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别董大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意思是和董大告别。高适送别的朋友姓董,家族排行第一。敦煌写本《唐诗选》残卷题为《别董令望》,这个董令望不可考。有学者认为,董大就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这首诗一反一般送别诗的凄婉离别之感,写出了慷慨悲歌的豪放之意。在离别诗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正是这种独特,这份豪情让这首诗豪迈中见深情,逆境间得开阔。是粗豪,是雄浑,是盛唐气象。 首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写色,静态。这一句给整首诗打下了底色。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灞桥垂柳,诗人笔下是落日黄云,天地苍茫,低沉压抑。泛黄的不仅是苍茫的云天,还有惨淡的人生。这一年,高适44岁,还是个白身,在四处壮游,寻找人生的机会,此时和董大告别连酒钱都没有。这是人不如人。 次句“北风吹雁雪纷纷”,写声,动态。这边大雪纷飞,大雁迎着北风出没寒云之中。雁鸣声,北风呼啸声,雪落的声音,给昏黄的北方增添了凄清和寒冷。尤其是诗中提到的雁,有离群的意象,寄托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大雁是候鸟,秋季由北往南,能有规律自由的飞翔,此时诗人和董大两个人短暂相聚又要离别,抬头看空中雁阵,不免产生羡慕之情。这是人不如鸟。 三四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写情,写思。诗人劝慰董大,不要担心前路没有知己,这世上有谁不认识你呢?看似是对董大的激励,让他在慰藉中更有力量,实质上也饱含着诗人对自己的劝慰。一般人到了这步田地应该颓废不能自己,产生不知要往何处的迷茫。但高适这个人素怀大志,自负其才,虽然沦落至此,仍没有丧失对自己的信心。这是他豁达胸襟的最直接体现。 从技巧的角度看,前两句大刀阔斧削出日暮长空、横云断雁,都是为后面壮志豪情蓄力。惟有大转折才能显示大笔力,大情怀;惟有大景致才能啸住停云。 眼前的落日黄云、雁阵飞雪,都不过是过往,只有未知的前路才可期待。而前路上的未知知己和辉煌际遇,正是这么多年积累的喷发。内心郁积有多久,后来的爆发就有多热烈。这首诗不止粗豪,还相当精细,充满着正能量和人生哲理。她告诉我们,人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对自己抱有信心,同时也要不断地沉淀积累。 每一次逆旅,都是我们在为前行积蓄力量;每一次转身,都是我们为蜕变穿上征袍。惟有心中有爱,脚下有根,才能笑着面对一次次的离别与重逢。 小贴士: 高适的《别董大》一共两首,这是第一首。第二首是“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老朋友相逢连买酒的钱都没有,但诗人仍要奋翮高飞。 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陇西人。他少年时并不肯读书,到处游荡,甚至做了乞丐,向人讨饭。直到五十岁,方才归正,努力读书,学做诗人。他多写边塞战场上的情形和景象。在战争的场面下,同时又顾到征夫的疾苦,少妇的情怀,故能于高壮的风格里,还能呈现哀怨之音,令人读了,觉得悠长有味。如果董大是他,这年他已经五十一岁了。 高适前半生穷困潦倒一度乞讨为生。五十岁的高适千里迢迢跑到凉州,加入了名将哥舒翰的幕府。哥舒翰战败,潼关失守,唐玄宗出逃四川。高适冒死追上了唐玄宗,向皇帝解释潼关失守的原因和经过。唐玄宗很欣赏他,不久,高适升为谏议大夫。此后高适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高适开挂一般的走向人生巅峰,余生短短十几年,官至侯爵,在当时的诗人圈子里,能出其右者,屈指可数。所以《旧唐书》中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也许,高适的人生,与《别董大》诗中极致的自信和不自弃是有很大关系的。任何时候,都要提醒自己:人生大有可为。 ![]() ![]() |
|
来自: 昵称4X6owk9e > 《待分类》