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屯堡祭奠汪公礼仪与抬汪公仪式 ——以西秀区大西桥镇吉昌村为例 石林元 贵州腹地,黔中安顺,旧时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给明初征南留守大军的后裔造成了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形成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为保留和传承明初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提供了先天性的条件。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征南明军的后代辈辈传承至今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衣食住行、语言发音等形成了独特的、原生态的明初江南水乡文化和民间习俗。在丰富的民俗中,从婚丧嫁娶到节日喜庆,都有一套完整的礼仪,绝大多数不同于今天的现代文化,乃至造成了社会的诸多误会和奇怪的称谓,如:清末的“凤头苗”、民国时期“凤头鸡”和解放后的“大汉族”等等。 ![]() 黔中屯堡村寨抬汪公,有悠久的历史,与屯堡人的渊源很深。在屯堡村寨中,并非一村一寨抬汪公,而是有很多村寨同时有此民俗。要了解屯堡村寨抬汪公的历史渊源,首先得知晓汪公的历史和汪公在民间的影响。 越国公忠烈王(586-649),姓汪名世华,字国辅,一字英发。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避“世”字更名汪华。安徽歙县(今绩溪县)新安梅子街人。出生时瑞香馥郁,众皆惊异,因名华,字英发。幼聪颖,长而惠,贫而孤,少勇侠,身长七尺,腰几十围,燕颌虎头,龙鼻虎掌,河目海口,珠耳剑眉,目角月苍,满面红光,五绺长髯,相貌堂堂。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丙子,天下群贼蜂起,时黟县令项励暴虐,公聚逐之,牧邑之子弟得一千三百人,逐下新安。时江淮饥,人皆食草木,饿殍满道,即发仓廪以赈之。恭帝义宁元年(617)丁丑,杜伏威来召,麾下有劝附之,公曰:“杜总管非真主,不过贼耳,附之无益,少需天命。”时所在大小群贼剽掠,窃害民生也,独公所摄六州郡无惊。恭帝二年,宇文化及弑炀帝于江都,高祖受禅,公曰:“真主出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辛巳九月,自索纸笔,成表,率都归唐,高祖大悦,命都督六州军事,赐爵越国公。其诰词曰:“门下汪华,保据六州,镇静一隅,以待宁晏,识机慕化,远送款城,宜从褒宠,授以方牧,可使特守,总管六州诸军事,歙州刺使上柱国越国公食邑三千户,王者施行。” 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戊子四月七日,太宗再赐姓圭,改授右卫白渠府统军,制曰:“门下前歙州都督汪华,久经任史,,夙著款诚,宜参掌禁兵,委之戎旅。”十七年(公元643年)改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十九年(公元645年)上征辽,以房玄龄为留守,公为九宫副监,公夙夜尽瘁,事无所乏,驾还,尤称其忠。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己酉,公劳上病,问赐医药,终无挽救,于三月三日殁于长安。公生于隋炀帝至德四年(公元586年)正月十八日子时(故鲍屯抬十七),殁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三日,享年六十有四。上赐杂染十床,黄金千两及乘园秘器,恩礼如王侯。唐高宗永微三年(公元652年)王子公诸子奉丧归,四年(公元653年)十月二十六日葬公于歙北七里云岚山。后又追封公为歙州汪公土主之神。 ![]() 公生前有与帝闲聊,五凤楼起火,泼茶救之传说。降及大明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率师征南,兵至贵州山羊岩,敌负隅自固,不能进,公以忠魂显灵,大获全胜,克复云贵。太祖以公忠为国,追封为显灵大帝。又至清兵破徽州时,主将张天禄夜梦一红面长发者,告诫他曰:“勿伤我百姓。”张疑关羽显灵,进徽州至汪公庙后,始识汪公显灵也,徽州百姓因免遭茶毒。故公在天下大乱时促使了数州百姓生命免遭茶毒,殁后也如此,因而在新安一带长久被人怀念,崇拜为尊神,延至今天。 屯堡人抬汪公习俗是明洪武“调北征南”时,征南大军从徽州六府(极大部分在今安徽境内)带入黔中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历经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朝,此间,因遭到多次战乱、清末“咸同之变”,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四清”“文革”等破坏,迄今文字历史资料几成空白,仪式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口说言传。 ![]() ![]() 二、祭奠汪公礼仪与抬汪公活动过程 安顺屯堡人祭奠汪公礼仪和抬汪公的整个过程,都是沿用原生态的文化礼仪传承,五官屯至今还保留着清末的祭奠礼仪文字(笔者有复印件保存)。这里以吉昌屯为例,分祭奠仪式和抬汪公活动两个部分,祭奠仪式有《祝文》《赞词》,活动别具一格,与所有的屯堡村寨不同,有独到之处。其他村寨只是一天,而吉昌屯有三天(十六准备祭奠的《祝文》《赞词》及打扫汪公殿的卫生、十七一天祭奠、十八公祭后活动开始),收集叙述如下: 十六晚上,司礼组的老人们在家沐浴更衣,穿戴整齐,就要进庙了。