峦叠嶂,飞泉流瀑,惟妙惟肖;山顶还有猴子、梅花鹿、野猪、蛇等动物形象,活灵活现,充分展示了当时极高的审美情趣和雕刻造诣。
不过这件重量级的国宝完成后,乾隆皇帝除了欣喜外,但更多的是反思这件玉山的来之不易,因此,他在玉山的题诗中他告诫子孙后任,不可为了追求“宝物”和“成就”再进行此类行为。一个万万人之上,任性而为的皇帝,能够有这种反思也是实属难得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