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八章》

 知行国学 2022-06-17 发布于北京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注释】

① 几:接近

【译文】

真正悟道的人品性像水一样,水是利众生,滋养万物。它非常安静的不争的居在最低的位置,把自己位置放的特别低。这种品性跟道非常接近。

【延伸阅读】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名相(令尹),他辅佐楚庄王,为楚庄王争夺霸主之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叔敖任令尹期间,严厉施行富国强民的方略,触动了权贵们的利益,致使权贵们千方百计陷害孙叔敖。孙叔敖曾三次被罢官。但他毫无怨言,仍然为国为民披肝沥胆鞠躬尽瘁。作为令尹,他的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从来都轻车简从,吃穿简朴。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孙叔敖坚辞不受。他为官多年,家中没有任何积畜,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

孙叔敖生命垂危的时候,将儿子叫到病榻旁,告诫他说:“楚王曾数次想封我上地,但我都没有接受。现在我要死了,楚王一定会封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土地。楚国、越国之间有一块荒芜土地“寝之丘”,这地方,土地贫瘠,楚国人害怕这儿有鬼,越国人也很迷信。你如果不得不接受封地,就要这一块土地吧。”孙叔敖死后,楚庄王果然以肥沃的土地分封他的儿子,但他的儿子记着父亲临死的遗言,坚决不收,最后不得已接受了“寝之丘”。后来楚国历经混乱,很多曾经封到肥沃之地的功臣后代都因富贵而丧身失位,唯有孙叔敖的后人保留着那块土地长久不失。列子说:“孙叔敖的智慧,知道不以利为利。知道处于别人所厌恶的地方,这就是得道者与众不同之处。”

孙叔敖任令尹而不喜,罢官也不忧,有了功绩,却不求奖赏,他要儿子求封于寝之丘,甘愿“处众人之所恶”。正是因为他这种超人的智慧,才能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才能保全子孙后代。

【感悟】

你高我便退去,绝不淹没你的优点;

你低我便涌来,绝不暴露你的缺陷;

你动我便随行,绝不撇下你的孤单;

你静我便长守,绝不打扰你的安宁;

你热我便沸腾,绝不妨碍你的热情;

你冷我便凝固,绝不漠视你的寒冷;

这也许就是上善若水的含义吧。

2

【原文】

居善地,心善渊 ,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译文】

悟道之人向水一样居处在适合的位置(很低位置);内心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向天一样给予万物,不求回报;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做事能发挥特别的才能;行动起来善于把握时机,可以随时根据变化调整自己的状态。

【延伸阅读】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他的朋友不仅没有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他人,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是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比物质重要得多。

关于“言善信”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曾子杀猪”,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

【感悟】

水无常形,在天则为雨雪云雾,在地则成江河湖海。遇热成汽,逢冷结冰,见风起浪,居高成湍,千变万化,水是妙不可言。

3

【原文】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不为自己争夺利益,所以不会犯错误。

【延伸阅读】

晚清名臣张之洞说:“平生有三不争: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闲气。”张之洞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经常有人奚落他。他在任湖广总督期间,有位当地的画家画了一幅“三矮奇闻”图嘲笑张之洞。这幅画流出后,张之洞的属下气愤难当。张之洞得知后,反而呵呵一笑,然后吩咐幕僚把这幅画买下来,挂在家中时时激励自己。

张之洞有“三不争”之说,曾国藩有“三不斗”之说,他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不计较,就不会将自己拉入争斗的漩涡,不被尔虞我诈所累;不计较,就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不会时时遭人陷害;不计较,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纵观曾国藩一生,他不与同僚争功,不与同僚争名,更不争权,只懂得“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最终被后世尊奉为道德学问以及建功立业方面的楷模。

杨绛说:我与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安徽桐城市有一处名胜叫六尺巷。清康熙年间有一大学士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里的家信:说邻居盖房子,侵占了我们家的三尺宽的宅基地张英主持公道。张英在回写了首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家信一看很惭愧,于是让出了三尺宅基地。邻居一见,也退后了三尺,让出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供老百姓在中间走路。这个故事特别好,就是不争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