晚上十一点之后(即十七子时),给汪公沐浴、更换衣服、垂帘等。旧时从这天晚上起每天早、中、晚、初更都要放神炮,初更放的叫“定更炮”,表示开始起更,清晨卯时放的叫“惊人炮”,叫人起床。十七日迎春盛会活动前奏祭祀开始,这天是各姓聚集的日子,祭祀是“拈阄”来排顺序。先后将宰好大肥猪佩戴红花,备办雄鸡(象征百事大吉)、活鱼(意为年年有余)等,用腰鼓队迎送举行公祭。家族人员排队随祭品之后进庙,由司礼组的老人们在香烛纸钱的烟雾缭绕中颂唱汪公的德政功绩,祭奠礼仪为:每姓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主祭者、其余的称之为“诸祭者”,行三跪九叩大礼,称为三献礼,有《赞词》,分三章二十四句,每一次大礼由领班带领歌赞一章八句,录其一如下: 大哉汪王 輔佐皇唐 徽州顯業 越國聲揚 鳳樓救火 赤面輝煌 鳥聊山下 万古流芳 乃聖乃神 乃文乃武 丹心不昧 忠武將軍 淣池洒泪 凤阁垂勛 云岚山顶 日月照临 赫赫厥聲 濯濯厥靈 榮封寵錫 襍綵黃金 威靈感應 愷澤如春 以享以祀 廟貌常興 維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 年歳次 月建 朔日 祭日 宜祭之期。 謹以香帛酒禮三牲不腆之儀致祭於大唐敕封越國公忠烈汪王尊神位前而祝以文曰: 維王功載有唐一代,澤沛祖國万年。 當年篆攝徽州,民歌善政,今值澤流黔地,世荷神庥。 威肅一鎮,成為一鎮福星,恩施八方,真是万家生佛。 戴德難忘,報恩莫自。 當此陽春煙景,恭逢聖誕良辰。 春風送暖,日月增輝。 歡迎聖駕,歷膴膴之週原,仰祝天威,肅畇畇之下甸。 歡聲匝地,簫鼓喧天,花炮惊人,鉦鍠聒耳。 隴上之麥禾俊秀,郊外之草木馨香。 龍旗飄蕩,招來甘雨和風,鳳蓋飛揚,驅除魑魅魍魎。 驅水火盜戝瘟疫而悉盡,佑仕農工商老幼而咸安。 敬竭一誠,虔伸三祝。 伏願 天顔有喜,聖壽無疆。 家家白叟承恩;戶戶黃童歌惠。 不勝歡欣之至。 謹祝 以聞 ![]() 在庄严的气氛中,按姓氏逐姓进行。公祭完毕后,还有信奉者私祭。有本村的、外村的、农村的、城市的。如北京、南京、贵阳、安顺、平坝以及周围村寨,都是来许愿还原的。同样有司礼组主持,分批进行,按先后顺序,秩序井然有条。直至晚上十二点还是人海如潮,真所谓“场面宏大而壮观,信者成千上万”,这是吉昌村人值得自豪的一天。 吉昌屯在安顺市方圆五十里的所有屯堡村寨,没有人不知道每年正月十八吉昌屯“迎汪公抬亭子”活动的。这一盛会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可以说空前绝后。旧时叫“抬菩萨”,建村于明洪武初年之征南大军留守戍边伊始,以田、冯、汪、许、罗、胡、邹、范、马九姓初建,抬汪公习俗当时就有。旧时抬菩萨以九姓为主,叫“九大会”,每三会负责主持一年,抬至“三殿九”(今马场仓库),再迎回来。当时三殿九有三间房屋的木料,可以组装,用时装上,完了折回保管。由于时代变迁,姓氏人口的增加、减少、迁出,某些原姓无法支持,石姓加入了九大会。到了新时代,成立“十八会”,初期是田、冯、汪、胡、石五大姓每姓三人、其他小姓一人组成“十八会筹备组”,后来又改变为三至五年选一次,每届九至十一人,可连选连任。 ![]() 的确如此,除了耗资不算,物力、人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都是尽义务,参加服务活动的人全部没有任何报酬,就此而言,没有一心为公的群众,没有一个团结的组织,不要说年年都办,就是办一年也成问题,有一个环节跟不上全部毁于一旦。因此,要了解“迎汪公、抬亭子”的整个过程,必须先从组织机构了解起,才会理解“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这里面有无数人在后面辛勤劳动。所以,能够成功的举办了六百年余盛会,是吉昌村民的自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年年举行,无一次打架斗殴治安事件发生,这是吉昌村的光荣。 1. 十八会下设纸扎工艺组、司礼组、戏剧组、后勤组、治安组、服务组、宣传队、腰鼓队、秧歌队、舞狮队、地戏队。后勤组又分内勤和外勤;内勤管迎宾接待、伙食、茶水、来往礼仪;外勤管仪式演出所需物资、生活物资采购。治安组与服务组负责盛会的治安秩序。十八会成员只是指挥、调配人员、安排各项工作。所动用人员十八日这天最多的时候需要一千二百多人。还是现在亭子用车,在以前仅抬亭子就需要二百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 ![]() ![]() 三、社会影响使抬汪公活动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抬汪公的屯堡村落,大部分已纳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得到了相应的修复。吉昌屯的“抬亭子·迎汪公”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了2008年10月在广州番禺区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最高奖项——山花奖。现在,抬汪公活动每年政府还补助一定的活动经费,较以前相比,屯堡各村对于抬汪公活动更是倍加重视、信心十足,各村都在努力把这一原生态的屯堡传统民俗继承好、发扬好。原因有二:一是通过了解汪公简历不难看出,汪公是为勤政爱民、为政清廉的好官,六州人民永远纪念他。因此,来至六州、江南的屯堡人传承明初江南民俗,代代纪念这位爱国为民的清官好官。这是善良的屯堡人心中的祈盼,也是当今老百姓的唯一祈盼。二是抬汪公仪式的举行,对启迪和激励屯堡仕子一心为民、夙夜在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教化作用。 所以,屯堡人“抬汪公”活动必定会继续发扬光大,子孙代代传承。 ·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